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文化发展和渊源与古代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的开始,日本逐渐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制度,在近现代时期,日本的文化又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家,距离中国、朝鲜、俄罗斯较为接近,尤其在古代的封建历史时期,日本与中国、朝鲜半岛的交流比较频繁。除了伴随着战争、征服与被征服、合作与对抗,在文化领域三者的交流也非常紧密。
早在汉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就开始了,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社会动乱不安,为避战乱,不少中国人移居日本,他们不仅带去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而且还把中原的文化艺术、学术思想也带到日本。
不论日本还是朝鲜半岛的民族政权,其在与当时的中国的交流中都以学习为主,朝鲜和日本的文字也以汉字为基础,在汉字的拼写上改进,形成了本国的文字。
因此,日本和朝鲜也是被称为“华夏文化圈”的国家之一。
日本古代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
在考古中,发现日本在最早的时期就已经存在原始人的活动痕迹。
在之后的发展中,从亚洲大陆北方和南方的海岛有一些移民进入当地,与本地的原始居民混合,形成了如今日本人的祖先。
一、奴隶制的邪马台国和大和国
公元1世纪至2世纪初,邪马台国在九州岛建立,这个国家也可以称之为部落联盟,它由20多个部落组成,部落与部落之间常有各种争斗,其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的过渡阶段。
其中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曾在魏晋时期被魏明帝曹睿进行册封。
到了公元3世纪,在本州岛建立了日本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大和国,经过二百年左右的发展,其到公元5世纪逐步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存在由于在初期的日本历史上,由于没有具体的文字统一,所以具体的史料没有办法查到详细的年份。
传说大和国的国君自称天皇,认为自己的日照大神的后代这也是源于日本原始的神道教的信仰,但其真正的关于天皇名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公元689年日本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这一时期中国的唐高宗皇帝去世,其在位时期也称天皇,并与武则天同称天皇天后,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日本当时的遣唐使将这一称呼带回了日本,并被沿用。这一说法在日本各界则普遍不被接受。
大和国以部民为奴隶,施行部民制,部民包括被征服的一些部落的人、来自中国和朝鲜的移民等。
外来的移民也被称为“归化人”,其主要是因为本地的战乱而导致被迫迁徙。而中国的移民主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而在这一时期出现数量比较大的移民人口。
二、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建立和发展
公元592年,苏我氏拥立外甥女为天皇,是为推古天皇,以圣德太子摄政,日本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变。
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刺杀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迁都难波(大阪),在次年改为大化元年。
大化元年开始,日本颁布改革政策措施,废除奴隶制的部民制,建立以农民为基础的班田制,实行中央集权,废除官位世袭,建立征兵制度。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重要标志,它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日本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之后,可以将其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
1、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是日本在推古天皇将统治中心建立在飞鸟地区的统治时期,从公元592年到公元710年,飞鸟时代最大的成就是大化改新。日本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变。
2、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迁都平京城(奈良),到公元794年之间,这一时期被称为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是日本社会发展极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是对大唐从政治制度到民俗文化、社会生活等的一系列学习和模仿。
3、平安时代
公元794年,日本又迁都平安城(京都),到公元1184年皇室之间争夺权势而内战结束。
这一时期日本的班田制逐渐瓦解,庄园制建立,社会发展由安定向动乱转变。
4、幕府时代
幕府时代的镰仓幕府统治的确立,是日本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日本社会发展进入动荡阶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天皇成为空有名称而无实权的傀儡。而幕府首脑被称为征夷大将军,是国家的实际最高统治者。
此时的日本进入封建军事贵族专政时期,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化发展以武士道精神为主要标志,对日本近代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1)镰仓幕府
