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领读||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领读||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领读||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林南将社会资本理论放在古典资本理论与新资本理论的体系之中,详细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要素、命题和理论发现,介绍了研究计划与研究议程,对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意义进行了理论说明

在本书中,作者林南将社会资本理论放在古典资本理论与新资本理论的体系之中,详细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要素、命题和理论发现,介绍了研究计划与研究议程,对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意义进行了理论说明。林南强调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来实现目标的重要性。社会资本或者说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促进了个体、社会群体、组织以及社区目标的实现。林南开创性地提出并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什么“你认识谁”和“你知道什么”在生活与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者简介

林南,世界著名社会学家,1938年出生于中国重庆,1960年在台湾东海大学获得本科学位;1963年在雪城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66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于1976年成为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79年至1982年担任系主任。1990年,他在杜克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同时担任亚太研究所所长。1979年后,林南帮助中国社会学建立了各个学科体系,比如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都曾受到林南的影响和资助。此外,林南还帮助组织了第一个美中社会学博士项目。今天的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社会学专家所从事的研究话题跟林南有比较大的关系。

林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压力与应对、中国社会转型以及不同地区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等领域。在学术理论、测量方法设计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因为林南的研究在世界上影响比较大,他也担任过美国社会学协会的副会长。林南的主要著作有:《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抑郁》《社会研究的基础》《人类沟通研究》与《社会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等,其在《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与《社会力量》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林南被引用最多的文献即本书:《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在整个学界被引用次数达上万。

二、理论渊源

(一)关于社会资本概念与社会资本理论

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帕特南在其2000年出版的著作《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中这样写道:“当部分人在互联网上投入大量时间的同时,有一部分人还在分摊邻居的农耕杂活。有一些人会去竞选国会议员,有一些人则参加自助组织。有一些人参加律师协会,有一些人在酒吧里消磨时光。有一些人每天都会做一次弥撒,有一些人每年却连一张贺卡都会忘记。我们的社会资本形态,即我们和朋友、邻居、陌生人联系起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基于对美国公民社会的考察,帕特南指出,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这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失。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对于其准确的起源有一定争议。帕特南认为首次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改革家汉尼方,他所指的社会资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无形物质,如良好的愿望、朋友情谊、同情心、个人和家庭之间的社交关系”,而这些关系扩展开来形成了社会资本的积累,使个人和共同体受益。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将这一理论术语正式引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其著作中,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结构中有助于结构内行动者的行为的方面”,这些方面“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

社会资本理论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尽管早期学者曾经在文献中使用过这个词语,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才真正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关于社会资本的讨论可以被分为两个层次:个人对社会资本的使用,以及群体对社会资本的使用。前者重点关注个人如何在社会关系中投资,如何通过社会资本在日常的行为中获得优势;后者集中讨论某些群体如何发展并维持作为集体财产的社会资本,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本来优化大家的生活条件。

林南对本书的写作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他对美国、中美洲和海地、东亚等地的社会网络所进行的比较性研究。此外,如伯特、格拉诺维特等著名社会网络研究者的思想也在书中有所体现。林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他认为“资本是一种社会财产,它借助于行动者所在网络或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起作用”,这一资源能够增强行动效果的原因被归为四个方面:

(1)促进了信息的流动;

(2)社会关系可以在对涉及到行动者的决策中施加影响;

(3)社会关系可以被组织或代理人确定为行动者的个人信用;

(4)社会关系强化了身份和认同感,从而维持精神健康和资源的使用资格。

林南将财富、权力、名声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获取社会资本取决于自我结构性位置的强度、关系的强度、关系位置的强度,以及结构位置、关系和网络位置的共同互动效应。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交网络被视为一种资源,个人通过社交网络可以获取信息、支持和资源。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网络中的连接和支持可以带来心理和实际上的支持。信任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合作和协作。在商业领域,信任可以促进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效率和效果。当然,社会资本并不一定总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例如帕特南就在其著作《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中表示:“社会网络和互惠规则通常仅对处于该人际关系网络内部的人来说是有益的,社会资本的外部效应并不总是积极的”。此后,这一理论日益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二)新资本理论

