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爸爸妈妈,您是否希望你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济世之才,做大事兼善天下呢?
儒家经典《大学》里有这样一段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们每一个人至少希望自己的孩子齐家吧?所谓“齐家”,就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所谓“治国”就是能够带领好一个团队。“国”在古代是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所以,现在的公司就是一个国,一个团体也是一个国。
我们是否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管理好一个团队?可是《大学》里也说了:“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够治理天下,首先要能够带领好一个团队,而要能够带好一个团队,至少要能够管理好一个家,因为家是社会上最小的团体。
而要想管好一个家,首先得管好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就是我们自己,要修炼好自己的身心。
我们许多人都在讲一个人的社会性,但是一个人外显的社会性最终从那里来呢?是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而来!因为《大学》里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就是说:你要想修炼好自我,首先要有一颗堂堂正正的心;要想有堂堂正正的心,你首先要有老老实实面对自己的能力,这就叫诚意,对自己的意念是诚实的,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想一套做一套;要想自己对自己是老老实实的,就要有智慧,“致知”就是要有智慧的意思。
要想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就要格物。格物又是什么意思呢?格是接触的意思,就是要透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来感知周围的世界。用眼睛来看,用耳朵来听,用鼻子来嗅,用舌头来尝,用身体来感触,与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进行充分的接触,我们才能得到智慧。我们有了智慧才能老老实实面对自己,有了老老实实面对自己的能力,我们才会有一颗堂堂正正的浩然正气之心。
有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开始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四节功夫都是在自我修炼,后面才会外显为一个人的社会性。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谈是不够的,还要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过程,缺了这个重要的过程,我们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这是儒家关于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阐述:一个人要有平天下的本事,要从格物开始。格物除了对外的格物,还有一个对内的格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对内怎么格物呢?我们每个人由三个部分组成:身体、情绪、思维。我们是靠身体与这个世界接触,然后得到各种智慧,这是具象的。那我们还有一个是半抽象的——情绪,它没有来的时候,你看不见它,来了的时候,你挡都挡不住,这也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那还有一个部分是我们的思维。这三者统合起来叫自我。
我们的传统教育要求我们做一个爱国的人、一个孝顺的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儿子、好女儿、好儿媳、好老师、好老板……是吧?这是社会上对我们的要求。可是,我们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社会我和自我的要求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我们做好儿媳的时候,在社会上得到别人的认同,可是我们自己很清楚,在扮演好儿媳的角色时,我们压抑了多少情绪?但是我们不敢表达。同样的是,我们在做一个好老公的情况下,其实,对老婆的很多状态是不认同的。
我们每天都要扮演很多社会角色,每一个角色里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在负起这个角色责任的时候,却时常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压抑。
西方心理学探求的最核心的一个点,就是如何在自我和社会性角色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也就是如何调整我们的情绪。
我们在跟人沟通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因为情绪问题而失控?比如:我们在家里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因情绪问题而失控?在那个片刻,孩子很生气,你也很生气,是吧?然后各自都把心门关上,我不想理你,你也不想理我。“我就供你读书好了,给钱供你吃饭穿衣,等你长大十八岁以后,就不要再来找我了!”我们很多爸爸妈妈在那个生气的时候,是不是曾经发过这样的誓言?可是怒气平息下来发现,这毕竟还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也不能这么残忍啊,是吧?在亲子关系里纠结、失望,经过一段时间又重拾希望,然后又再次失望。这样子的一次一次的轮回,一次一次的在这个关系里边纠结、失望,后来又慢慢地经过时间,又重拾希望,慢慢的又失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我们的情绪,没有探究过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会失望?仿佛那个生气、失望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出现的。我们对情绪的忽略由来已久。
现在,社会上训练思维的课程很多,现行教育体制里的课程是不是都在训练思维?都在训练我们的逻辑、判断、思辨、对错、好坏、是非……可以说,现行教育体制对这个部分的训练已经达到了极致。许多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奥数,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参加过奥数班的,那么我要恭喜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奥数几乎可以把一个人的头脑在思维方面发挥到极致,而思维发挥到极致往往导致情绪发挥严重不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据说数学家陈景润先生,他除了数学好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好。他的情商极低,人际关系一塌糊涂,同事几乎被他得罪光了,连家人也不想看到他。现在社会上大家对“理工男”的看法,基本上就等于是“情商低”。虽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评价一个人的成败,但是如果换成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还是希望他的智商与情商能够平衡发展吧?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给了孩子非常多的思维方面的训练,但是普遍缺乏情绪方面的训练,大家同意吗?有几个老师在发现孩子闷着头回到学校时,会主动上前问这个孩子:“你今天开心吗?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不开心?来讲给我听听。”不要说能做到这一点,现在有几个老师是允许孩子今天就是不开心的?有几个爸爸妈妈可以做到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能够允许他不开心?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是想把孩子的这个不开心赶走,然后让他变得开心?可能有人会说让孩子变得开心有什么不好呢?是的,让孩子开心起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一个人都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不开心,他的开心又从何而来呢?喜怒哀惧总是相生相伴的,人生总是幸福之后是痛苦,难过之后是快乐。有多少人允许自己、允许孩子的情绪自由地流淌?
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光缺乏情绪方面的训练,对身体这个部分也是挺忽略的,为了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上去,学校是不是经常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有时体育老师刚开个头,紧接着数学老师就进来了,体育老师随意找个理由,就把这节课交给数学老师了。
一个人的自我是身体、情绪、思维的平衡,如果只重视思维,忽略情绪和身体,必然会培养出一个身体糟糕、情商很低、唯有思维敏捷的孩子来。各位爸爸妈妈,你们想要这样的孩子吗?
我想,大家可能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吧。那你们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呢?是身体健康、情绪流畅、思维敏捷的孩子,对吧?我们想要这样的孩子,可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却只重视思维,忽略情绪和身体,怎么办呢?是不是要补课?是不是要补习?而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补习,我们首先就要自己进行补习,否则,我们又如何支持孩子、带头垂范呢?
整理:福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