公元1185年,武士集团中的日本皇室后裔关东源氏击败关西平氏,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皇室的整顿,公元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神奈川)建立幕府,日本进入镰仓幕府时期。
此时的日本社会相对安定,但武士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其内部各个派系都有纷争。
镰仓幕府时期,经历了源氏和北条氏的两个统治阶段,其中北条氏在源赖朝去世后开始专政,这一时期还发生了源氏讨伐北条氏的承久之乱,其以失败告终。
北条氏在1232年颁布法律《御成败式目》,确立了日本武士集团统治的法理基础。
在这一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发动了两次东征日本,但均因为海洋相隔后勤供给不利,导致失败。
1318年,后醍醐天皇即位,决心恢复皇室权威,进行王政复古。1333年,各地豪族都开始倒幕,镰仓幕府派足利尊氏前去平乱,其早已不满北条氏专制政权,途中倒戈,攻下了镰仓,最后一代执权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灭亡。
(2)王政复古
1333年,随着镰仓幕府倒台,后醍醐天皇开始执政,其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
由于其重用京都公卿贵族,没有满足武士集团的利益,导致倒幕大将军足利尊的不满,武士集团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1336年新天皇光明天皇登基,王政复古时期结束。
(3)南北朝对立
1336年,由于足利尊氏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光明天皇继位,之后,醍醐天皇设法逃出,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奈良)的吉野,建立新的政权,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其中北朝为光明天皇的势力范围,南朝为后醍醐天皇建立的政权势力范围。
公元1392年,足利义满击败南朝皇室,将天皇三神器交给北朝皇室,自此日本的南北朝时期结束。
但直到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确立了南朝皇室为正统,北朝皇室保留名号,但不入正统。
日本南北朝时期也是其皇室之间正统地位的争夺矛盾演变导致。其根本原因是代表武士集团利益的幕府与皇室和旧贵族之间的较量。
(4)室町幕府
广义上的室町幕府时代还包括日本的南北朝时期。
公元1392年,足利义满击败南朝皇室,实现了基本的国家统一。这一时期,幕府统治由强大的守护大名任“管领”等要职,辅佐将军。
这一时期的日本内部战乱不断,以各个大名势力迅速崛起为标志,封建领主之间互相攻伐。
其中1467年~1477年爆发的应仁之乱使国内更是民不聊生。自此日本历史进入了新兴的战国大名互相混战的战国时代。
到1493年,日本发生“明应之变”,此次也是一场足利将军的废立事件,它导致大名拥立各自的幕府将军争夺政权,幕府将军成为傀儡,大名成为新的统治势力。
随着幕府势力衰弱,1573年,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驱逐,幕府灭亡。
(5)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实际上分两个阶段,一个为织田信长的统治时期,一个为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其从1573年开始,至1603年结束。
①安土时代
1573年,封建领主织田信长驱逐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以安土城(滋贺县)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势力,试图统一国家。这一时期为“安土时代”。
织田信长修建的安土城以堡垒的样式存在,成为战国时代重要的标志。
织田信长颁布政策,承认小耕农的利益,获得大量自耕农民的支持;组织不同于其他大名的军队,以长枪和火器为主,使得装备的优势明显强于其他大名。
1582年,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被属下明智光秀袭击,自杀身亡,织田信长时代结束。
②桃山时代
织田信长身亡后,其属下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
羽柴秀吉通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
丰臣秀吉的领地建城在桃山(京都南郊伏见区),因此被称为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其被藤原家收养为义子,在追随织田信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织田信长的战绩一半多源于丰臣秀吉的作用。
丰臣秀吉时期,一改织田信长利用天主教的政策,其忌惮于天主教的发展,当时的长崎在天主教长久传教中已经成为天主教的领地,被丰臣秀吉强制收走,并驱逐了传教士。
直到1596年,西班牙人再次来到日本传教,导致丰臣秀吉将传教士和多名信徒斩杀,并开启了镇压天主教的活动。这一时期的丰臣秀吉也改变了织田信长镇压一向宗的政策。
但丰臣秀吉依然保持与葡萄牙人的通商政策,在日本国内对商业的发展也比较重视。
1590年,丰臣秀吉战胜了控制东本州关东地区的最后一个敌手,剩下的其他大名全部投降,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结束。
丰臣秀吉通过直接的手段或是盟誓的陪臣建立一个大名联盟,对日本进行独裁控制。
丰臣秀吉对当时的大明有着巨大的侵略野心,妄图通过战争先控制朝鲜,再以朝鲜为先锋攻打大明,这件事被朝鲜拒绝。因此,丰臣秀吉于1592年进攻朝鲜。
朝鲜将领李舜臣率领水师击败日本舰队,日本水师舰队覆灭。同时,明朝也派遣军队进入朝鲜,其初战失利,之后宋应昌和李如松成功击破日本陆军。
1597年,日本再次侵略朝鲜,明军麻贵击退其陆军,到1598年,丰臣秀吉在绝望中病死。
在与日本侵略的水军战斗中,明朝年逾七十岁的水师将领邓子龙因战船起火而阵亡。同时,朝鲜水师将领李舜臣为救援邓子龙而中弹牺牲。
丰臣秀吉早在1598年就想迫使朝鲜臣服日本,同时在1591年还谋划对菲律宾的侵略,1593年则妄图迫使琉球前来朝贡,梦想进一步完全统治大明。
1590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公然宣称他要“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400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威逼朝鲜臣服,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被朝鲜拒绝。