最早关于资本的研究,可追溯到卡尔·马克思。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中,资本是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控制着生产与消费过程之间商品与货币流通中的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中,资本代表着两种相互关联但又相互区别的因素。一方面,资本是生产出来的,是被资本家与他们的同伙如销售商等据为己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中,资本又是资本家的投资,被期望从市场中得到回报。资本作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资本也是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的投资过程。投资及其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可以理解为投资过程的回报和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建立在两个阶级的剥削社会关系基础之上。

新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倾向于将资本看作是能够产生利润的个人资源投资,相对地,社会资本是指那些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此时,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财产,它借助于行动者所在网络或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起作用。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信息在人际间的流动,能够对个体的行动施加影响,也可以为对象本身提供某种社会信用担保并强化行动者的身份和认同感,因而这一概念常常被用来解释人们在社会化组织中的行动与倾向。

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重要区别是,人力资本是嵌入到劳动者本身的追加价值。人力资本通常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进行可操作化和衡量。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对公司、生产商有益,而且对劳动者本身有益。人力资本增加了劳动的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以超出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工资和津贴的形式让渡给劳动者。但是从其本质上看,人力资本理论对资本的定义相对于马克思的概念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它仍将资本定义为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投资。

与前两者不同,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跳出经济的视角来看待资本,认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来自他关于社会实践以及符号和意义的社会再生产的思想。布尔迪厄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符号和意义系统。他认为,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比如教育,一方面使主流的符号和意义内化于下一代中,另一方面又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了统治阶级文化特征的再生产。

新资本理论不是把资本视为社会中阶级剥削过程的一部分,而是偏向于微观层次,解释作为行动者的个体劳动者,为了在市场中获得劳动的剩余价值如何进行投资。简而言之,新资本理论强调个人行动与结构位置在资本化过程中的互动。虽然它们有的强调前者有的强调后者,但是每个理论都承认,在结构约束下的互动或选择行动解释了资本化的过程。

三、框架及内容梳理

内容概括:

本书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板块:理论与研究、基本理论假设与行动命题、理论扩展及未来展望。通过递进式的结构安排,林南清晰地展现了这一过程:社会中的行动者是如何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与其他行动者产生互动,从而获取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并最终获得更好的回报。其中,社会关系无疑能够促进或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而行动者的个人选择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理论与研究

林南在书中首先提出了资本的重要地位,认为其是“当代社会学和经济学中影响深远的解释图式之一”,并将其定义为“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资源投资”,随后引出了本书的写作目的——介绍社会资本理论与资本的中心主题:资本是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的。资本的获得引出了结构的约束与机会问题,以及行动者的行动与选择问题。在此说明的基础上引出了资本的历史讨论,首先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观,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资本是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控制着生产与消费过程之间商品与货品流通中的生产资料。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资本与生产和交换紧密相连、资本代表着资本家的投资过程、资本增加了价值、资本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概念、资本巩固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在过去40年里,资本理论已经发展为新资本理论,新资本理论基本上修改或者排除了作为古典理论方向中必不可少的阶级解释。”林南在界定自己的资本概念时却剔除了资本的阶级属性,且在介绍完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之后开始论述资本的替代性解释——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对于人力资本理论,林南认为其主要的特征包括如下几点:关注与劳动者相联系的过程、劳动者即投资者、劳动者获取技能和知识的动机被激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不同的是,人力资本理论重点论述的是劳动者如何通过接受教育和技术训练而掌握知识与技能,进而具备获取更多利益回报的能力,并且利用获取的回报或利润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马克思则认为投资与利润全部属于资本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并没有为劳动者产生和积累资本,从中可以看出两种理论的差异。

随后林南介绍了颇受争议的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是指统治阶级通过教育向社会灌输的价值规范和象征意义,是体现了社会统治集团的意志和价值追求的系统,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向社会成员进行的一种投资活动,其资本回报是权力地位的稳定。虽然和人力资本一样,资本的获得都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但是文化资本理论更加强调了统治阶级利益在其中的体现,并不同意人力资本解释的工人自由意志或者自我利益的产品,因而这种理论也被林南称为“带有古典色彩的新古典资本理论”。

