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关新城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宝兴县灵关镇钟灵社区,灵关镇规模最大的居民社区,现有住户3039户、居民8731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型”社区: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原钟灵村成为集中安置区,安置灵关镇、大溪乡受灾群众;2018年宝兴县“村改居”工作中,原钟灵村改为钟灵社区;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钟灵社区与毓秀社区合并,成为今日钟灵社区。
“钟灵社区还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居民社区。”灵关镇党委书记王阳坦言,社区居民中外来人口约占50%,既有县内其他乡镇在此购房的,也有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这些都给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带来诸多考验。”
直面问题不回避。至今数年间,钟灵社区在县、镇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探索出“一站三化”“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换来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并在去年获评全省首批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单位——“2020年全省基层治理示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型)。
和美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党建引领
解决“谁来孵化”的问题
时间回到2015年。为加大我市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我市本土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共青团雅安市委面向全市,开办雅安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初级培训班。至当年底,累计培训人数达1000人。
2016年4月,钟灵社区首个本土化社会组织——和美社会服务中心成立。此后,钟灵社区逐步整合灾后重建后的资产、资源、资金,并在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社工系支持下,由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站。
“既明确了‘孵化站’党建引领、咨询指导、孵化培育等9项功能,也在探索中固化了‘项目带动、以社孵社、头雁引领’等3种孵化模式。”钟灵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社会组织孵化站负责人姜宪云说。
三种孵化模式外在各有不同,内在却紧密相连:“项目带动”模式,以社会公益项目为引领,孵化培育公益组织;“以社孵社”模式,以引进专业社会组织为带动,孵化本土社会组织;“头雁引领”模式,以培养专业社工为发力点,孵化培养社会组织。
截至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站已先后孵化出汉白玉石材商会、心理志愿者协会、兰花协会等9个社会组织。其中,和美社会服务中心再接再厉,成功孵化出蒲公英社会服务中心。
此外,以社会组织孵化站为平台,以社区集体经济公司(钟灵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为结合,成功孵化出钟灵社区物业公司。
“杨经理,我是梦圆小区的住户,我们3栋2单元的厨房下水道被堵住了,需要疏通。”3月5日上午8点30分,社区物业公司经理杨廷勇,接到小区居民杨林打来的电话。“好的,我们5分钟后就到。”
现场勘查判定厨房下水道是被油污堵塞后,杨廷勇随即在另一名工作人员配合下疏通管道。至中午12点,涉及20多户小区居民的下水道恢复如常。
“这只是常规操作,如遇到单户需检修的问题,我们也不会收费。”如杨廷勇所言,钟灵社区物业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非盈利原则。“多层建筑、电梯公寓每年分别只收0.4元/平方米、0.8元/平方米的物业费,所有维护费用、人工工资全部从中支取。”
为体现社区物业公司公益性质,钟灵社区党总支还明文规定:社区内凡持有1至2级伤残残疾证、建档立卡脱贫户的居民,物业费一律减半。
灵关镇钟灵社区街景一隅
“三化”同行
构建基层治理新循环
与社会组织孵化站紧密相连的,是钟灵社区探索实践的“一站三化”“本土化、专业化、扩大化”建设思路。
以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型特色社区为目标,钟灵社区全力以赴。
以整合资源,推动培育发展“本土化”为例,钟灵社区采取注重双向共进、推动人才共育、实现阵地共用的思路。
双向共进——落实社会组织、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员“四同步”孵化要求,联合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社工系,提供“保姆式”专业服务和“奖补式”资金支持,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缺少资金”问题。
