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是“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文化战略连续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民阅读的蓬勃开展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呈现。“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将其置于历史纵深下推进、立足问题意识下深化、放在全球视野下观察,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鉴往知来与高瞻远瞩。
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全民阅读推广,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增强民族复兴力量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中国人热爱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儒学经典《论语》开篇即明言读书、交友、对话的精义及相互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读书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谦逊和自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与贤者交游、共读、对话、切磋的乐趣和期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显示对不同观点采取开放包容的“互鉴”心态,足见先哲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气度、胸襟和智慧。相似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的“培养阅读习惯”相契合,让全民阅读作为生活方式融入当代社会,对于营造书香社会、塑造现代文明、实现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立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方面将大有作为。可以依托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通过科技赋能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引导人民群众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之美;将传统文化美学从书本中提取并活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时尚潮流等当代场景,让人民群众在多样化的“阅读”中认识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与日常表达;鼓励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尝试探索、积极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来。
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现实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民阅读推广,肩负着聆听时代声音、回应现实需求、深化交流互鉴的崭新使命。如何从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文艺学等多领域、跨专业的研究成果中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全民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能。
图书史专家罗伯特·达恩顿认为,除非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循环(从作者到出版社、印刷厂、运输商、书商、读者),否则单独分析各部分并不会体现它们的完整意义。要构建关于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全局观,政府、学界、媒体、企业、社会大众可以就利益相关的共同议题,展开跨越“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介”等各类交流互鉴与通力合作。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动力,问题的发现与解答往往离不开探索实践、读书学习、交流互鉴与经验共享。培养阅读习惯,构建阅读社会,深化阅读活动,推进阅读交流,对于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能够产生独特效果,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应提供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文化条件,且更重视需求差异,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吸纳更广泛的群体参与其中。可以联合各类行业协会,共同构建全民阅读“全行业”推动与覆盖机制;通过共读、对话等方式,将理论学习、经验互鉴、问题探讨与各行业、各专业、各学科的日常建设及长远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根据人们的职业、专业、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对阅读需求分门别类,提高阅读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培养全球视野,共商国际议题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全民阅读推广,肩负着培育全球思维、拓展世界眼光、引领国际关怀的崇高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教育、科学、文化推广,促成国际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互鉴与合作,致力“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其中,推广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是主要工作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联合国工作宗旨及人类共同福祉相契合。
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文化战略,通过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邀请全体人民参与到国家建设乃至全球治理的事业中来,通过图书共读、议题共商、社群共建、资源共享等全媒体、多形式传播与互动,能够提升城市、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应致力于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引导人民群众有意识地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提升个人价值、服务国家治理的同时,为实现全人类共同福祉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赓续中华文脉、回应现实需求、共商国际议题,在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参与、助力这些看似宏大而又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具体关切。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旨在传递一种主人翁精神:读书并非特定群体的专属权利,文脉传承、文明互鉴、全球治理等与人类福祉休戚相关的共同事业,需要每个人充分认识、确切理解、笃实践行自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分子所享有的权利、所承担的责任。
(严诗喆,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副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