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明确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准确把握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努力实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汇、升华,厚植广大青年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筑牢党员干部、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理想信念之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最终实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意味着,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承载“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同时,被赋予与中心任务相契合的新内涵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明确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可见经过党的十九大以来5年的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就。放眼未来,我们务必在更为宏大、更为广泛、更为深层的领域进行培育引领,在实践笃行上扎扎实实下大功夫、得真实效。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培养时代新人
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论断,即“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正是这些可贵的精神汇聚为理想信念的坚韧链条,源流相续,一脉承继,“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命题,并着意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伟大建党精神,二者堪称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所取得的至为重要的两大理论成果,清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赓续成长的思想脉络与矢志不渝的精神传统。如此重要的理论总结与创新,又是无可替代的红色资源,必然列入大会主题之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更需要发扬光大、用来凝心铸魂。
报告强调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说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加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和思想底蕴,势必成为未来宣传教育的重点,且关键群体是生逢其时的广大青年人。
要彰显精神谱系价值引领的作用。引领青年学生在追求真理中看清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在坚定理想信念中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在时代洪流中把民族复兴的使命扛在肩上,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做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要体现精神谱系行动导向的功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初心使命中不断汲取丰厚养分和强大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继续丰富并拓展精神谱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方使红色基因真正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做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要呈现精神谱系精神激励的效果。教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与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他们踔厉奋发的志气、骨气、底气,做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要展现精神谱系情感凝聚的层面。通过不断实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汇与升华,力求从情感上令广大青年人坚守不负人民的初心情怀,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求是网)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坚定共同理想
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还寄语未来担负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这个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自信”。可见理想信念教育须常抓不懈。正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关键在于筑牢党员干部、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理想信念之基。围绕这项工作,须多维共促,形成合力。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体系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涉及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机制等多方面内容,需要以整体思维与系统理念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工程。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应深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同时可适当拓展到中华民族发展史,编写出版权威教材、创作相关题材文艺作品、制播专题节目,集中宣传四史中的杰出革命英雄、建设楷模和时代先锋。同时围绕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时间节点,依托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
二要增进文化滋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
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源源不断融入教育当中。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比如倡导与鼓励各地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宣传中国传统节日,运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凝聚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增进家国情怀,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同时,要推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特别是要将红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三要坚守网络阵地,积极开展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将是未来这项工作极大的生长点和重要主战场之一。要加强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建设,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通过网络宣传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提升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综合运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融媒体,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发挥全程媒体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全程性、追踪性、即时性、完整性等特点,保证预期效果的实现。
四要注重践行,于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整合多方面资源,采取多样的形式,通过案例式、体验式、沉浸式、对比式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知行合一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冒尖”,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图为2021年5月15日,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求是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经过近些年的推进、引导与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很见成效。根据党的二十大的具体部署,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应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两项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这提示我们要用法律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体现价值导向。
充分发挥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方面。要以法律手段正确引导社会价值判断,既要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严肃惩处恶意危害社会公德和社会诚信行为,为社会治理和道德规约提供有效法律保障。持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教化,对恶意违反社会公德、社会道德的行为依法惩处,努力使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与青年人群体中走向深入的现实需要。要实现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一体化课程群建设;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立意就在于明确行动导向,促使德化天地,德润人间,这也是我们今后矢志努力的目标。
作者: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江珂,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管理处干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