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docx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docx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docx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一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摘要】2003日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一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摘要】200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收容遣送站改变为救助管理站,流动人口中的街头流浪者被当作需要救助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治理。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救助“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需要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考与努力来解决。词】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创新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各级政府部门逐步重视。200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工作。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民政部主动履行职责,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增设了救助站管理处。《救助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在实践中,各区市都设立了救助站,部分交通要道、铁路沿线的县(市)也设立了救助站。而不设站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则由相关机构和人员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配套政策开始完善。

民政部于7月21日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同一天,财政部、民政部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保证了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基本到位。民政部与财政部在2004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困难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通知》。工作协作机制初步形成。各地都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救助管理工作。在各地出台的一些救助管理工作具体意见中,则明确了财政、编制、公安、城管、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各地建立的专项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各相关部门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协调和合作。二、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例如,北京市共有19个救助管理机构,但已经得到机构编制部门正式批复的只有8人,少的只有2人。部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救助工作量参差不齐,救助量大,而救助资金相对缺乏。经济发展水品不一,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各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数量悬殊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经费缺口大。救助管理站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所需救助管理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但实际执行中,仍有不小的缺口。例如,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每年的财政拨款是380万元,实际缺口为100万元左右。政策规定仍较粗放。首先,《救助管理办法》对救助对象的规定实际上使得各地都将救助对象甄别列为一大难题。其次,有关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规定相对空白,使得各地在是否应对职业化乞讨人员予以限制和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相关部门工作衔接尚有漏洞。北京市的调查表明,在对发现的危重病乞讨人员的救治和死亡处理方面,公安、民政和卫生部门的配合有待加强。三、救助管理的未来建构综合性协调机构。建立健全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民政、公安、财政、卫生、城管执法、交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运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救助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做到信息互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保证救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准确界定救助对象,依法.予以救助。民间慈善救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不仅是给他们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救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不仅仅是只有政府机构就能做到的,还需要许多慈善公益组织进行个案辅导和治疗。真正转变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方式,必须培养和发扬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而慈善意识的培养是与慈善公益组织的普及有内在联系的。

因为只有公民的慈善意识和参与意识觉醒了,他们才能够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鼓励发展非营利组织。鼓励个人、家庭、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参与救助,重视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机制和伙伴关系。非营利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国际救助管理的成功经验。非营利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不仅能给救助体系的建设带来新型的社会组织类型、全新的价值理念、制度性创新的动力源泉,而且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活动空间。参考文献[1]陈微:《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吴丹梅、郭普璞:关于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解析与救助建议,2009。[4]《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郑德香:公民慈善意识与城市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研究,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姓名:****业: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方向)学号:1011016514第二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资料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

2.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3.社区服务:即由社区组织或其他公共组织举办的,在社区中开展的面向社区内居民群众和各类组织和群体的公益性服务体系。4.贫困救助:是针对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目的是解除贫困者生存危机,确保其维持起码的生活条件。5.社区:主要是指以地域为单位的、具有共同利益、共同意识和较密切交往的人群共同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功能,概念阐述,基本特征)(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2)功能:a.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是缓解贫困b.缩减贫富差距c.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有利于社会控制(3)特征:最低保障性:面对的是陷入生存困境并迫切需要国家或社会援助的社会成员;按需分配:有别于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渠道;权利义务单向性:只要符合社会救助的条件,就有权享受救助,享受的是单纯的法定权利;全民性2.如何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功能,概念阐述,基本特征)(1)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2)功能:a.补救性功能:缓解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生活的更有质量;b.维持性功能:维持当前的这种现有的局面,以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内乱,从而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功能的体现c.发展性功能:为整个社会和人类福祉的发展提供一些资源和做出一些探索,使社会福利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3)特征:普遍性: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任何人都有权享受。公平性:社会福利是一种典型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是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补充。资金来源单向性:资金来源于国家和社会,公民享受社会福利无需缴纳任何费用3.简述马尔萨斯的人口与贫困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加常常比食物的增加快,而提出人口的增加是几何级数的,食 的增加是算数级数的“人口论”。其理论的原则是人口过度增加,食量不够,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致使贫穷人口增加,因此,贫穷问题就产生了。所以,马尔萨斯主张减少人口, 保持工资的提高,从而维持劳动者的高生活水平。马尔萨斯把贫穷的原因归结于人口或粮 食的绝对量等自然因素,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解脱罪责,当人口与粮食不能均衡时就会产 生生存竞争,实际上是一种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调。 第三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课程教学大纲《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SocialAssistance) 课程类型:本科 生专业教学课程 开课学期:第6 学期 学时学分:32 学时(216 学分指定教材: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了解发达国家、中国的各项相关制度的演变历程、现状及改革等,使得学生能够从理论与实 践、国外与国内、历史与现状等各种角度去解读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并对中国相关制度 的特点有所把握。

内容提要:社会救助概述;城市贫困救助;农村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慈善救助;社 会福利概述;公共社会福利;特殊人群社会福利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小组专题研究+班级课堂讨论 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小组专题研究及班级课堂讨论30%,期末学分论文70% 部分班级采 用笔试的形式考核 第一章 社会救助概述 课时: 课时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社会救 助的制度构成 第三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地位 第二章 社会救助的历史演变 课时:1 课时第一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与 困境 第三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三章 城市贫困救助 课时:3 课时(含2课时课堂讨论) 第一节 城市贫困的发展与变迁 第二节 城市 贫困救助概述 第三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章 农村贫困救助 课时: 课时第一节 农村贫困的现状与原因 第二节 农村贫困救助概述 第三节 农村五保救助 第四节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章 自然灾害救助 课时: 第一节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内容 第六章 慈善救助 课时: 课时第一节 慈善救助的概念 第二节 慈善救助的特点 第三节 慈善救助 的运作过程 第四节 慈善救助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第七章 社会福利概述 课时: 课时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制度构成 第三节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第八章 社会福利的历史演变 课时:1 课时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产生和变革 第三节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改革 第九章 公共福利 课时:1 课时第一节 公共福利概述 第二节 教育福利 第三节 住房福利 第四节 本卫生保健第五节 文化娱乐设施与服务 第十章 特殊福利 课时: 课时课堂讨论)第一节 特殊福利概述 第二节 老年人福利 第三节 儿童福利 第四节 妇女福利 第五节 残疾人福利 第十一章 职工与公务员福利 课时:1 课时第一节 职工福利 第二节 公务员福利 第十二章 社区福利服务 课时:1 课时第一节 社区福利服务的概念 第二节 社区福 利服务的特征 第三节 社区福利服务的内容与资金来源 曹立前,《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陈良瑾《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陈银娥主编,《社会福利》(第2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廖益光主编,《社会救助概论》(21 世纪全国高校民政类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韩克庆、郑功成主编,《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案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王齐彦著,《中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蒯小明著,《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发展中的国家责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曹艳春著,《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朱德云著,《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9 [10]彭华民、景天魁,《西方社会

上一篇: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经验和教训
下一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