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价值创造和风雨同舟的精神。充足的物质资源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础,也是城市保持韧性的根本。通过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弘扬价值创造和风雨同舟的精神,鼓励人们互帮互助、同舟共济,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韧性和生命力。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为韧性城市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社会基础。
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优势。城市借助数智技术提升能力和韧性,是推动城市治理优化升级、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手段。仅仅通过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城市各个系统和部门间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联结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与城市运营和发展相关的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决策质量和效率。同时,要清楚地意识到,技术虽然能为搜集数据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搜集什么数据、在哪些情境下搜集数据、怎样使用数据等问题,事关个人隐私乃至公共安全,亟需制度化规范化。另外,也不能将数字技术当作简便的管控工具,更不能过于依赖数字系统而变得懒政、脱离群众和远离实践。
建立提升社会韧性的教育体系。从本质上讲,组织良好运转的关键在于人,以人为本是培养城市韧性的立足点。个人和社会的韧性来自于应对危机的能力与素质,因而建立增强社会韧性的教育体系、提升公民风险防范能力尤为必要。第一步,通过素质教育让每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转变为考虑公共利益的社会人。第二步,通过职业教育让人们从遵守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转化为组织人,即在组织里遵守组织制度、规则和工作流程。第三步,通过专业培训使人们从组织人转变为专业人,以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高组织绩效、为社会做出贡献。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各个城市要精准定位,树立标杆,补齐短板,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其一,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多措并举优化融资环境,保障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和专利保护,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改革监管体制,加强行业自律;降低资源获取成本;努力打造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其二,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对企业的关怀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能力;加快建设廉洁政府、透明政府。其三,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保证司法公正、公开;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其四,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坚持对外开放、互利共赢;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最后,找准城市战略定位,发挥城市特色和比较优势,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原文网络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