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明星”仝卓,你知道“高考公平”4个字在中国有多大的分量吗?!

“明星”仝卓,你知道“高考公平”4个字在中国有多大的分量吗?!

“明星”仝卓,你知道“高考公平”4个字在中国有多大的分量吗?!在中国,高考永远是大家最珍视的一个制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带你看点不一样的深度思考

文|栩然

首发 |栩然说(ID:xuranshuo)

步入社会不知道干什么_步入社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_步入社会需要知道什么

因为疫情的影响,全国的高考推迟了。

但即使这样,转眼也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今年的高考因为延期,必将载入史册。

今天,我想深度来聊聊高考,以及它对整个国家的意义。

事情的起因是前两天,有个叫仝卓的明星,在直播里公然宣扬自己当年高考“改身份”。

很多人没看过直播,可能以为他就是随便说说,或者就是开玩笑。

这里,我给大家放几张截图,让大家感受下他当时的嘴脸。

步入社会需要知道什么_步入社会不知道干什么_步入社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在表示自己成功改身份成为“应届生”之后,忍不住偷笑出声。

步入社会不知道干什么_步入社会需要知道什么_步入社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说真的,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傻还是坏了。

他难道不知道,高考改身份,是非常严重的舞弊行为?

虽然,按照他的说法,他最后并没有考上那所学校,也就是没有收益,但这里面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假如身份操作下可以改,那是不是还有其他东西可以改?

早些年,高考改户籍、学籍、民族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有过顶替别人的名字去读大学的“操作”。

所有的这些,伤害的不只是高考学生的心,更可能会对高考的根基产生严重影响。

因为在中国,高考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四个字:

绝对公平。

1952年,教育部公布, 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考试 , 统一规定报考条件以及考试科目。

这是第一次,建立起了新中国的高考制度。

在这之后,全国统考统招的高考制度实行了十余年,并一直延续到了那个关键的年份。

1966年。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运动开始了。

在这场持续十年的运动中,无数旧框框被打破,无数旧制度被砸烂。

其中也包括高考制度。

但事实上,早在1966年之前,毛主席就对当时的教育以及高考制度极为不满。

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谈话中,他都强调教育应该与劳动相结合,反对死读书,认为书读多了就会害死人,主张学生应该下工厂、进社会,去学工学农,并提出应该压缩学制。

对于分数主义带来的学生生活紧张和健康状况下降现象,他提出要减少学业负担。

上学太累,要允许学生上课看小说,要允许学生上课打瞌睡……八九点钟回校还太早,可以十一点、十二点再回去。

不要考试,考试干什么?一样不考才好呢。————《毛主席语录》

按照现在很多人的说法,高考之所以中断,几乎所有的锅都应该由一个人背。

但当我翻阅那段时间的一些资料,才惊讶地发现,对高考制度的不满远不是一个人的决策或者态度。

1965年10月,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对高中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考不好,考试把学生视为敌人,为应付高考,死记硬背现象严重。

不久后,上海格致中学四名学生提交了一份万言书,认为高考是纸上谈兵,学生脑筋越考越死,甚至把考试谐音称为“考死”。

196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司组织了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关于高考谈到了几个共同的问题:一是视学生为敌人,公开和定期袭击;二是高考作为指挥棒,影响和阻碍了中学教改;三是高考引起各方紧张,过于残酷;四是一考定终身,不合理等等。

1966年6月,最激烈的批判出现了,北京女子中学和北京四中的学生分别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信。

信里对高考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把高考称为“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为“资本主义复辟服务”的工具,他们声称要承担起“砸烂旧的高考制度的责任”,并认为,打碎高考制度,就是打碎“几千年来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文化桎梏”,打碎“产生精神贵族和高薪阶层的温床”。

应该说,在当时权贵普遍需要夹着尾巴做人的年代,学生们的主张是有一定缘由的。

很多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子女,因为基础教育和眼界上的差距,很难通过学习考试进入大学,进而改变命运。

既然考试要考城市孩子每天都要看的书,那为什么就不能考考农村孩子每天都要干的农活?

