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学前阶段所接受的性别教育对人一生的性别特征都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扩展到一个人的身份、性角色行为、性反应和性别差异等方面。在学前期不正确的性别教育甚至是导致成年时期各种性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根源。(一)性别刻板印象(一)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和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信念。人们通常认为男性具有积极、爱冒险、有支配性、独立等特征;认为女性具有体贴、情绪化、温柔、善解人意等特征。(图7-10)阳刚积极体贴情绪阳刚积极体贴情绪爱冒温柔爱冒温柔配性独立可爱善解人意配性独立可爱善解人意性别刻板印象包括性别刻板知识和性别刻板灵活性。(二)性别角色(二)性别角色张春兴(1995)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性别角色与性别有关,但并不是性别之间所有的行为差异都是性别角色的一部分,由生物性差异造成的行为差异不属于性别角色的内容,只有社会期望所决定的性别行为才是性别角色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习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对性别角色真正理解并在行为和性格中体现出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实际社会中,男性角色和男性品质受到高度的重视。一个像男性一样独立坚强的女性会受到社会的赞赏。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由于教育、生产劳动、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男女性别角色的分化正在减弱,性别角色并不是男女关系中唯一的定型基础了。(三)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是指一个人接受并认可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的性别角色,并将与其相对应的态度行为内化为自己性别角色观和信念的过程。性别认同对个体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性别认同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是吻合的,儿童就比较容易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但是如果性别认同发生障碍,可能不能平静地适应社会生活,甚至会形成“异性癖”(视频:男孩女孩的性别认同)儿童把发型、服饰等作为区别性别的根据,当发型或者服饰等改变之后,他们可能会认为性别也随之改变,这就是关于性别的不守恒。性别守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儿童理解能力的影响,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七岁之前达到。科尔伯格把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表7-5)
表7-5儿童性别守恒发展阶段及特点发展阶段发展特点事例第一阶段:性别标^志根据些外部的、表面的特征来认识性别当一个洋娃娃是长头发(短头发),儿童会认为这个洋娃娃是个小女孩(小男孩)。第二阶段:性别固定性别“守恒”有了一定发展,儿童相信服饰、发型等的改变仍会导致性别转变第二阶段:性别一致性性别守恒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始确信性别的一致性即使一个人“穿了咼跟鞋”、“留了长头发”也不一定是女人。(四)性别差异(四)性别差异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麦科比(M.Maccoby)将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归纳为四点:①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②男孩的视觉、平衡觉较强;③男孩的数学能力较好;④男孩更为好斗。二性别发展理论(一)心理分析理论
二性别发展理论(一)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类的性心理发展分为口腔期、肛欲期(或称为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口腔期(0~1岁):口腔的吸吮和啃咬是孩子所有快乐与舒适的源泉。肛欲期(1~3岁):认为肛门期所带來的快感较口腔期强烈,幼童在排便过程中开始注意并接触自己的生殖器官,形成了较明显的性感感觉■亦即肛门期的解便经验成为主要的令人感觉愉快的身体刺激。性器期(3~6岁):认为性别认同最重要的時期,就是生殖器官概念形成与性别认同的重要奠基时期。幼儿发现了抚弄自己生殖器官所带來的快感,因此产生自慰行为,有时甚至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的异性父母身上。(二)性别社会学习理论(二)性别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性别认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性别配合行为的产生,与刺激反应的增强心理有关,并且透过两种途径而习得:1、透过儿童周围的父母、照顾者、学校教师的直接奖赏(或增强)与直接惩罚而习得2、经由儿童观察和模仿与自己相关性别的父母、教师、兄姐,甚至是不认识的传媒中的人物等过程而学会的。(三)性别认知发展理论(三)性别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是透过个体所存在的物理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來建构自己的性别认同,性别认同及性别保留的概念发展,可以分三个层次六个阶段:1.基本性别认同阶段(1.5~3岁)
主要以外表特点区分男女性别,对性别角色的服从主要取决于行为奖赏。性别稳定阶段(3~6岁)随着语言与认知能力的进步,儿童大量接收与自身性别有关的信息。4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就开始知道并理解性别是稳定的。性别恒定阶段(6、7~)孩子的性别认同开始完全恒定。这时的儿童就已经具有“性别保留概念”的能力,即事物的本身不会因为外表改变而改变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整合了社会学习理论及认知发展理论,并强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性别图式理论指出,在柯尔伯格的基本性别认同阶段,“性别图式”才是性别认同的核心。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最为直接。在家庭中进行性别角色教育要讲究一定的策略,父母要努力克服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束缚,做好角色示范。幼儿园中的性别角色教育要加强教师的作用,还要不断的创设有利于发展正常同伴关系的环境。社会大众传媒包括电影、书刊、电视等是传播性别角色观念的有效渠道,要警惕传媒将两性生理心理差异绝对化以及将女性边缘化的趋势。传统观点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相对的两极。1878年心理学家本姆提出了心理双性化学说,即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和女性的特征。
在现代社会,“双性化教育”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在实践中,进行双性化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重视父母榜样示范的作用3岁以后的幼儿性别认同能力发展较为迅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开始模仿父母的角色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所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和父母一样的性别角色观念。这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典型男性化和典型女性化的倾向,即父亲在家庭中也要承担一定的家务,母亲也要有自己的事业,避免当家庭主妇。另外,父母还要调整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除了鼓励孩子玩各种适合本性别玩的游戏和玩具,还要鼓励他们玩异性特点明显的游戏和玩具。2.改变幼儿园教育的女性教育模式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待不同性别儿童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产生影响。现代幼儿园普遍以女性教师为主,对幼儿的教育也属于女性特征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力度引进男教师,同时广大的女教师要努力克服已经形成的性别意识的影响,努力创设适合培养幼儿双性化性格的环境。坚持适度原则儿童的心理特征尚未定型,对自我性别的认同比较模糊,如果教育幅度过大可能会导致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产生偏差,引发一系列不当的行为。另外,“双性化”学说中的某些性别观念、性别期待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些角色冲突,成为儿童被社会接纳和进行社会融合的阻力。因此,在双性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警惕“过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