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壮丽70周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壮丽70周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壮丽70周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我市科技活动近乎空白局面,龙岩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在政策支持到位的同时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深刻转变的背后离不开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龙岩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社会保障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成果丰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我市科技活动近乎空白局面,龙岩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经过70年的发展,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创新活跃。为调动全市的创新积极性,我市大力推进创新龙岩建设,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龙岩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八条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龙岩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企业创新热情高涨、创新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对全市3221家规上企业开展的创新调查显示,有创新活动的企业1032家,企业创新比重32.04%,创近年来的新高。

2、科技投入力度加大,R&D经费大幅增加。在政策支持到位的同时,市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90145万元,是2000年的64.1倍,2000-2018年均增长26%。在政府资金的带动下,全社会R&D经费也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R&D经费)40.5亿元,是2001年的113.3倍,2001-2018年均增长32.1%。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0.16%上升为1.69%。

3、科技研究机构从无到有、科技队伍从小到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还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全市从事科技工作人员仅95名。建国后,我市各种科研机构相继建立,科技队伍逐渐壮大。1959年,全市第一家科研机构—龙岩农科所成立,截止2018年底,全市拥有科技研究机构181家,比1959年增加180家,1959-2018年,年均增加3.7家。2018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177人,比1949年年增加12085人,1949-2018年均增加172.6人。

4、科技事业成果丰硕。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全市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1978-2018年,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953项,其中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136项,获地(市)级奖755项。这些科技成果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475项。2013年,全市七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新罗区、永定区、上杭县、武平县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地区。2018年初,龙岩市入选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

二、教育事业协调推进,

基本实现“学有所教”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教育,关系每个孩子的前途,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的教育基础非常薄弱,面对全市文盲率达7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仅34.4%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创新不断彰显,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新面貌。全市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大中专教育均呈现良好的协调发展态势,基本实现“学有所教”。

1、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一是幼儿教育多元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幼儿教育还是空白,全市没有一所幼儿园,经过70年发展,以公办园为主走多元化办园之路,形成了幼儿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2018年,全市幼儿园654所,比1952年增加616所;在园幼儿数从1952年的1566人增加到15.64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10.13%。二是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建国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紧围绕“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深化改革,加大投入,义务教育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1997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全市七县(市)区均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我市已从整体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进入了“上好学”的新阶段。2018年,全市共有小学400所,在校学生20.77万人,在校生比1949年增加13.2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全市共有初中128所、在校生8.37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加102所、7.89万人,初中入学率、初中毕业升学率分别为103.28%和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为100%、95.73%;青壮年识字率达99.74%,青壮年文盲率仅为0.28%。目前,在全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市又提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三是普通高中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还没有普通高中学校,随着全市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通高中也迅速发展。近年来以来,我市提倡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实行分离办学,举办独立设置的普通高中学校,努力推动完全中学实行初高中分离。有利于理顺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学校扩大招生规模,集中力量办好高中,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教育质量。2018年,全市有普通高中学校43所,比1962年增加31所,其中:独立高中9所;普高在校学生4.57万人,是1962年的21倍;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98.3%。

2、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培养技能型人才,全市大力倡导和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整合资源,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使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2018年,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1所,比1949年增加9所;中等职业在校生20099人,是1949年的78.8倍,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6.5%。

3、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建国初期,我市高等教育还是空白,1958年龙岩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982年龙岩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以高等专、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电视中等专业学历教育。1984年组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龙岩学院设立,结束了没有全日制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的历史,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全市高校招生6221人,是1960年的9.5倍;在校生18486人,是1960年的23倍;毕业生5036人,是1960年的12.5倍。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文化建设紧扣时代脉搏,以繁荣发展为主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化事业呈现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1、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惠民工作成效显著。在“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方针的指导下,我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站)142个,其中:市级文化馆1个、县级文化馆7个、乡镇文化站134个;拥有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藏量225.9册,阅览室座席2334个;博物馆15个,各种文物藏品及文物保管品15.65万件;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个,剧场、影剧院10个,还有分布在市区各处的“趣读吧”和大量的“农家书屋”等。随着各类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惠民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全市文化馆、文化站及群众艺术馆共举办各种文化展览498次,组织各种文艺活动1999次,举办各种文化培训班815班次、结业人次54.4万人次。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场次1220场,演出观众达36.94万人次,新排上演剧目18场。全市图书馆接待读者 101.88万人次,举办读者活动194场次、4.88余万人参加,各种书刊名借77.31万册次。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各种文物展览150场,参观人数达1049.9万人,其中:青少年参观人数达277.1万人。

