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上面的章节已经简要介绍过了。这里重点讲一下当时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主要介绍一下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乌托邦”一词,是拉丁语Utopia的音译。Utopia一词是由作者自己根据古希腊语创造出来的,意思指“福地、乐土”或“不存在的好地方”。这是一本莫尔在1516年创作的游记,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信道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在这本书中,作者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异岛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以此表达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在“乌托邦”里,作者彻底否定了私有制,设计出一套岛国独有的公有制社会模式。在那里,所有财富均为公有,“无论在哪儿都不会找到一样私有财产”。在那里,人人参加劳动,每天工作6小时,劳动产品实行按需分配。
在那里,没有货币,不存在商品流通。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婚姻关系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人们崇尚节俭,鄙视享乐,视金钱如粪土,尊老爱幼,社会和谐(根本没有“维稳”一说)。这本书的书名“乌托邦”成为了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称,褒贬不一。有人从中汲取合理成分,形成自己新的思想和社会预想,有的人则拿“乌托邦”一词来诋毁、攻击任何一种含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萌芽的新生事物。用一句“乌托邦”去“回敬”别人,就判了人家的“死刑”(前些年有人攻击毛泽东思想时,就采用过这种手法,即他们以为,指责毛主席为“极左”、“理想主义”、“乌托邦”,这样就能够置毛泽东思想于死地)。由此可见,“乌托邦”对后人后世的影响之深之远,非一般书籍可比。后来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思想影响。
这些早先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征:
一是几乎毫无例外地否定、排斥、批判甚至鞭挞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这一点甚至连马克思恩格斯和后来的列宁在他们的著作里都给与了不同程度的赞赏和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三章里面,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积极意义是这样评价的:“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他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82页)而现在有的人,居然还在恬不知耻地说什么“姓社姓资不争论”,按照他们的意思,不要管什么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不要去争论这些“没用的东西”。讲这些话的人,简直连几百年前的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如。
二是他们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提供他们各自独特的对未来社会的新设计新构想,有些构想到了今天依然成为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例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三是他们当中有些人,不仅仅满足于著书立说,提出一些新颖的构想,而且还身体力行,自己行动起来,做各种各样的社会“实验”,企图能够通过他们的实验,走出一条实现他们“理想社会”的道路来。当然,最终都失败了。
所有这些,都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想象与实操“原图”。对于这些优秀的思想萌芽,除了我们给与了他们“空想社会主义”这样的名头,用以和后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区别之外,实在找不出对他们的“奇思异想”一概否定的理由。
然而,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创意、社会实操,毕竟都是“空想”,他们自己也在社会实践中四处碰壁,最后归于失败的结局。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其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共产党宣言》里指出的,自从人类原始社会以后的社会历史,都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脱离了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或者说,想不通过阶级斗争,完全从自己的一厢情愿出发,把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剥削阶级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上,寄托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会对劳动人民的仁慈上,寄托在如他们这些“救世主”的“努力”上,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完全看不到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和阶级使命,到头来终究一事无成。一句话,空想社会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就是他们不懂阶级斗争,逃避阶级斗争,削弱阶级斗争,企图调和阶级对立,“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82页)马克思恩格斯真是一针见血,寥寥几句就剖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根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各种假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自他们共同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以后,就不断地和各种假社会主义的所谓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正是在与这些假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各种假社会主义所谓的理论先后“破产”,而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不断占据有利地位,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无产者进行斗争的唯一正确的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
先看看《共产党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历史上的假社会主义有几种。
