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Close
探索研究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
——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
媒体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2014年中国记协组织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媒体社会责任展开研究。其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课题成果备受瞩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报告研究发布情况对报告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进行了专访。
紧跟行业发展
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自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自媒体社会责任理论引入中国后,相关研究成果不少,但系统性研究较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自2017年6月发布《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5—2016)》以来,一直专注于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并将其设为重点研究课题。
据黄晓新介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展传媒社会责任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全球性热点话题,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之外,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二是我国宣传思想管理部门对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个字的职责和使命,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凸显了新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性;三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自2014年就开展了中国企业公益文化传播力研究,具备一定的传媒社会责任研究基础。
拓展分析视角
近几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通过“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研究框架,并形成了传媒社会责任理论模型。此研究以社会责任执行力提升作为研究对象与最终目标,力图超越此前社会责任报告现状描述研究的模式窠臼,为传媒社会责任研究开辟一个新视角。
黄晓新认为,建立媒体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对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量化,使社会责任效果评估科学化;可以使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在相互竞争中整体提升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此外,该指标体系是一个整体性、全面性、开放性的评估框架,可以促使媒体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实现统一发展。
“《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5—2016)》延续了传媒研究所《中国企业公益文化传播力研究报告(2014—2015)》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重在对面和点的兼顾,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成果。”黄晓新介绍说,《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2018)》一书则是根据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前沿发展趋势的需要,提出了构建传媒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建立了传媒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对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在横向与纵向比较中推动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履行能力的整体提升。
据了解,传媒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模型选取利益相关方角度对传媒社会责任进行界定,分舆论引导与社会监督、市场责任、社会责任、责任管理4个责任板块进行研究。其中,“对党和政府的责任:发挥舆论导向与社会监督作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重点内容。黄晓新认为,评价体系中引入了市场责任对大多数传媒机构都适用,传媒机构应以社会效益优先,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一个媒体如果连受众都没有,何谈舆论引导、社会监督,也就更谈不上履行社会责任了。”
促进行业繁荣
2020年,全国的媒体机构经历了疫情大考,《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媒体抗疫研究报告(2020—2021)》则聚焦抗疫过程中媒体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状况。
黄晓新说,该报告与之前的报告在理论源流和方法支撑上是一脉相承的,之前是从全方位的整体层面来考察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而媒体抗疫是从单点角度对媒体的舆论引导与社会监督这一社会责任指标进行考察,研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我国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强弱,力求找出中国传媒社会责任执行力提升的方向和路径,促进中国传媒业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研究以传媒社会责任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媒体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报道实践,丰富了传播学、传媒经济学、政治学和新闻学等学科研究领域。
“新闻媒体有必要设立企业社会责任(CSR)部门。”黄晓新建议,“在设立此部门时应有别于商业企业,突出舆论引导与社会监督这一主要社会责任指标。新闻媒体要牢固树立使命意识,用创新的发展理念直接指导工作实践,与时俱进,优化报道体裁,积极应对复杂多样的传播环境,使主流新闻媒体切实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使传媒真正做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最终促进传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记者 常湘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