协调社会关系_协调社会关系的例子_社会协调

2、内联外引,为文化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龙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龙岩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龙岩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龙岩市文化产业重要政策文件汇编》等文化优惠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使文化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市政府设立了每年65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税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文化企业税收优惠;工商部门降低文化企业的注册资本门槛,允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财政部门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土地部门优先保障文化产业项目的用地计划指标;金融部门积极支持文化企业投融资;人事部门推出人才引进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我市编印《龙岩市文化产业招商投资手册》,积极参加“6•18”、“9•8”、“11•18”等招商活动、深圳文博会和厦门文博会等各类招商平台的招商投资推介活动,吸引文化企业来岩投资。成功签约“福建土楼中华民俗传习基地”、“新罗扬畲生态旅游度假区一期”、“古田客家风情街”、“民族民俗文化艺术长廊”、“七彩蓝田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3、文艺创作活跃,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是我市的两大特色文化,我市文化市场也围绕红土地”和“客家”两大特色文化,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当年老区革命斗争史迹和当今时代精神风貌、讴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又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精品。2009年,为国庆60周年献礼大片《红色摇篮》在我市拍摄;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在我市开拍。龙岩市汉剧团演出的大型闽西汉剧现代戏《俏俏嫂》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晋京参加“97福建优秀剧目晋京展”,填补了闽西有史以来大型剧目晋京演出的空白;舞蹈《绿蓑衣》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大型交响乐《土楼回响》荣获“中国首届金钟奖”;山歌小戏《假戏真做》荣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银奖。1981年,“采茶灯”原始曲谱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登记并保存,并编入文化部《中国音乐史音响典谱资料》;后来,又作为“口头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1996年,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采茶灯”音乐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入场曲;1998年,“采茶灯”被定为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的代会歌,成为全世界龙岩人共同的心血;2004年,最新改编的“采茶灯”参加全省调演,再次获得好评。永定土楼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24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社会协调_协调社会关系_协调社会关系的例子

四、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基本实现“病有所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积极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建国初,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仅有72人、医疗床位140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群众就医大多依靠个体诊所,各种疾病四处流行。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遍布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医疗综合服务功能大为增强,城乡卫生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公共卫生资源迅猛增长。2018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646个,比1965年增加506个,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8324张,比1949年增加1818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由1949年的0.51张/千人增加到2018年的6.94张/千人。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143人,比1949年增加1907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07人,比1949年增加6.81人。

2、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经过70年的发展,以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辅的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形成。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院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乡镇卫生院115家,每一个社区都有卫生服务中心、每一个乡镇都有卫生院,基本实现“病有所医”。同时,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诊疗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尤其是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率先在全省地级市开展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器官移植技术走在九市前列。二级以上医院成立了医疗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了院、科、组三级质控监督体系。急救医疗网络更加完善,形成以龙岩急救中心和各县(市、区)急诊科为一体的急救服务体系。完成了市中心血站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实现了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进一步规范了血液管理,初步形成血液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3、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落实科学发展、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公共卫生资源迅猛增长的同时,我市积极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在环境卫生整治、改水改厕、卫生创建、健康教育、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改变城乡卫生面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新贡献。2018年末,全市儿童接种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9.8%以上;7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5.24%和92.8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从1949年的20‰、150/10万,下降为2018年的2.58‰和2.29/10万。2018年末,农村集中式供水率87.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9.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8%。

五、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体育是人民创造、人民实践、人民推动、人民享有的社会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坚持依靠人民发展体育的根本方针,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促进了体育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体育设施落后,全市没有一个标准化的体育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居民对健康的需要,我市不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体育设施逐步向综合性、现代化、大型化发展,新建了市体育中心、体育公园、体育大厦等一批体育场馆。2018年末,全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1.89平方米,全市体育场地数达5385个,其中标准场地3850个、非标准场地1535个、体育场7个、体育馆10个、田径场33个、足球场11个、游泳池62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36个。同时,为了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让全民健身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现生活化,兴建了一批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近年来,全市建成115个社区(乡镇)“多功能运动场”,23个乡(镇) “农民体育健身中心”,29个社区“室内健身房”,26个街道(乡镇)“笼式足球场”,8个室外门球场,更新改造“全民健身路径”200余条,此外,还建有登山、骑行、游泳、漂流、自行车等各类便民体育设施供市民休闲健身。

社会协调_协调社会关系_协调社会关系的例子

2、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我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并已形成传统,近几年,我市每年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2018年,以“全民健身与省运同行”为主题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体育竞赛和活动,开展群体活动300余项次,参加人数40余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41%。一些有特色的群众赛事活动如:以户外运动为主线的永定环土楼越野系列赛事、连城中国骑都·环冠豸山系列赛事、武平环梁野山系列赛事等;以水上(公开水域)运动为主线的长汀、上杭汀江河流域赛事活动、永定龙湖水上运动赛事等;以新兴产业融合为主线的武平手球、连城棒球赛事等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

3、竞技体育成绩显著。从2005-2018年,我市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45项、43人次;获得亚洲冠军32项、33人次;获得全国冠军183项、221人次。举重运动员石智勇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为闽西夺得了首枚奥运金牌。2008年我市奥运健儿张湘祥、林丹、何雯娜分别获得北京奥运会男子62公斤级举重、羽毛球男子单打、女子蹦床冠军,何雯娜为中国蹦床夺得首枚奥运会金牌。在2014年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中,我市运动员林丹不负众望再夺羽毛球男子单打金牌,并与队友获羽毛球男子团体赛银牌;张靖婧夺得女子25米运动手枪个人金牌和团体金牌。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林丹、何雯娜、张靖婧分别在羽毛球、蹦床、射击项目中获得第四名,张婧夺得女子水球项目第七名。2017年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中,我市共有44名运动员进入决赛阶段,获得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戴慧莉夺得花剑女子团体金牌,吴兆璐夺得群众比赛羽毛球女子B组单打金牌,杨晓丽获得75kg女子拳击银牌,张祺、刘泽润获得羽毛球男子团体银牌,张靖婧获得射击女子25米运动手枪铜牌。(龙岩市统计局巫城亮供稿)

上一篇: 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下一篇: 年轻人未来是选择做保安呢,还是学一门手艺好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