其在当时攻占朝鲜京城后便叫嚣要迁都大明首都,由日本天皇统治大明,将明都城周围十“国”之地献为御用,赐公卿以俸禄,赐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的领地。甚至命丰臣秀次为大明“关白”,日本“关白”则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担任,朝鲜则交给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统治,气焰十分嚣张。
③德川家康平复战乱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日本再度陷入混乱。当时最强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了大坂城的权力中心。
1600年,不满于德川家康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与大名毛利辉元的号召下起兵讨伐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全国实际的统治者。
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的战国时代比较特殊,跨越了好几个时期,从1467年的室町幕府时代到1615年的德川幕府时代,中间还经历了战乱更加频繁的安土桃山时代,在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全国后结束。
其中诞生了日本历史上知名的将领,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个人也被称为日本战国时代的三杰。
(6)江户(德川)幕府
1603年天皇下旨封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至此日本进入江户时代。
德川家康以江户为幕府统治中心,开始对周边不服从地区的讨伐。1615年,在大坂战役的大坂夏之阵剿灭丰臣氏,进而统一日本,也结束了日本近二百年的战国时代。
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初时都为织田信长的属下,到丰臣秀吉主导日本时,多次想削弱德川家康的势力,但都没有太好的效果。随着丰臣秀吉的死亡,德川家康建立了属于德川幕府的时代。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结束纷乱,其建立了稳定的政治,幕府制度也更为成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
18世纪上半期,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国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江户时的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同时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幕府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主则听命于将军。
这一时期的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日本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在德川时代,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日本幕府封建统治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19世纪开始,日本城乡就不断发生农民和市民的暴动,以德川幕府建立的以幕府为中心的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1、欧美侵入
1853年美国海军的一支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第二年,日本幕府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同意开放港口进行通商。
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如荷、俄、英、法纷纷效仿,迫使日本幕府签订合约。
2、倒幕运动
不平等合约的签订使幕府威权丧失,其统治岌岌可危。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即西南各藩下级武士发动的“尊王攘夷”运动,并很快发展为倒幕维新运动。
当时刚刚继任的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想要吸取欧式制度进行政治改良,并建立一个以德川家族为中心的新的资产阶级政权机构,这一设想也被称为“公武合体”。
同年,支持进行“公武合体”,并反对倒幕运动的的孝明天皇暴毙,德川庆喜的改良政治的设想破灭。
1867年在萨摩藩和长州藩的策划下,京都朝廷下讨幕密诏。同时,为了避免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坂本龙马设计了与武装倒幕相对应的“奉还大政”方案。
“大政奉还”加上另外的几项改良政治方案的设想是主张幕府将军把现有的统治权名义上奉还天皇,而在天皇之下设立一个由将军担任议长的“大名会议”来掌握实权。以“大名会议”为上院,另从各藩选拔有识之士组成下院,用类似欧美的议会形式来运行国政。
对于时局变化的敏锐感让德川庆喜在倒幕运动的军队发动之前,上奏“奉还大政” 于天皇。
倒幕运动的发展不得不以更加激烈的形式进行,其不再囿于德川庆喜的态度,而是直接在12月9日,由岩仓具视等晋见明治天皇,奏请实行“王政复古大策”,同时西乡隆盛指挥军队包围御所,发动宫廷政变。发布号令,要求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由于倒幕军队的实力的强盛,为避免战争扩大,德川庆喜接受倒幕派的要求,其委任胜海舟与西乡隆盛和谈,最终达成一致,幕府统治结束。
2、明治维新
1868年1月3日天皇睦仁(即明治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制度。
同年1月底,倒幕军队在京都附近击败幕府军;5月,倒幕军队进入江户(东京) 。
1868年10月23日,改元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得名。
