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三、防范化解市域社会风险的对策建议

三、防范化解市域社会风险的对策建议

三、防范化解市域社会风险的对策建议摘要:“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有效预防和化解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民众安居乐业,是摆在人们眼前的重要议题和迫切任务。而作为我国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构建现代风险防治体系

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现代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提高了政府部门规避和处理经济社会风险的各项能力,也是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健全了预防先行、与防控结合的系统性风险处理机制。由于风险处理是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过程机制,而不是单纯的在危险情况出现后的紧急处理,因此需要形成并实施一个把关口前移、标本兼治、高度法治的工作机制。要切实加强政府决策风险评价研究、风险应对处置、政府风险防治责任等系列制度建设,突出事先监控、识别与警示。利用爱好大数据分析,提供智慧化风险防范手段,促进社会风险评估和预报精准化,锚定社会重大问题和突出风险。查找到社会风险形成源头,抓住适当时机窗口,积极主动应对,从而避免蔓延和传播。加强系统思维,合理监控和处理社会各领域风险压力,积极把握社会矛盾冲突的新态势。健全社会风险隔离与缓冲制度,以避免社会治安、意识形态、人民权益保护和安全等各种社会风险的叠加集聚,并避免利益诉求直接向社会政治与安全领域传递。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多元共治的协同化风险管理格局。政府要加强对主体负责,从全局入手统筹考量各方面、各层次的风险因素,做好全局性、长远性制度安排。最好能实现政府特定的职能部门或组织统筹社会风险预警和管理的综合性职责,积极探索吸收社会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加入,并定期进行综合性风险测评,及时追踪分析社会风险变化,及时发布警报、明确工作重点、及时提供意见。市和各区(市)、城乡要各自成立并完善社区风险问题研判联席会议机制,各单位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协同研究,共同合力解决已发现的社区风险问题点;企业、社区组织、以及公众要在风险管理问题上建立更多共识,以形成风险管理共同合力。

(三)积极保障普惠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主动反映民众需求、下大气力处理好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掉相当部分的社会风险。所以,政府要坚持民生导向的社会改革,采取更加合理的经济机制安排,以确保社会发展成效普惠,给民众更多的得到感、安全性、幸福感。同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以促进教育、职业领域的平等。合理调节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有效调节收入差距增长态势,培育并营造有利于中间阶级壮大的良好生存环境,形成中间收入者占一定大多数的小橄榄型经济社会。注重发挥机会平等,维护和改善经济社会的纵向流动性。加大力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为农民工随迁孩子和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义务教育。在宏观经济增长率下降、农业去产能化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政府特别要关注就业率,并抓好高等院校毕业生、乡村地区转移劳动力、城市失学人才的就业问题。提高社会保险制度和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社区安全感。进一步健全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险体系,在保证家庭基本生活的同时满足职业发展激励目标,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效率,有效支持经济困难群众和高风险群体。提升人民养老、就医等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并进一步提升涵盖养老内容的公共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供应能力。

(四)着力推进基层治理,抓好社会风险防治重点

“风起于青萍之末”,防范与化解社会领域中重大风险的根源在基本、在细节。要进一步形成高效、有活力的新基层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展公共管理的内部动力源,当前要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基石上把握重心。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为重心,进一步净化社会治安工作环境。强化行动力量,将坚决打压黑恶势力违法行为与反贿赂、向基层一线“拍蝇”紧密结合起来,对涉黑涉恶的事件应查尽查。切实严厉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同时注意化解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认真抓好资产回收、教育疏导等管理工作。继续健全和创新社会治安管控体制,通过建立“天网”“雪亮”等网络平台,进行立体性、网格化的警务格局,继续抓好城市街面上巡逻管控和重要地区、重点产业、农村地区的治安管理,全面增强民众安全感。搞好了基础舆情排查预警工作,有效防止解决问题和信访风险问题。高效融合基层单位社会组织和民众群众的合力,以低成本高效地迅速发生和处理社会争议。进一步搞好了基层单位社会舆情事件发生风险问题排查工作,对重大敏感、热点事项及时开展排查,准确掌握隐患、高效处理社会争议、适时形成预案,从而避免了严重的社会舆情危机事故。扎实细致地搞好了基层人民来信来访的稳定工作,依法有效就地解决了民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培养健全的社会心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以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和谐、奋发向上的良好社会心理为总体目标,把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立成为民生实事工程项目,构建社区心理防线,化解社区矛盾与风险。

作者简介:刘啸(1998年—),中共九龙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 2 —

上一篇: 封从胜、邹小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初探
下一篇: 德育的基本功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