在以上古典资本理论发展到新资本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研究视角的转变,从宏观的视角更多的转向微观,关注劳动者怎样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对应劳动的剩余价值,并且也可以进行投资,体现了个人行动与结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互动,从而引出了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理论假设与行动命题

林南在本书的第二章中详细比较了布尔迪厄、科尔曼、普特南等人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并详细论述了其不同点,并在之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社会资本可以操作化地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随后,林南在概念明晰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的结构基础:资源、等级制、网络与同质交往,以及行动基础:资源、动机与互动。

林南介绍了基本概念后,开始提出其一组理论假设,以及命题:

(1)理论假设

(2)命题

林南对如上每一个假设与命题都进行了十分详细地论证与说明,在提出了如上的假设与命题之后,他将焦点放到了与实际相关的领域,研究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问题以及社会资本不平等问题。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问题的理论起源于格拉诺维特在1974年的开创性研究,他访谈了马萨诸塞州牛顿市282名男性专业和管理人员,得出结论:弱关系接触得到的信息是在自己的圈子里不能得到的,这些对于个体是有帮助的。而经验的检验过程,林南则是围绕之前的三个命题进行检验,即研究社会资源与地位获得之间关系。林南在此提出了两个模型:社会资本获取模型和社会资本动员模型。

关于社会资本不平等的问题,林南从两个部分进行讨论:资本欠缺与回报欠缺,并通过三个问题来展开论述:(1)男性和女性社会资本是否不同 ;(2)如果是,这个不同是由于资本欠缺、回报欠缺还是二者的共同作用;(3)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资本不平等的后果是什么。林南在一系列相关的调查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女性在进入国有单位、获得高级职位或争取更高的工资上,并没有特别遭受社会资本的回报欠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一般社会资本与政治社会资本上都遭受着资本欠缺,并且女性在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方面较男性而言也存在着资本的欠缺;女性之所以能够转移这些欠缺,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亲属关系,即强关系来获取政治社会资本有效弥合了这些差距。

(三)理论扩展及未来展望

在理论扩展部分,林南首先关注了理性的行动如何导致社会结构的生成,这是对之前在结构中讨论行动观点的深入扩展,并提出了资源损失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的观点,认为前者具有优先性,观点本身也是对于经济学利润最大化以及揭示人类行动方法的挑战,并提出了以下命题:(1)行动的第一原则是使资源损失最小化;(2)行动的第二原则是使资源收益最大化;(3)遵循行动的最小化原则的互动,是为了寻求对资源权利的认可;(4)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比人力资本要快得多,前者呈指数速度增长,而后者仅仅是算术速度增长;(5)当首要群体之外的互动试图获得资源时,它们更多被用来获取社会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

而在社会交换的理性基础——名声与社会资本的问题中,林南详细讨论了关于交换、理性的问题,并对于交易理性与关系理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运用借贷方的关系形象地对于关系理性进行了描述,从而引出了“名声”的概念,以及名声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即名声可以定义为这些因素的函数:贷方维持不平等交易的能力(社会资本或人力资本)、持久的借贷关系、借方通过他或她的社会网络(认可)来承认关系的倾向(意愿或能力)、借方可用来传递和传播认可的社会网络的规模。名声与群体团结提高了资源的共享,即公共资本的制造与维持,同时,名声与群体团结为不平等交易、社会借贷关系和行动者的社会资本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强化。

林南随后将分析视角切入到约束性更强的等级组织背景下,解决等级结构约束中结构、个体选择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论述等级结构的结构限制性;(2)在结构限制下,获取社会资本的行动应该如何展开。而在微观角度的讨论结束之后,林南从中观的角度着手,引入制度场域的概念,在中观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扩展,关注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转型问题上的解释力,即在社会变迁的讨论中,无论在现行制度背景内,还是通过社会网络运作建造的另类制度,社会资本都有助于解释社会转型。

