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国简史(一)Ⅰ史前时代的中国人类与文明起源

中国简史(一)Ⅰ史前时代的中国人类与文明起源

中国简史(一)Ⅰ史前时代的中国人类与文明起源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中国的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了三大阶梯:最高一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中间一级包括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中国的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了三大阶梯:

最高一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中间一级包括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3000米之间;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属于第三阶梯,海拔降到了500米以下。

中国的气候,包括热带至寒温带等多种类型。

最南部的台南、琼西以及滇南河谷地区属于热带,此线以北的秦岭、淮河、白龙江一线属于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以南以东,即辽东、河套、陇西为暖温带;秦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为寒温带。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受地形、气温和季风的影响,中国各地区的降雨量差异很大。

降雨量从东南至西北呈递减趋势,东南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年降雨量甚至达到6500毫米。

而包括内蒙古西部、甘肃西北部和新疆在内的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其中大面积沙漠地带年降雨量不到50毫米。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_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

中国大地上最早的远古人类出现在黄河、长江、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区。

这些区域的总面积在500万平方公里以上,仅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就有70~80万平方公里。

我们的远古祖先,正是在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中诞生并逐步发展出自己的原始文化和古代文明的。

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_母系氏族社会特点

一、旧石器时代的中国人类

考古学依据生产工具的不同将人类古代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中,石器时代又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距今约300万到1万年,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300万至10余万年;中期距今约10万至4~5万年;晚期距今约4-5万年至1万年。这三期大致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相对应。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一)直立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体质上仍保留不少古猿的特征,学术界称为直立人或猿人。

中国境内已发现200多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存,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人类进化和就是去文化的多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人。

1.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据研究,这是一位成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其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其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此外,该处同时出土了29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和一些加工粗糙的打制石器,可以推知他们已经能制造和使用石器。

最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的烧骨和碳屑,这证明元谋人已开始使用火。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2.蓝田人

1963~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与公王岭分别发现若干下颌骨、头盖骨以及牙齿化石。

专家们认为,这些化石分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类个体。

据测定,恭王林化石距今约100万至85万年,陈家威化石距今约65万至50万年。

其特征是眉脊粗壮、头骨较厚、脑容量较小、体质原始。

在该处遗存中,同样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迹。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3.北京人

1921年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是国内目前所发现的材料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猿人化石。

1929年裴文中主持发掘工作,不久发掘出第1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国际学术界。1949年后又发现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头盖骨和人骨化石。

北京人的生活年代较为分散,大致距今70万至20万年。

其体型特征与上文提到的蓝田人相近,如眉脊粗壮、头骨较厚、牙齿粗大,但是其脑容量却大大超出蓝田人平均约为1043毫升,已接近现代人的80%,四肢尤其是上肢已经和现代人相当接近。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10多万件石器,且阶段性变化明显,北京人的石器打制技术逐步提高。

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表明,他们已经使用火并懂得保存火种。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二)早期智人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在体制上已经脱离了猿人阶段,但是与现代人仍有一定区别,在人类学上称为早期智人,或称古人。

目前国内发现的早期智人遗存主要有马坝人(今广东韶关曲江区马坝镇)长阳人(于湖北长阳)丁村人(山西襄汾丁村)许家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村)等。

早期智人的石器打制技术更加进步,类型也更为丰富,远比旧石器时代早期复杂精致。

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_母系氏族社会特点

(三)晚期智人

大约从距今5万年起,原始人类的体质形态已经与现代人相当一致,并且因为所处地域的不同开始分化为各色人种。

人类学家称此时的认为晚期智人,或者新人。

国内已经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主要有核桃仁(发现于今内蒙古乌审旗)峙峪人(今山西朔州朔城区峙峪村)柳江人(今广西柳江)山顶洞人等,其中以1930年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发现的山顶洞人最具代表性。

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在裴文中的领导下展开发掘工作,发现了分属于8个人类个体的化石。

这些化石距今约1.8万年,其体质形态已明显地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同这些化石一起被发现的还有许多形状对称、质地均匀精美石器,其中钻孔石珠已被用来装饰,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石簇、石箭表明他们开始使用弓箭。