-1、反动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里,对当时那些假社会主义的批判,真是淋漓尽致。没有读过那些犀利辛辣的文字,没有揭开那些假社会主义的面纱,还他们假社会主义的真面目,哪里会知道,原来当时还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假社会主义。其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时期,在欧洲确实有许多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学说流派,他们打着各种旗号,各说各的,宣扬的观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而且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最正确的。所以在那个时候,马克思恩格斯一般都使用共产主义一词以区别于那些学说流派。直到1883年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76页)一文发表后(此文原始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部分),才有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一个确切的提法。再回头来看看原先那些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学说流派,才知道那些东西原来都是假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才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未来的崭新社会,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态度上,我们应该非常慎重,非常严谨,再三斟酌,应该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正确的全称,简称的话,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也行。如果自称别的什么社会主义(例如,有的学者喜欢标新立异,自称自己的一套叫“新社会主义”,而实际上又没有自己的真才实学可以拿得出来),那样做,既不严肃,又只会贻笑大方,实不足取。
当然,我们既然认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那么,就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原理,真正学懂弄通,决不能一知半解,人云亦云。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捷径可循,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认真读革命导师的原著。
现在再来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与他们同时代的各种假社会主义代表人物进行斗争的。
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为标志,在此之前的1843年-1847年,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民主思想萌发与形成的时期;1848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革命民主思想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在这一个时期里面,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与各种假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这五人:鲍威尔、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和杜林。下面一一简要介绍一下。
(1) 布鲁诺.鲍威尔(1809年-1882年)德国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柏林大学毕业,并先后在该校和波恩大学任教。他曾跟随黑格尔学习神学,他自己的博士论文《论康德哲学的原则》是在黑格尔的指导下完成的。鲍威尔三兄弟在当时有“神圣家族”之称,可见在当时影响力之大。1839年-1841年,鲍威尔曾是马克思的老师、导师和密友。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意识使人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使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发展,是最强大的历史创造力。他的“自我意识”论这种唯心主义的论调,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视,他们写出了《神圣家族》一文,,对鲍威尔以最严厉的批判。《神圣家族》一文的全称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斥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从电影《青年马克思》中得知,这篇论战性很强的文章标题,还是马克思的妻子燕妮给起的(“批判和批判者”是鲍威尔他们对自己的一种称呼)。那时(1843年12月左右),鲍威尔鼓吹他的“自我意识”论且自鸣得意。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写出这篇文章,在对鲍威尔“自我意识”论批判的同时,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物质生产,不是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即便是思想的能动作用,也是受到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的,并指出:思想只有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成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力量。在这篇论文里,马克思恩格斯还阐明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如人们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观点,以及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等。列宁后来评价这篇文章是肯定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神圣家族》出版后,鲍威尔的社会影响大幅下降,他本人也渐渐地在当时的欧洲共运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
(2)蒲鲁东,皮埃尔.约瑟夫(1809年-1865年),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无政府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在“第一国际”的前期,蒲鲁东主义是“国际”的主要危险。马克思在“第一国际”中对蒲鲁东主义者进行了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上的斗争。蒲鲁东本人曾做过排字工,是工人出身,但他的思想充满了小资产者的观点。他虽然也猛烈抨击资本主义,但他只是从法权方面而不是从经济方面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1840年他的《什么是财产》一书,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批评说资本主义的“财产就是盗窃”,这就使得他在小生产者占优势的法国工人运动中出了名(他还到处演讲)。电影《青年马克思》里面,当马克思在听到蒲鲁东演讲到“财产就是盗窃”那一段话时,在听众席上站起来质问蒲鲁东。其实,马克思在那个时候已经在考虑如何进一步批驳蒲鲁东的观点了。到了1846年,蒲鲁东发表了《贫困的哲学》一书,系统地宣扬他的改良主义经济观点,反对工人运动。马克思于1847年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一书,对蒲鲁东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无情的驳斥,彻底清算了他的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在《哲学的贫困》一书里,马克思是这样写的:“蒲鲁东先生以为他既批判了政治经济学,也批判了共产主义;其实他远在这两者之下。说他在经济学家之下,因为它作为一个哲学家,自以为有了神秘的公式就用不着深入纯经济的细节;说他在社会主义者之下,因为它既缺乏勇气,也没有远见,不能超出(哪怕是思辨地也好)资产者的眼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地122页)在那篇论文里,马克思还把蒲鲁东否认劳动力是商品并具有价值的谬论也一同彻底批判。马克思认为,指出劳动(劳动力)是商品这一事实,就能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赤裸裸地揭露,把资产阶级最大的秘密戳穿”。在社会活动方面,巴黎公社前,蒲鲁东主义的一些东西在法国工人运动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前面提到的在电影《青年马克思》里面,蒲鲁东演讲时还会有许多人高喊“蒲鲁东万岁”)。巴黎公社后,在马克思的严厉批判下,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逐渐消除。蒲鲁东主义的改良主义对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危害最大。蒲鲁东的代表作是:《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利的原理的研究》和《贫困的哲学》。
