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导我省高校学子以社会实践的方式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云南省在2023年度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表现突出的单位、个人和特色项目,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共青团红河州石屏县图书馆团委、云南师范大学团委的风采!
共青团红河州石屏县图书馆团委
“服务社会 提升自我”
——石屏县图书馆大学生
社会实践事迹材料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积极打造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平台,不仅为社会大众提供教育培训、阅读推广、关爱帮扶等,同时发挥文化育人、凝聚引导、开放平等的志愿服务作用。近年来,在共青团石屏县委的组织、推荐下,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加入到了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中。“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不仅缓解了图书馆工作的压力,丰富了图书馆的活动内容,更是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2023年度,石屏县图书馆依托“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8名,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一、发挥阵地优势,组织招募与培训
石屏县图书馆利用自身阵地优势,长期为有志于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志愿者常态化搭建信息公开、服务规范、形式活泼、内容积极的志愿服务平台,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素质、知识、技能、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让志愿者明确相关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基本业务知识等内容,充分了解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石屏县图书馆“返家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岗前培训
二、学习业务知识 助力图书馆工作
在图书馆日常工作里,大学生志愿者主要负责图书文献的数据录入、图书加工、上架工作,了解一本书从拆封到上架的每个流程。学习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内容,做好读者登记、查询、借阅、引导等服务。在缓解图书馆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增强了志愿者的团结协作能力。2023年度,大学生志愿者录入书目数据、图书加工4000余册。
三、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提升服务质量
石屏县图书馆联系实际,利用本馆资源,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志愿者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冬日书香暖”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协助“我们的节日——春节”有奖猜灯谜活动、“翰墨飘香迎新春”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元宵节游古城文化系列活动、“三下乡”宣传活动、图书馆传统文化手工体验活动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行,不仅丰富了石屏县青少年学生的假期生活,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增加了图书馆的活动内容,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培育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筑梦未来”——我的大学生活分享、医学小常识科普
拓印体验与制作灯笼
四、搭建平台 提升自我
为丰富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生活,图书馆利用现有资源为志愿者提供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工作之余,邀请本地文化学者、茶艺师,为大学生志愿者举办“志愿服务公益讲座”、茶艺培训、“青春书意”阅读分享,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志愿服务公益讲座、茶艺培训
五、建立有效性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为更好的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增强图书馆对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石屏县图书馆制定《石屏县图书馆志愿者考核制度》根据志愿者的工作态度、服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工作认真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志愿者也可根据图书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今后,石屏县图书馆将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来,让更多的志愿者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
云南师范大学团委
“1+N”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建构
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云南师范大学通过“紧扣一条主线、打造两个品牌、建设三化机制、构筑‘四个聚焦’”,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打造了播爱公益支教团等一批社会实践品牌,初步构成“1+N”实践育人平台,其中“1”表示学校平台核心,“N”代表以学校为核心所辐射的各单位及方面,关系图示(见图1)如下:
图1 “1+N”实践育人平台图示
通过搭建“学校+专业特色”、“学校+学院(学部)”、“学校+地区高校”、“学校+社区”等“学校+”平台,形成“1+N”社会实践育人模式。“1+N”模式基于“三全育人”视阈,符合穆可斌等人研究提出的“多维多层”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图2)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孵化与各资源匹配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形成资源链接网络,形成“教育—实践—教育”的闭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可实施、可持续、可项目化”社会实践平台。
图2“三全育人”视阈下“多维多层”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特色亮点
以2023-2024年社会实践为例,“1+N”模式取得实质性成效,具体表现在:
第一,紧扣实践育人主线,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下开展实践着力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两个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师生专业优势及主观能动性,形成“项目化、课程化、系统化”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第二,打造联大支教品牌,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升华实践内涵。一是打造以传承西南联大精神为核心的实践品牌。二是打造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实践品牌。云南师范大学作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教师教育是我校一大优势与特色,通过培育研究生支教团、播爱公益支教团等支教实践团队,打造“学校+”专业特色支教品牌。
第三,建设“三化”机制,在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中助推实践。通过建设专业化机制、社会化机制、项目化机制,实现实践平台可建设、人才培养有方案、指导实践有团队、开展活动有基地、成立项目有渠道、实践成果可转化的机制建设成果。
校团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讨座谈、签署共建协议
第四,构筑“四个聚焦”,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是聚焦思想领航,在德育实践上持续用力。二是聚焦专业提升,在课程实践上凝聚合力。三是聚焦体艺并进,在文化实践上精准发力。四是聚焦志愿服务,在劳动实践上激发动力。
云南师范大学2023年社会实践活动共获得国家级23个专项60个奖项、省级6个专项25个奖项,合计29个专项85个奖项,其中云南师范大学播爱公益支教团共获国家、省级各类奖项8项、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调查及实践推广”乡村振兴促进团获国家、省级各类奖项4项。进一步证实“1+N”模式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贯穿始终,从整体上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教育质量,可进一步深化“1+N”模式构建。
编 辑 | 万雨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