正是在这种社会舆论下,1966年6月13日,国家决定改革高考招生办法,并推迟了当年的高考招生工作。

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从当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法。

至此,统一高考制度被正式废止。

从1966年至1969年,国家所有大专院校均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教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但还是要说明的是,那几年里,并非就没有了大学。

1970年,为落实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从1970年到1976年,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原则,全国招收了7届工农兵学员,94万人。

由于废除了统一的招生考试,工农兵学员的文化程度差别很大。

据1972年5月北京市11所高校的调查,在校学员入学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占20%,初中的占60%,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占20%。

小平同志后来评价说:“科学技术人员,这些年接不上茬,十年啦。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为改变单纯依靠群众推荐录取工农兵学员的招生方式,尽可能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周恩来曾提出过中学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大学的设想。

1975年,小平同志领导全面整顿时,也曾经提出“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

他当时主张,搞一些试点,通过考试直接从高中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大学深造。他甚至明确提出: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

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主张根本不可能得到实施。

高考政策的恢复,从1977年开始,有了一些松动的迹象。

从当年4月起,小平同志密集地同有关人员就科技和教育问题进行过多次谈话。

5月24日,他在同王震、邓力群谈话时说:“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7月23日,在同张文峰、高勇谈话时明确指出:“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谁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我算个大人物吧?我的子女考不合格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门’”。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的8月。

8月4日至8日,他在北京饭店主持了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

一开始,参会的专家学者发言时尽谈些纯粹的专业话题,对“教育”的话题并未触及。

专家们大都心有余悸,唯恐言多语失。

会议开到一半,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一位负责人发言时提到,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

这时,小平同志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或是“清华小学”算了,还叫什么大学!

有了小平同志这句话,这之后的发言,明显要尖锐的多。

甚至有人直接反映:“今年的招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了。如今连小学生都知道,以后上大学不需要认真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就可以了。”

说来讽刺的是,原本当年关闭高考,就是希望能改变“只有城里人才能上大学“的不公现象,让更多的工农子弟能和二代们一样,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

但在十年后,一切又不可避免地回到了原点。

这次会议上,有一句十分质朴的话流传深远,并最终成了之后高考最核心的理念。

“从今年开始就应该改革招生办法,给普通人一个公平、平等上大学的机会。”

这次会后,国家很快形成了恢复高考的统一思想。

10月12日,国务院转发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

至此,恢复高考的决策尘埃落定。

这一年的冬天,凛冽的朔风中,有570万人走进了关闭了十余年的考场。

这是一幕震撼人心的场景,多少人的命运就将在这里迎来真正的转折,多年以后,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了这个国家各个层面的中坚力量。

而这些人,很多都是刚放下挽起的裤腿,洗净了沾满黄泥的双手,擦干了满脸汗水的知青。

考试结束的当天,新华社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作出了一个评价:

今年的高校招生考试,震动了全国,在我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引起强烈的反响。通过考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为革命刻苦学习的热潮。

从后来的历史轨迹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最终成了一件影响国运的转折性事件。

从高考恢复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等理念,才被重新纳入制度化轨道,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之中。

恢复高考,也就恢复了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分子的地位;恢复了社会流动的渠道;恢复了社会分工、社会流动的公平机制。——杨学为(当年教育部恢复高考的组织者)

因为高考的存在,教育再度被赋予神圣化色彩,一代代人通过考试,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愚昧,他们步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因为重新燃起了通过考试实现阶层流动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几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这之后,高考制度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轮大的改革。

1985年,国家教委首先在广东进行标准化考试试验,4年后,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同一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进行保送生试点,实际当年有72所高校试招了保送生。

1997年,高校招生全面并轨,实行了十余年的免费和收费生双轨制被终结。

1999年,教育部决定开始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同时确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目标,高等学校开始大幅扩招,当年招生增幅高达47.37%。

万万没想到的是,扩招后的学生正好赶上了千年不遇的两件大事:21世纪初的国企大下岗和互联网泡沫。

曾经的天之骄子失去了光环,无数人毕业即失业。就业,成了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这让大学扩招的结果至今仍被人诟病。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实行春季招生,即一年之中考生有两次高考机会;第二年教育部取消高考对年龄和婚姻的限制,一些退休老大爷因为年年参加高考,成了每年报纸上的新闻人物。

2003年,高考改革中跨越最大的一步出现了。教育部当年批准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可以拥有5%的自主招生权力,2006年扩大到53所高校,2009年全国有80所大学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这个数字基本保持到了现在(90所)。