1869年,日本国内各藩归属天皇统治;1871年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政府;1872年明治政府解除土地买卖禁令;1873年起实行地税改革。
1881年,日本政府将官办企业廉价出售给特权商人,扶植发展资本主义;1885年建立内阁制;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
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是日本社会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变的改革,与大化改新并列。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为:
①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②司法上,颁布武士《废刀令》和居民《户籍法》。其中民法以法国和德国为参照:工商法以美国为参照;刑法以法国为参照。
③经济及交通上,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及商业制度;兴建新式公路铁路;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各地关卡;建立国家中央银行,并统一发行货币;取消工商业的行会制度和垄断制度等。
④教育上,建设新式学校,颁布教育改革法《学制》,实行义务教育和近代西式教育;颁布《考育敕语》,在教育中进行武士道和忠君思想教育,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
⑤军事上,改革军制,建立近代军事制度,陆军参考德国,海军参考英国;发展国营军事工业;推行强制义务兵役制度。
⑥文化及宗教上,推行和宣传西方文化思想,倡导正式场合着西装,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同时保留日本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保护;宣扬武士道精神,但又普及英语教育,学习西方自由思想;取消基督教传教禁令,但大力推行神道教。
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加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同时伴有浓厚的封建性与侵略扩张性。
近代日本的对外扩张和侵略
近代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其开始“脱亚入欧”,并进行对外侵略。
1894年~1895年在甲午战争击败清朝,并迫使签订《马关条约》。
1904年~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沙皇俄国,获得在东北发展殖民的权益。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山东半岛,攫取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殖民利益。
1919年,日本在巴黎和会上逼迫北洋政府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发动侵华战争,并于1936年确立法西斯军事专制制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0年,德意日三国秘密签订条约,二战法西斯集团成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并于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二战结束。
现代日本
二战后,苏联彻底占领日本北方四岛,日本多年中对于北方四岛的争取没有获得实质进展。
随着日本的经济恢复,其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创造了日本奇迹。
1985年,日本同美国等四个国家在纽约签订广场协议,日本经济陷入停滞,中国崛起,日本被中国,但其仍然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日本文化和宗教发展的各个阶段
日本的文化随着其社会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而最主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确立则是以中国文化为根源发展而来。
1、在推古天皇之前,日本的文化以原始的部落奴隶制度为基础,其本土传统文化也以原始文化为特点。
2、公元6世纪,推古朝建立后,相继出现有各种史料记载的有据可循的文献资料。其中飞鸟时代是日本原始文化杂糅中国华夏文化的时代,其也被称为“飞鸟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向唐朝学习,规模最大时达到五六百人。而唐朝使节、僧侣、商人以及具有专门技术的专家和工匠等也去日本传授先进文化技艺。
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吉备真备、空海、最澄以及中国的僧人鉴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代表。
3、经历了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奈良时代全面模仿大唐文化,其首都奈良模仿唐朝的长安建设,国家制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民间艺术等都全盘模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唐风文化”时期。
奈良时代出现大量日本如今流传的古文学,其最大的文学成就是诗歌,尤其出现的模仿大唐的“和歌”是重要的诗歌体裁。
4、到平安时代,日本将来自于大唐的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其在佛学、文学、美术、雕塑等领域明显更具有日本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国风文化”时期。
平安时期假名字母的产生是日本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在此之前,日本古代并于文字,其以汉字做音注,进行记录,应用不方便。
在直接使用汉字(真名)的过程中,其不断改造和简化汉字,到9世纪中期形成“假名字母”。其中假名又分为片假名和平假名,其分别利用中国的楷体字和草体字改造形成。其中吉备真备和空海对这一过程中的文字形成贡献巨大。