另外,该处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说明当时已出现缝纫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

(四)原始群与旧石器时代的婚姻形式

旧石器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所谓的社会组织,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人类学家称之为“原始群”。

在一个相对的原始群中,成员过着群婚、乱婚的生活,其中只有母子关系是明确的。

原始群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原始公社(或者称为血缘家族公社),这个时候的人类已经有了初步的婚姻禁忌,只允许同步男女发生婚姻关系,民族学家称之为“班辈婚”,后来进入氏族公社阶段,人们逐渐排除了本族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关系,由班辈婚过渡到族外婚,标志着氏族公社的产生,人类也由此进入到考古学生说定义的新石器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

二、新石器时代与中华早期文化的诞生

一般认为,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即磨制石器和陶器时代,其时间断限约为距今1万-5000~4000年。亦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万至7000年。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新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等。

1977年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文化遗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存。

其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距今约9000~7000年,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

裴李岗文化中,农业占据主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是粟,石器以磨制为主,且比较精致,石墨盘和石墨棒最具特点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套出现。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还发现了房基、窑穴、墓地等似乎具有一定布局的村落遗迹。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年代距今约为7000~5000年,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主要有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其中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器精良。

农业占主要地位,主要作物是粟,畜牧业较为发达,主要是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

房屋为半地穴式。代表遗址有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

红山文化,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距今约5000年。生产工具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细石器发达。

另外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祭坛和女神庙等大型祭祀建筑遗址表明其社会分化较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原文明的产生。

(二)新石器晚期的主要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我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主要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其中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

1.龙山文化与陶寺遗址

1928年,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1930~1931年由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等人主持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者第1次自己发现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按照其不同又可细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牲畜被广泛饲养,陶器多为轮制,以黑亮如玉,薄如蛋壳的蛋壳陶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早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盛行军事民主制,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等现象。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掘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39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墓葬和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以及最早有木构设施的水井和石灰地面的房基,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青铜器文物。

2.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遗址

1936年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大面积的古代文化遗存,据测定,这些文化遗存距今约5300~4200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

良渚文化的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家庭饲养业发达,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手工编织发达,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另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象征权力的玉琮、玉璧等贵重礼噐。良渚文化已经处于原始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的过渡阶段,出现了最早的神权和王权。

三、氏族公社与氏族社会

如前所述,在最初的人类群体——原始群中,既没有婚姻规则,也没有婚姻组织,他们排除母亲与子女、祖母与子孙发生关系,实行同辈男女互相婚配的群婚,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妇,这种婚姻叫做“班辈婚”或者“血缘婚”,在这一阶段还没有产生所谓的氏族。

经过数十万年的发展,人类逐渐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姐妹互相通婚的婚姻关系,而与不同群落的同步男女互为夫妇。共同生活着的男女们,生前在各自出生的群落过生活,死后埋葬在各自出生的群体的墓地,这样的群落就是最早的氏族。

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母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

这一时期,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氏族,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氏族内部财产公有,成员平等,实行族外群婚,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即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这时候的配偶仍不严格,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大量存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农业、畜牧业等劳动地位中越来越占主导,妇女退居次要地位。

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男子开始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婚姻形态由对偶婚逐渐演变为一夫一妻制。

母系氏族社会姓氏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_母系氏族社会特点

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父系氏族社会是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这一时期,随着财富的增加,私有制逐渐产生,氏族内部的剩余财富迅速向某些人手中聚集,这些人凭借着财富的积累逐渐成为氏族内部的显贵。

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的分化,各氏族之间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冲突争斗日益激烈,并逐渐上升到战争的规模。血缘上相近,地缘上相邻的部落为了取得对其他部落战争的胜利开始结成部落联盟,设立由部落首领军事首领和宗教祭祀组成的管理机构并推举联盟首长。

以此为基础,原先的成员平等被打破,人与人之间出现分化,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丛生不绝。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_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_母系氏族社会姓氏

上一篇: 法律,法制,法治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原始社会时期婚姻形态的演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