本书扩展部分的最后讨论了网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指出,我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往往呈现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关系为纽带向外拓展的波纹状格局,即“差序格局”,而城镇化的推进将原本以亲属关系为聚类的居住方式割裂,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社会的人际交往。美国学者普特南也试图用实证化的研究说明,在电视的影响下,美国的年轻一代已经不再对公民参与感兴趣(从广义上讲,公众参与除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外,还必须包括所有关心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的人的参与,要有推动决策过程的行动),美国的社会总体资本和公民参与呈明显下降趋势。

林南对费孝通的此观点给出了相当明确的反驳。林南认为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社会的总体社会资本正在显著增加,且这种增长态势已经超越了社区或国家的边界,所有形式的社会资本全部发展形态与效应形式都可以在互联网中考察。互联网所承载的资源早已超出了单纯的信息用途,成为了参与者在生产和消费市场中展开行动的重要投资。因为互联网从根本上讲是关系和嵌入型资源,即一种社会资本,它已经超过了个人资本的意义与影响,市民社会没有消亡,而是在逐渐扩大,逐渐全球化。不过,权力却并未随着“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而消失,反倒是越来越集中于手握丰富资源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一结论对于传媒行业的研究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启发价值。在短视频、5G、AI等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如何基于媒介特性把握新一代互联网民的交往特征,既有利于传媒行业引导社会舆论,也有助于增进社会资本,保持社会宏观格局的总体稳定。

关于未来展望,林南提出社会资本理论的未来发展取决于理论本身以及其概念测量的精致化,而一个社会结构的维持,取决于其成员中实际发生的表达性互动与工具性互动的相对数量。这两种互动之间的最有比例,应该成为将来的理论探讨与经验探讨的关注点。

四、研究应用

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内被广泛应用,其研究涵盖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领域,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常见的研究包括探讨社会资本对个体幸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社会资本如何影响组织内部的合作、沟通和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等。研究场景涉及健康传播、在线教育、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等多个方面。如Wasko与Faraj在对于在线知识传播进行研究时,将社会资本分为三种,包括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其中,结构资本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网络中与他人产生的结构性联系,可以用社交互动关系来衡量;认知资本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促进共同的意义理解的资源,通常用专业水平来衡量;关系资本指的是集体内关系的情感性质,当成员对集体有强烈认同感,信任群体内其他人,对群体怀有责任感并遵守群体规范时,关系资本就存在。

社会资本的量化研究通常采用多种方式,其中一些常见的方法包括:

(1)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网络,包括密度、中心性、连通性等指标来衡量社会资本的大小和结构。

(2)问卷调查:通过主观报告的问卷数据来量化社会资本的强度和类型,常涉及的构念包括信任、信念、规范等。

(3)社团组织参与度: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或志愿者活动的频率和程度来评估个体的社会资本水平。

(4)经济交易数据:通过分析经济交易、合作和互惠行为,来推断和测量社会资本的存在和影响。在不同场景下,对于社会资本不同维度的量化方式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 结

本书中,林南认为社会资本作为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获取和/或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它探讨的是个人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林南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互动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模型:资源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结构位置、网络位置、行动目的是理解社会资本运作的三个关键点,它们回答了社会资本理论的三个问题,即资源的价值与分配、资源的机会结构与资源的激活过程,社会资本最终的回报体现在财富、权力、声望三个方面。

除了理论建构之外,林南还进行了理论扩展,探讨了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名声与社会资本、等级制结构中的社会资本以及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出现社会资本的新转型这些问题,丰富和拓展了社会资本理论。最后,林南提出社会资本理论的未来发展取决于理论本身以及其概念测量的精致化,而一个社会结构的维持,取决于其成员中实际发生的表达性互动与工具性互动的相对数量。它们之间的最优比例,应该成为将来的理论探讨与经验探讨的关注点。这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对于我们结合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现实社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The End

天伦山读书会现场

本期领读人:2022级新闻传播学硕士 古冬平

文稿| 古冬平

编辑| 李龙露

审稿| 熊国荣

上一篇: 现今社会,赚钱是王道??
下一篇: 目前社会上,那些长期不上班的人,都有哪些挣钱的途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