另外,由于平安时代至镰仓时代以皇室的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争夺权力为主,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源氏物语》等为代表的“物语”体裁的古典文学。
4、到了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其以两个时代形成以其名字命名的文化,但又可以统称为“武家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武士集团的崛起,武士文化是社会的中心,在思想意识方面形成“武士道”精神。武士的生活、形象、征战生涯成为时代主题。
武士道精神也成为日本的这一时期的道德规范、法律基础。
随着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宋代理学传入日本,理学和禅宗两种思想融合进武士道之中,武士道精神的内容得到丰富和全面的发展,其成为日本封建制度的重要思想支柱。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最终使得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扩张之路,影响深远。
室町时代的“下克上”是社会主旋律,文学创作也走向大众化和地方化。出现的小说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这一时期的“连歌”、“能乐”和“狂言”是日本民间艺术的特色。
5、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极为动乱的年代,其佛教开始出现转变,先后出现新的佛教宗派,有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同时禅宗也开始出现新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佛教宗派更加具有世俗气息,其入世的特点比较明显。
而日本现代佛教的新兴教团有百分之七十属于日莲宗。
神道教在这一时期与佛教结合比较深,丰田秀吉曾禁止传播天主教,并写信给葡萄牙东印度总督,称“日本是神国,不允许破坏神国的神社和佛阁”。
这一时期的儒学文化也对日本有很大影响,其中织田信长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寓意周文王的岐山和孔子之乡曲阜。
6、江户时代的文化以从中国传入的儒学盛行为特点,其将神道教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儒学精神的忠君思想使其神道教的理论更加完备。
这一时期的前期是“神儒合一”的神道教发展时期,但到了后期又出现“神儒分离”的特点,其大力发展神道教的本土宗教文化,对儒学和佛学进行了压制,鼓吹以日本为中心建立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世界秩序,宗教上“复古神道”是主要特点。
江户时期的町人文化兴起,小说流行“假言草子”,著名的《浮世物语》就出现于这一时期,社会中享乐主义盛行。
这一时期的茶道十分盛行,是日本茶道发展的快速时期。
戏剧艺术则得到很大进步,以人形净琉璃和歌舞伎为主。著名的戏剧家松门左卫门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7、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学习西方文化,就像当年的大化改新之后一样,日本的文化出现新的特点。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日本进入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日本的佛教、儒学、神道教
1、佛教
日本佛教属于北传佛教,即大乘佛教。公元538年,朝鲜百济国王与日本大和交好,向日本赠送佛像、经论、幡盖等,佛教传入日本。
公元594年,推古天皇诏令“兴隆三宝”,推广佛教。604年,制定《十七条宪法》,其中第二条规定“笃信三宝”;圣德太子亲自宣讲佛经,传播佛教。
到奈良时代,唐代佛宗传入日本,其中唐代名僧唐玄奘创立的法相宗传入日本后得到朝廷的支持。
高僧鉴真十年发愿,五次受挫,最终在公元754年实现东渡,在东大寺开创日本律宗。
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空海又开创“平安二宗”,即天台宗和真言宗。
这一时期日本的佛教发展以“神归于佛”为特点,与日本的本土神道教结合,为后期神道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佛教又经历了新宗派诞生,融入世俗化气息、神佛分离、佛教恢复自由发展的三个时期。
2、儒学及其他学派
儒学传入日本以宋代最为影响深远,江户时代推崇程朱理学,儒学融入神道教,出现“神儒一致”的特点,儒学的忠君爱国思想被大力发展。提倡孝道和忠于天皇。
同时,在江户时代把程朱理学视为“官学”,而与之对立的则出现批判朱子学说的“阳明学派”、“法学派”、“国学派”等。
国学派是最重要的本地学派,其排斥儒佛,推崇和研究日本古文化,提倡复古主义,树立神国意识和尊王思想,推动了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的发展。其也是日本国粹主义的来源。
3、神道教
日本的神道教是其原始宗教,其信仰多神,推崇天照大神,其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发展基础。
神道教认为日本民族是“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皇统是神统,日本国是“神国”。
最初的神道教既无经典又无完备组织,其一直处于佛教流传时期的从属地位,但随着儒学传入,其得到大的发展,理论完善、组织建立,其开始对儒学和佛学进行排斥。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完善的国家化神道教,神道教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基础。
直至二战结束被强制进行神道教的政教分离,神道教还原为普通宗教。但直至今日,神道教在日本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4、三者关系
日本的神道教与传入其国内的佛教、儒学相结合,在发展中既有相互融合,也有相互排斥,其以本地的文化特点,逐渐形成以神道教为基础,佛学和儒学融入的日本特色宗教文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