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博士论文成书 | 罗志田:她给我以写序的荣幸,在我的学生中,她是一个有些“独特”的人

博士论文成书 | 罗志田:她给我以写序的荣幸,在我的学生中,她是一个有些“独特”的人

博士论文成书 | 罗志田:她给我以写序的荣幸,在我的学生中,她是一个有些“独特”的人城眼观乡:农业中国的农村怎样成了国家问题

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知识共享

社会性质形态体现集中是什么_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_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

城眼观乡:农业中国的农村怎样成了国家问题

(1908-1937)

梁心

厦门大学出版

2024年4月

内容简介:长期以来被视为农业国家的中国,在20世纪上半期被普遍认为存在着显著的农村问题,甚至出现了“农村崩溃”的说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尚未发生结构转型的近代,作为社会基础的农村在此时究竟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是本书希望集中探讨的话题。自晚清开始,新的文化标准和知识体系给予传统的乡村生活以新的关注,并逐渐塑造了一整套负面的农村形象。由此产生的农村问题,既体现出都市眼光的运作,又集中了此时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种种问题,使得城乡关系在近代中国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作者简介:梁心,1982年生于四川,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

文︱罗志田

梁心的《城眼观乡:农业中国的农村怎样成了国家问题》即将出版,她给我以写序的荣幸,这是我很乐意做的事。2004年9月,梁心以四川大学历史系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我指导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后又硕博连读,于2012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本书即是据她博士论文修改而成。

在我的学生中,梁心是一个有些“独特”的人。她看“前近代”的书比同龄人要多很多,读外国书的范围也很宽,从理论到文艺,似乎什么都看。这样的广泛阅读和她要研究的近代中国似乎有些距离;然若一旦联系起来并有所贯通,则会显出不小的优势,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

梁心的硕士论文选择研究古史辨,侧重古史辨运动中各方具体怎样“辨”和“辩”(其实当年“辨”也就是“辩”,只是现在我们已区分使用了)。那是一个已经获得相当关注但仍有不小推进空间的题目。不过,因为相关资料太专门,论文完成后的延展性不是很大。故当她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时,我建议她可以改做一个既有研究较少且更能关照到广泛社会状况的题目。因为她此前的学习、阅读侧重思想史和学术史,“目不斜视”久了,或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由于梁心的家在四川绵阳,故我曾向她建议,如果觉得自己对于乡村还有些“感性认识”,不妨考虑以“农村怎样成为问题”作论文题目(其实梁心没有什么乡村的生活经验,是我孤陋寡闻,误以为在绵阳就是在乡间,并不知道绵阳是个大城市,至少比铁岭大)。于是她把北伐后的《大公报》(1928-1937)通看了一遍,颇感兴味,认为这一时期农村突然变成了议题,确实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因此确定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这对她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研究范围几乎可以说是完全转变了。然而任何阅读总是不会“浪费”的,此前关于思想和学术的研读不仅仍在她心中,实际也会有助于她对中国乡村秩序的整体思考。现在这本书表明她的付出是值得的,相信她以后的研究能进一步展现广泛阅读与专门研究相结合的优势。

这个新题目仍不离思想,却与社会直接关联。首先需要重建出当时乡村社会的实际状况,才能在此基础上辨析各类与其相关的“思想”。然而这几乎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除胆大能文者外,这一任务的“首先”就是难言“完成”的:

一是中国的确广土众民,地理环境相差甚大,各地发展很不一致。在此基础上,“农业的自足经济,原可以各地有各地的情形”,既“不能以一地的情形硬来代表别一地方,亦不能以部分硬来代表全体”。就社会形态言,“庞大古久的中国农村社会,实是色色型式都存在着的”。若定要一言以蔽之,或许就像“盲人摸了大象的腿子或耳朵,不免各有不同的见解”而已。而且那时思想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同步——不甚远的地理距离,心态可能相差上百年。

梁启超曾说,“大抵吾国乡治,其具有规模可称述者颇多,特其乡未必有文学之士,有之亦习焉不察,莫或记载”。复因史家更不注意及此,“故一切无得而传焉”。近代居乡能文而又关怀乡土者本不多,即使有也可能是所谓“乡曲之士”。当他们观察社会现象时,不见得会从更广阔的天下或国家着眼。反倒是受外国影响的人,借欧美眼光看过来,或可能见到整个的“中国”,却不免带些异样的神采。所以,真要说出一个整体的“中国农村”,或当如梁启超所言,应先“一地一地分开来研究”。然而这样得出的结果恐怕是千差万别的,只能在既不强调其特性,也不侧重其共性的基础上更多考虑其相通的一面,关注其通性,庶几可说出一个大概的“中国农村”。但研究者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所说的仅是一个“大概”而已。

二是没多少切实可据的史料——昔年受过些社会学训练的调查者都是带着问题去的,这些问题往往来自生成社会学的西方;而报刊征稿和自动的乡村来稿作者又太无训练,表述随意,甚至不过是居所靠近乡村者带有想象的传闻(如有人说乡村已经“用自行车来代步”,也以“自行车、手表、电棒”为男子过年的“装饰品”,其生活水准实已超过1980年代初的乡村了)。那时很多调查者和描述者确实也认真地要想再现和描述中国乡村,但他们实际表述出来的却往往带有他们对“中国”的想象——看“传统”者常常暗含“现代”眼光,看“非工业社会”者则怀揣对“工业社会”的憧憬,而以城市眼光看乡村,看到的即主要是“非城市”的面貌。真正从当时当地出发的观察,实在是凤毛麟角(如傅斯年的《山东底一部分的农民状况大略记》便是一篇典型的“天下士”文章,关怀广阔,叙述既具体又有分寸,惜较少为研究者关注)。