(3)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1814年5月-1876年7月),俄罗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也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青年巴枯宁曾在圣彼得堡炮兵学校学习过。后来他想去德国学习黑格尔哲学。然后他有到了法国巴黎,在那里他不但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和蒲鲁东成为了朋友。1848年巴黎“二月革命”爆发,他积极投入。1849年35岁的巴枯宁参加了德意志革命,后被捕引渡回国。1861年逃往英国,1864年他50岁那年加入第一国际。后因为他在第一国际内部反对马克思,搞分裂活动,于1872年被第一国际开除。1873年巴枯宁发表了《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集中表达了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他认为,自由是个人的绝对权利,是道德的唯一基础,无自由即无幸福。巴枯宁的一生倒确实在追求“自由”,因为他一生颠沛流离,风暴迭起。那时在欧洲各国,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哪里一有反抗政府的行动他总会给与同情,或不计个人安危去参加。他的无政府主义主张传播面不广泛,只是在当时的瑞士、意大利、西班牙有一定影响力。倒是他的无政府主义在俄罗斯的传人克鲁泡特金(1842年12月-1921年2月),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却传播到了中国。电影《觉醒年代》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向往革命的情景。不过在那个时候,确实也存在着从俄罗斯传来的无政府主义的影响。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早年硬是相信了俄国的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信条,集合几个青年搞起了什么“互助社”,以为自食其力,不依靠政府,就以为是“革命”了。当然,后来在严酷的阶级斗争面前,事实教育了他们哥俩,他们终于觉醒了,勇敢地作了自我否定,坚定地投身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中去,陈延年高唱《国际歌》为革命英勇牺牲时,年仅29岁。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的“觉醒”,在某个程度证明了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破产。
(4)费迪南.拉萨尔(1825年-1864年)普鲁士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工人运动的指导者、社会主义者。德国早期工人运动著名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路线的重要代表。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识。起先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很欣赏拉萨尔的政治组织才能的。在当时的德国,拉萨尔主义盛行,在工人中有很大的影响力。1863年5月他当选为全德工人联合会的主席。由于他自己热衷于宣传他的所谓拉萨尔主义,其中有许多错误的观点,这就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坚决反对。1864年夏,拉萨尔在日内瓦旅游期间,为一个女子与别人决斗负伤,不治而亡。
拉萨尔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贫困时候有所谓的“铁的工资规律”造成的。要想解放工人阶级,就要废除铁的工资规律。怎么废除呢?就是组织工人合作社,使得工人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而要组织工人合作社,只有在国家的帮助下,通过普遍的直接的选举才能实现。凡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那些观点是错误的。可是在当时,由于拉萨尔的观点虽然错误,但他的影响在德国工人运动中又很深,这集中体现在1862年4月他在工人中发表的题为“论目前历史时期同工人等级思想的特殊联系”的演讲,后又以“工人纲领”为题出版了单行本。德国工人运动的一些领袖人物先后起来反对拉萨尔的政治观点,接受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逐渐形成了新的积极的思潮,他们自己成为“爱森纳赫派”,同拉萨尔派进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对爱森纳赫派的领袖人物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给与了很大的支持和寄予很大希望。然而,到了1875年,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在“团结”的名义下,不分清是非就要实行“合并”,而且采用了很多拉萨尔的错误观点,起草了一个统一的党的纲领草案,并不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批评意见,于1875年5月在德国中部城市哥达城举行了统一的代表大会,通过了充满拉萨尔错误观点的纲领(后称为“哥达纲领”)。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得不对这个“哥达纲领”进行了严肃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马克思写的《哥达纲领批判》,文章的全称是“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全党开展了学习马列“六本书”原著的热潮,其中一本书就是《哥达纲领批判》。那时我们是仔细地逐字逐句的阅读的,读前有专人辅导,读后做读书笔记,还召开小组会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发言。可惜的是,我的这些读书笔记在离开部队搬家的时候遗失了,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在《哥达纲领批判》里面,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以下几个错误的观点,(1)批判了拉萨尔的改良主义错误观点,重点分析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谬论。(2)批判了拉萨尔否认农民革命性的观点和民族主义的观点。(3)批判了拉萨尔的“自由国家”的错误观点。(4)批判了拉萨尔所谓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庸俗分配观。同时,马克思又充分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工农联盟和国际主义的原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学说。
我们要感谢那位“英年早逝”的拉萨尔先生,正是由于他的错误观点,才使得我们能在今天读到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这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马克思用一部《哥达纲领批判》彻底清算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理论。然而,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机会主义在适合的时候,总是还会冒出来,来向马克思主义“挑战”。这倒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相对于拉萨尔所谓的“铁的工资规律”)。