也是从2009年开始,许多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作了更多尝试,比如清华、上交、南大等5所著名高校实行联合自主招生;北京大学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同时,北京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联合举行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考试……

从恢复高考至今,四十年的高考改革史,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在解决中创造新问题的发展史。

多少届政府机关,无数的教育专家学者,折腾了这么多年,其实都在想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1977年8月“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一位学者提出的建议:

尽可能给普通人一个公平、平等上大学的机会。

可以说,在中国,公平就是高考的灵魂,就是高考存在的最终意义所在。

200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8087人中,当年参加高考时属于农村考生的占58.6%。

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握锄把的农家娃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城市,改变了人生际遇。

十年寒窗苦读,慈母的泪水,父亲的汗水,背负的一整个家庭的期望,在一场中国公平的考试后,迎来自己的艳阳高照,或是大雨滂沱。

这几年,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贫寒学生上大学却变得更加困难。

甚至于,2009年时任总理温家宝自己都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占考生大多数的县及县以下中学的师生,可以利用的媒体资源很少,在高考改革的话题中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像仝卓这样的所谓“明星”,不看综艺的人压根可能都不知道。

我们之所以会关注到他,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大的影响力,而是因为他触及的是“高考”。

在中国,高考是被人骂得最多,又最受到珍惜的制度。

原本只是作为一场考试而存在,却因为关乎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变成了一项产业,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变成了一种惯例式的全民动员,更变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

但也因为历次高考改革后留下的种种弊端和不透明,给看似铁桶一般的高考,留下了几道不那么严密的缝隙。

隔几年,总会曝出几个高考移民、学术造假、民族造假之类的新闻。

甚至出现了人民大学一个12岁的“二代”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丑闻和某一年贵州的“裸分”高考状元排名全省二十多名的笑话。

2010年,《中国青年报》曾进行过一项3000多人参加的调查显示,54.3%的人直言现在的高考制度和十年前相比“越来越不公平了”,同时,73.6%的人认同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政策,让考生重归“裸考”。

如今10年过去了,这样的呼声可曾得到多少回应?

很多人可能都在好奇,为什么仝卓会自己曝光自己这么大问题呢?

更大的可能是,在他的世界、他的认知里,这样的问题根本算不上问题。

利用各种关系、各种能力,在高考中做一些这样的“小操作”并不算什么大事。

步入社会需要知道什么_步入社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_步入社会不知道干什么

更需要追问的是,在这一起“改身份”事件中,上上下下到底有多少人为这种舞弊亮起了“绿灯”。

步入社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_步入社会需要知道什么_步入社会不知道干什么

而这才是真正令人感到可怕的地方。

厨房里看见了一只蟑螂,往往意味着还有无数藏在暗处的蟑螂。

当然,值得我们称赞的是,仝卓事件曝出后,他毕业的高校和教育部都迅速应对,并宣布将会对他自曝的事情进行彻查。

我也相信,我们的政府一定会以最大的努力维护高考的公平和权威,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没办法,在中国,高考永远是大家最珍视的一个制度。

是的,高考的利弊都非常明显,但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它创造了当今中国最大的公平。

1977年的高考录取率仅为4.8%,绝大多数考生榜上无名。但他们面对这样的考试结果并无怨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虽然只是一种初级的平等,但却为人们期盼已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经公开考试、凭成绩入学的招考办法,摒弃了权力、出身等因素对人才选拔的干扰,让不同家庭的孩子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到了2017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已接近75%。却因为改革本身的不彻底和执行过程的不严密,在高考中留下了太多的寻租空间、操作空间、想象空间。

高考作为最公平的选拔考试却在不断导演着一幕幕的不公平,最终蛀空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公平,丧失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连高考都不能做到公平,还有什么能做到公平?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老百姓不怕吃苦,最怕的是不公。

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这一次的仝卓事件,又该引起多少人的警醒和反思。

只要有高考在,阶层流动性就在,而高考的地位也就无可取代。

这才是高考真正的意义所在。

—— END ——

这里是栩然说。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在这里不仅有严谨求实的历史态度,还有一针见血的犀利时评。我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上一篇: 王杰:“天下观”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创造?| 东西问
下一篇: 企业社会价值的三个层次:拳头产品、权威专家、梦想化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