即使有幸获得一些数据,对于喜欢量化的研究者而言,以前的乡村状况可能是个让人抓狂的题目。陈翰笙等人在1929年已指出,若根据当时政府规定的标准亩,全国亩的实际量度小的不足三分之一,大的约有五倍。就一省来讲,山东霑化和潍县的亩相差五倍,而潍县本身的亩至少有五种。据他们自己对无锡二十二个村的调查,大小不同的亩至少有一百七十三种,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三倍多。研究中国农民经济的专家马若孟(Ramon H. Myers)也注意到河北省“耕地计量单位‘亩’之间的差异在某些地区高达百分之五十五”。而在山东,“一个县之内的集镇之间,容量单位‘斗’的差异高达百分之百和百分之二百”。所以他在书中“所用的度量衡单位表,只为集镇所用的同样单位提供一个极为粗略的近似值”。后人若把所获数据视为实录,得出的就只能是一个与实际相差数倍的“实况”。故若没有据“近似值”说历史的心理准备,恐怕无法研究当年的乡村。

简言之,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选题,充满变数,甚至有被“颠覆”的危险——在一个地理和社会环境千差万别的巨大空间里,面对度量衡相差百分之五十五到数倍的史料,若不满足于了解一个具有通性的大概状况,可商榷的地方可能比比皆是,防不胜防。但这的确是一个久已需要的重要题目,在一个乡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时代,如果对这“绝大多数”及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不能了然于胸,又谈何理解中国?将那不精确而能达意的乡土展示给读者,正是史学从业者的责任。

其实“农村怎样成为问题”和“古史怎样辩”有些相类,取向都偏于“思想史的社会解读”,即不仅要陈述出当时乡村及其居民的实际状态,还需要展现具体观念和认知的出现、分享、争辩、发展和固化等步步演进的历程。所以这个题目看似实在,却比古史辨的选题更“虚悬”,因为农村怎样成为“问题”,及其所成的“问题”本身,既伴随着中国现代性展开的进程,也是在那过程中部分由“现代”眼光所生成的,带有很强的虚拟性。

曾经被视为社会与文化基础的乡村,在近代逐渐被认为出了问题,乃至成为负面的象征(实际延续至今)。与这一过程相伴相行的,是农村成为“问题”的认知为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所分享,并最终被确立为整个中国的问题。本书以这一动态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尽量展示各种相关认知和观念的动态发展进程。既从思想史的角度重建了问题发生的具体语境,又追随蒙文通先生推崇的“以子观史”取向,力求展现更大范围的社会观感。全书所呈现的“都市眼中的乡村”,不仅是中国现代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也为反思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提供了借鉴。

······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近代乡村生活的变与不变 / 13

一、衣食住行 / 16

二、婚丧嫁娶 / 33

三、男耕女织 / 39

四、时间与信仰 / 54

第二章 由乡及国:早期乡治的设想与尝试 / 69

一、晚清对于“乡治”的讨论 / 70

二、重新体认的“广土众民” / 75

三、从基本单位了解社会的构想 / 81

四、从乡村出发的国家想象 / 89

第三章 新村运动与民国早期的乡村想象 / 93

一、民初读书人的“另辟新境” / 94

二、五四前后思想界的乡村想象 / 100

三、新村运动中乡村形象的变化 / 107

四、走向农民运动 / 114

第四章 职业与阶级:以农立国的认识与农民运动的展开 / 122

一、改造社会的提倡与职业的观察 / 123

二、“农”的因素:基于职业立国的新认识 / 128

三、农民作为一个阶级的认识 / 135

第五章 农民运动及其与思想界的互动 / 142

一、消极的“大多数”:中共成立初期对于农民运动的认识 / 144

二、农民运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48

三、国民革命中农民运动对于思想界的影响 / 155

四、后果:从农村理解中国 / 159

第六章 农村调查与农村形象的负面化 / 166

一、社会调查与研究农民的要求 / 168

二、解决土地问题的呼吁 / 177

三、“数字中的农家生活” / 182

四、“愚、贫、弱、私”的农村形象 / 191

五、对于农业的重新理解 / 199

第七章 “农村问题”的形成与普及 / 209

一、背景:“破产”的中国 / 211

二、视角:上海眼中的农村破产 / 216

三、扩散:“社会问题”中的农村 / 222

四、困惑:“谜一般的中国” / 228

五、农村经济性质的讨论与社会影响 / 238

第八章 农村复兴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 / 244

一、朝野双方乡村建设的共识 / 245

二、对于乡村教育的反思 / 252

三、“实验运动”:乡村建设的另一面 / 262

四、“消极建设”:对于建设思潮的反思 / 272

第九章 抗战前后:继续深入的乡土中国 / 283

一、对于“农村复兴”的反思 / 284

二、抗战:问题的深入与延续 / 290

三、什么可以代表中国? / 295

结 语 现代中国的“都市眼光” / 301

一、现代中国的城乡关系 / 302

二、“都市眼光”的出现 / 306

三、城乡差异在社会思想中的凸显 / 314

四、关于“农村破产”的检讨 / 321

五、作为中国现代性的“都市眼光” / 327

后 记 / 334

上一篇: 研究报告:中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达到38.4岁
下一篇: (应用文)应用文的分类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