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不受生活来源断绝威胁,由国家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各项生活保障措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并开始发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被剥夺土地后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工作,而资本家则依靠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获得利润。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迫使政府出台相关社会保障政策。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英国先后制定《济贫法》《济贫修正法》等法案,初步建立起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入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频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各国带来了巨大冲击,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骤增,社会秩序混乱,各国政府纷纷意识到仅靠市场机制调节无法解决危机带来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美国于1929年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英国于1942年提出《贝弗里奇报告》,1944年发布《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1946年通过《国民保险法》与《国民保健事业法》。法国于1945年发布《社会安全法》。德国于1949年颁布《基本法》,明确规定“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是联邦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随后陆续颁布《养老保险改革法》《农民养老保障法》等法律。日本于1947年实施《儿童福利法》,1948年实行《残疾人福利法》。这些法律标志着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西方国家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项目上看,主要包括老年、失业、医疗、工伤和家庭补贴等五项基本保险。从覆盖范围看,不仅面向全体劳动者,还惠及家属。从资金来源看,主要依靠雇主和雇员缴纳的保险费,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使我国形成了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目前,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十三亿六千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保障基金可持续性不强、待遇调整机制不完善、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等。对此,我们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结构,优化社会保障项目,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稳健运行;提升监管能力,确保制度有效运行;推进社保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