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青年的当代使命”访澳交流团墨尔本大学实践回顾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精神,在教育部长怀进鹏率团访问墨尔本大学之际,我校英语学院青年教师胡丹、于承杰、李菅带领的“青年的当代使命”访澳交流团一行18人也开启了为期五天的墨大实践之旅。交流团以“中国当代青年的使命”和“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与墨大师生进行文化探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青年的当代使命”交流团是今年暑假学校派出的“全球文明与青年责任”学生海外实习实践团中人数最多的团组,实践活动也受到了在澳使领馆的大力支持。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曾建华代总领事专门来函,肯定交流团“活动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对引领当代青年参与世界对话、拓宽国际视野、形成正确世界观、展示中国青年风采具有重要意义”,并激励成员们深刻学习并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与澳各界展开交流,传播中国声音。
墨尔本大学初体验
墨尔本大学始建于1853年,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4位,是全球最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8月7日至11日,交流团参加了由墨尔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别定制的“与世界对话:青年视角”培训项目。该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墨尔本大学整合协调与中国有关的研究、教学、交流工作的校级机构,在各个领域拥有世界级学者,是全球最杰出和活跃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之一。此次培训全面覆盖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通过提升交流团同学全球公民和国际领导力的角色思维,深度剖析当今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
8月7日,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为交流团一行举办欢迎会。主任Mark Wang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词。Mark Wang是世界知名的人文地理专家,主要研究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管理、碳减排政策等当代经济与社会问题,是多家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会上,他跟同学们分享自己几十年来在西方世界的学术生涯,着重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他鼓励大家要勇敢、大胆地讲出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和分析上坚持辩证的观点,尊重差异,阐释不同。Mark Wang对每位同学的论文选题一一提出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和方法,做好此次访澳的调研报告和未来的学术论文。
会后,王主任带领交流团参观墨大校园,介绍了每幢建筑的历史与典故,并邀请老师同学们前往墨大俱乐部University House at Professor’s Walk就餐。通过与王主任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墨大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体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对在澳华人、留学生以及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
经贸故事:寻找中澳经贸合作的可能性
8月7日,交流团聆听了在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第一场学术讲座。主讲人Jorrit Gosens博士来自澳大利亚又一顶尖大学、唯一的公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024年QS排名34位。Gosens博士在澳大利亚最知名的公共政策学院——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任研究员,此前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环境经济与管理学博士学位,致力于能源转型等领域的研究。他主持开发了用于研究中国煤炭行业的交通运输模型,并运营有“中国能源门户”网站,提供中国能源政策和统计数据的英文翻译与介绍。
在此次交流中,Gosens博士介绍了他关于“中国对澳煤炭贸易措施”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针对澳大利亚部分媒体鼓噪的中国对澳大利亚煤炭进口的限制造成了2022年缺电的论调。Gosens博士作为学者,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构建了煤炭进出口及消耗的估算模型,批驳了媒体的不实报道。他从学术视角讲述的中澳经贸故事,不仅带领同学们探究中澳两国煤炭贸易及能源政策制定的方向与趋势,还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中澳经贸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女性故事:对中国在澳女留学生的新思考
8月8日,同学们与Fran Martin教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交流。马嘉兰(Fran Martin)是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系教授、作家,研究聚焦于当代中国在电视、电影、文学和其他形式的文化生产,专攻性别的跨国流动、表现和文化。此外,她还是Global Media and China英文期刊的副主编,曾多次前往中国,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
Martin教授于2012年组建了一个由50位在澳中国女留学生组成的小组,希望通过长期跟踪访谈,探知海外求学经历对这些年轻女性未来人生的影响。直到今天,她依然在跟踪考察她们结束学业之后的人生轨迹。她的研究揭示了澳洲女留学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变化,如她们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减弱、自我认知和独立意识得到增强,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积极进取,同时对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也有了许多新看法。同学们在讨论中也分享了对当代中国社会变化的观察: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文化交融,不少女性在没有留学的情况下,也产生了类似的观点。还有同学和Martin教授分享了中国部分群体中存在的“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试图从金钱观、挫折观等角度探究中澳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性别差异。
政治故事:世界与“软实力”
8月9日,“刘老师”刘易斯·梅奥博士加入培训课堂,与交流团同学分享他对“软实力”的思考。刘老师来自新西兰,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多年来在亚洲研究院教授汉语、中国研究和亚洲研究,研究领域集中于移民文化史。他向同学们进行了题为“My Life in the World of Soft Power”的分享。
刘老师虽然出生成长在新西兰,但对中国,尤其是毛主席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前后获得过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美国政府的奖学金,在多国学习和游历。他从自己的成长、研究经历出发,分享了他作为人文主义者(humanist)对国家间意识形态差异和软实力竞争的看法。他拒绝传统的中西方二元对立的划分方式,而将不同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人看作一个整体,鼓励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
刘老师的观点引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将他的观点与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佛道两家思想联系起来,将研讨主题不断深化。最后,话题中心又回到如何提升国家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上,大家从讲好中国故事的动机、方法、期望和目标等角度积极发表观点,热烈地探讨促进了思想的交汇和深度融合。
教育故事:中澳高校合作的未来
Diarmuid Cooney-O’Donoghue博士是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的学术新星,研究方向聚焦于中澳科研领域的交流,同时也是墨大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的重要参与者。8月10日,他与交流团同学分享了他有关“‘国家安全’与澳中大学科研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几年来的广泛调查和访谈研究显示,当前中澳在高等教育层面合作集中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但出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考量,中澳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日益面临压力。
习近平主席曾同澳总理阿尔巴尼斯达成重要共识,要深化中澳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但研究结果显示,中澳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学科上的交流十分有限,不少同学在讨论中提出,人文社科等专业能引发更多的思想沟通与交流,若中澳学术合作能加强该方面的建设,会有利于中澳对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促进中澳教育合作走得更深、更远。
培训结束,硕果累累
8月11日,墨尔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为交流团同学举办结业仪式,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协会会长、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David Stephen Gordon Goodman教授专程赶来参加,同协会候任会长、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Mark Wang教授、教师代表Fran Martin教授一道为每位同学颁发结业证书,其中,梁嘉茵、俞舒扬、 刘子贤三位同学获得“The Award of Best Self-Expression(最佳讲述奖)”,郭婉莹、王思迈、徐成成三位同学获得“Star of the Bridge(交流之星奖)”。颁奖结束后,北外三位带队老师代表交流团与学校为教授们送上礼物、感谢他们一周以来的悉心指导。
这五天里,同学们不仅与海外学术大咖展开深入地交流,还在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两位博士生Zachary Lowell和Leiheng Wang的帮助下学习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从学术视角探求中国话语的传播。这一系列活动既帮助同学们从思想层面对国家话语传播有更全面的认识,又帮助同学们从实践层面去感知中国当代青年的使命。正如墨尔本领馆来函中提到的“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此次活动,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有更直观的了解,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责任使命更加清晰”。
习近平主席曾表示,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王定华书记在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时讲到,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致力于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杨丹校长在接受联合国采访时也曾说,北外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提供高质量语言教育和服务,帮助塑造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和未来的全球观。
通过5天的培训,交流团同学对中国故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绝非一日之功。作为青年,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的深情寄语,努力学好知识、提升本领,为中国与世界的更好融通添砖加瓦!
撰稿人:李惠灵
审稿人:胡丹、于承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