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生育率下降,这件事可能总算开始做起来了。
11月1日,统计局开始对全国约140万人进行人口变化调查,这是在人口出生率降低和六十多年来首次出现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之下,以此来试图找到生育率下降背后的原因。
统计局在10月10日就宣布了这项举措,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202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原因是为了“准确、及时地检测和反映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情况”。
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日前在会上也表示,此次的人口抽样调查是“一个常规的例行安排”,将在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地区抽样50万户家庭,约140万人,11月1日开始入户调查,直至11月15日结束。
而上一次进行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是在2020年11月,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已呈现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的最小幅度。
2022年,我国总人口出现61年来首次的人口减少。2022年我国人口为14.1175亿人,比前一年减少约85万人。
而人口数量高低变化的背后,又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经济体密切相关,今天的人口抽样调查,更像是一个规模盛大的社会抽样调查,而这次的调查结果,可能会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关于刺激人口政策的革新。
据此而言,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即便这次全国人口抽样调查还没有结束,但从一些数据和其他抽样报告,我们依然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一些因素导致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例如高昂的育儿成本。
根据育娲人口智库发布的报告来看,调查显示我国育儿成本极其高昂,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全国平均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需要的成本高达50万左右,而在上海北京这些一线城市,这个费用则高达百万。
这还不算后续的读大学、结婚、买房等成本。
如果涵盖这些费用进去,今天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踏入社会,父母平均下来,最低也需要为孩子花费数百万元,以人均收入比来看,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
除此之外,对女性职业生涯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多,不仅仅是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职场歧视,尤其是职场35岁歧视,以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等,这些都加剧了出生率的持续下滑。
而在三十年前,还不是这样。
三十年前我们还在为人口太多、增长太快而头痛不已,因此在1980年至2015年实施了“计划生育”,这一策略导致我国少生了数亿人,也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而这也极有可能在未来,加速人口减少的速度。
一提到反思,我们总是会去想过去的问题和今天的问题,由于处在不同的两个时空,生活环境和所处的时代氛围不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比如,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过去人们吃不饱饭,甚至吃不上肉,但那个年代,反而生起孩子来无牵无挂,一个家庭基本都是两个起步,而70后更是兄弟众多,那为什么到了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充沛了,反而不愿意多生?
在我看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这两大因素共同叠加,导致了今天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局面。
首先就是经济发展,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反而越不愿意生娃?这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欧美发达社会,也同样有类似的趋势。
更何况,我们还有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多子多福这样的传统观念存在,但为什么还是挡不住生育率的持续下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先回答,经济发展到底满足了社会的什么东西。
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好了,享受到的物质精神都比过去更多了,所以说到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其实是建立在“自私”之上的。
换句话说,今天的经济发展,其实首要满足的是自己的“私欲”。
你为什么不能生三个?因为你不愿意再过过去父辈们经历的苦日子,人们一旦习惯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不可能再愿意去过父辈们那种一天吃不上一顿肉的日子,自然更不愿意为了孩子而“亏”了自己。
六十年前,绝大多数人没有物质生活,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但六十年前的绝大多数人,在饮食上面和清朝、宋朝农民可能没有多大的差别,生活困苦,基本的温饱,或者饱一顿饿一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更依赖于整个宗族的团结,大家庭的互相帮扶,因此对未来乃至个人的私欲,根本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而多生娃这件事,在当时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今天不同了,如果可以,一个人单身选择不生娃,或者结婚不生娃,日子是非常舒适的,今天的娱乐生活多如牛毛,哪怕是一个人,一部手机,你就可以在家休闲一整天,娱乐消费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
经济发展,其实就是无限放大了人们的私欲,自身的欲望。
所以,今天我听到许多一胎家庭,在被问到为什么不想要二胎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说,不想让自己太累,不想让自己太辛苦,但如果是70后,则会劝自己的儿女再要一个孩子,这就是两代人的差异观念。
到了00后这代人,可能观念变化还会更大,尤其是在生娃这件事上,可能还会更“自私”一些。
因为00后这代人,从出生起就是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下,对自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受到消费文化的熏陶,比起爱家人,也更懂得先爱自己,享受生活。
尤其是在个人主义崛起的思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个体的快乐和辛苦,提高到最高优先级,尤其是还要考虑成本和付出之间的平衡后。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放大了个人的私欲,而个人的私欲放大又注定和生娃这件事是冲突的,因为做父母,更多的就是付出,而不是回报,尤其是在今天,养儿防老越来越难的今天。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育儿成本还如此高昂。
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年轻人正在被不断异化,消费至上和个人至上,这些观念不断深化并影响着每一个年轻人,尤其是当这代年轻人还没有信仰的时候,也就更容易被异化。
所以,今天的年轻人和四十多年前的年轻人,这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差异,也许是隔了数千年之久远,就像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生育甚至是结婚,但他们的父母却又极为不赞同,或者难以理解。
经济发展经历巨变,但同样要经历巨变经历考验的,还有这两代人之间的社会观念,一个象征着封建的保守思想,一个象征着个人主义自由全球化的进步思想,两个思想的交锋,其实就是一个时代下的特质。
当然,还有女性的崛起。
毕竟生娃这件事本质上,还得依赖女性。
而女性观念,这几年有没有变化呢?其实也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增高,甚至超出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寻求被社会承认的需要,而在今天,婚后跟谁住、谁来照顾孩子、以及女性就业等问题上,依然还比较传统,这也令女性自身所承受的压力更大。
在这背后,同样是社会观念的割裂,甚至是巨大的分歧。
而这些诸多复杂难题的背后,几乎都有经济发展的影子,社会经历巨变,变化的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基建,变的更是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观念,必然会面临新思潮的冲击。
而这,对个体来说,其实不亚于当年日本的黑船来港,关键在于,两种思想冲突背后,能否走到一条共有的路径,最后达成某种社会共识。
这一点,至关重要。
什么是社会共识?
就像我前几天看到的一个采访那样,一个小哥问一位欧美女性,需要多少钱才能娶她,那位女性回答说,为什么会需要多少钱?婚后可以租房住,甚至可以一直AA,前提条件是彼此相爱,而你也对我好。
而今天,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想法和观念,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理想甚至是被嘲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说,这是社会财富固化导致的,是收入不平衡导致的,是养育成本和结婚成本太高导致的,但问题在于,又是什么导致这一切的呢?
显然不能是丈母娘,丈母娘真的又有如此大的能力吗?
到最后,社会问题观念问题,又变成了经济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可以料想,未来的生育率持续下滑,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当然我们可以用补贴用发现金来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但问题在于,补贴多少呢?一千你肯定不愿意就此生一个孩子,1万呢?十万呢?一百万呢?
而补贴背后所需要的庞大支出负担,最终还是要从我们自己身上拿。
短短三十年时间,从愿意生到不让生,从不想生到鼓励生,经历巨变的不仅仅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制约。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人口结构的崩塌。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