(5)卡尔.欧根.杜林(1833年1月-1921年9月),德国作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他20岁进德国柏林大学学法律。开始它是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后又以社会主义的改革家自居。在他34岁的时候,在报刊上撰文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抨击,声称自己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领域做了全面的变革,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他否认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企图用他的“共同社会体系”学说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说,杜林的学说不过是“家科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1878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全称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对他的错误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此人高寿,享年88岁,在那个时候是不多见的。而且它还是一位多产的写手,著有《资本与劳动》、《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教程》等书。可惜他的许多错误的观点被恩格斯批为“热昏的胡话”。
此人此事,还是要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统一说起。爱森纳赫派对拉萨尔派的妥协,导致机会主义思潮的泛滥。杜林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德国的政治舞台上,企图以他的“终极的真理”机会主义理论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用他自己的所谓杜林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比如,在哲学领域里,杜林自称是唯物主义者,但实际上他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他的假设近乎荒诞:他假设社会是由两个抽象的人组成,然后从“暴力和服从”的关系中引申出他杜撰出来的“一切经济的自然规律”(许多机会主义者都喜欢自说自话地杜撰什么“规律”),用暴力来解释私有制、阶级的起源和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然后他有自说自话地认为,劳动来生产,暴力来分配。社会上一切罪恶都是由暴力所造成,而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他的这种所谓的理论,正好跟马克思主义完全相反。因此,恩格斯说,“杜林的经济学归结为这样一个命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失”;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就指出过,推翻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第一步。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里,杜林自说自话地杜撰出了一个“普遍的公平原则”,用来篡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杜林的所谓的“共同社会”就是“人们的共同体,......共同行动,共同分配收入”。这些东西不是“热昏的胡话”,又是什么?面对杜林这种近乎疯狂的进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有必要对杜林的机会主义谬论进行回击,但此时马克思正集中精力在写《资本论》中有关地租的问题,因此他们分工,由恩格斯出面,在报刊上撰文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1878年夏,集印成书,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即著名的《反杜林论》。该书有一章节是马克思自己写的(第二编的第十章《批判史》)。我们今天都熟知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全面阐述的著作,就是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因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有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美名。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指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选集》第二卷第442页)
同《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一样,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精读过了。而且同样可惜的是,那时的读书笔记和《哥达纲领批判》的学习心得一起遗失了。这样的个人损失确实是不可弥补的。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各种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
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享年65岁。恩格斯于1895年逝世,享年75岁。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也同样无法抗拒。但如果从国际共运这个角度来看,真的希望马克思恩格斯不死。因为,大凡当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逝世之后,必定会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面,引起一场巨大的斗争。各种错误思潮,在革命导师生前,因为有革命导师掌舵,没有机会兴风作浪;此时他们就认为时机到了,他们可以来“主宰一切”了 — 反正令人敬畏的人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谓捍卫,就是在那一个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一起战胜了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杜林等人的错误观点和主张后,社会上和有的党(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依然出现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和主张,恩格斯在他有生之年里与其作了不懈的斗争。恩格斯逝世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而世界也开始进入到二十世纪,同时也是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的前夜。这一时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二国际后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机会主义以及修正主义,尤其是以爱德华.伯恩斯坦(1850年1月-1932年1月)和卡尔.考茨基(1854年-1938年)最具代表性。而批判第二国际后期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列宁的肩上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