人才共育——实施社工人才定向培训计划,出台激励关爱5条措施,依托川农大法学院社工系钟灵社区社工实习基地,每年对社工进行培训,解决“缺少社工、人才紧缺”问题。
阵地共用——整合企业资源,建成占地5亩的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可免费入驻;盘活闲置资产,无偿为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截至目前,可提供给社会组织无偿使用的办公场所5处,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
“在推动专业化方面,我们重点围绕服务内容落地落实。”如姜宪云所言,钟灵社区不仅坚持把党建融入社会组织运行管理全过程,更每年发布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社区公益事项清单,将居家养老、儿童之家等7类专业社会公益项目交由社会组织承接。“每年承接项目约25个,涉及资金约220万元。”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钟灵社区定期不定期开展“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送技能、送岗位”等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会组织有序、有效发挥专业优势。
钟灵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站助力社区社会组织茁壮成长
融合治理
从“三社联动”开始
“吕婆婆、余伯伯,我们来了。”3月7日上午,和美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委员、副理事长姜丽丽,与同事杨丽君、汪广琼来到钟灵社区望远小区,为两位年过七旬的吕绍玉、余安国夫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剪指甲、梳头、按摩、陪聊……“吕婆婆,你前段时间受伤的脚现在好些了吗?”“好多了,现在能扶着他的手慢慢走了。”话间,姜丽丽轻轻抬起吕绍玉的右手,细心地剪下指甲。
从2016年4月起,姜丽丽就成了两位老人的“熟客”,每半月就会如期入户一次,对老人临时提出的居家养老需求也是有求必应。“每次来,至少待2个小时呢,很细心也很有耐心!”看着忙前忙后的三个“女儿”,吕绍玉脸上尽是慈爱笑容。
作为钟灵社区首个本土化社会组织,和美社会服务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养老助残帮困、特色就业培训、筹备公益活动、道德文化建设4个大类。经多年发展,其提供的服务已立足社区、走向全县,遍及该县7个乡镇中的38个村(社区),直接服务对象1200余人。
从最初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探索的“三社联动”模式中可知,和美社会服务中心属于其中的社会组织。“这只是表面,内在是三者的有效互补。”钟灵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胡国伟说。
这个互补,充分体现在为“三社联动”确定的“三个三”思路:以建立孵化共建机制、管理共商机制、人才共育机制的“三项机制”;以推动社会组织释放活力、政府购买各类服务、构建多元共享的“三个推动”;以组织联建推动项目联找、阵地联用推动资源共享、活动联办推动工作联动的“三个联动”。
社会组织党支部茁壮成长,和美社会服务中心17名专职工作人员中,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共13人;社区联合社会资源创制多样化服务“菜单”、社区小区按需“出单”、社会组织定向“接单”的闭环“消费”模式逐渐完善;社区党总支牵线搭桥,社区社会组织已先后与多个驻区县、镇级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
内在“气质”的养成,绝非一早一夕能成。钟灵社区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从成效中发现存在的短板。“比如社会公益慈善覆盖面和层次不够;社区志愿者积极性不足。”胡国伟说。
钟灵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挖潜提质
以“五社联动”增效
3月7日中午12点,钟灵社区第二居民小组,上院子街。
饭香四溢的大堂坐得满满当当,传菜声此起彼伏。火热灶台前,餐馆老板魏波熟练地颠着炒锅,锅内不时升腾起火苗。
“魏老板,社区接到再次开展疫情防控入户摸排的通知,你现在有空没?”“人手不够哇?不用考虑我这边,安排就是了!”听着社区专职委员李光琪的话,直性子的他当即应承下来。2021年回乡后,魏波就注册为钟灵社区志愿者。
将事情告知妻子孟娇娇和厨师后,魏波拿起表格迈出店门。按照社区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方案,他所在居民小组第24网格,需排查户数为30户,约6个小时能完成。
“他是社区志愿者中的积极分子,从不讲条件不摆困难。”看着魏波骑上电瓶车出发的身影,李光琪不由感叹。
今日钟灵社区,像魏波一样拥有注册志愿者身份的居民共有580人。如何持续提升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始终是社区思考的重点之一。
“三社联动”实践中发现的短板,成为新的契机。“多次讨论后,社区在原有‘三社’基础上,新增了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社会志愿者。”胡国伟说,目的是通过这两项工作的进一步强化,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有效共建共治共享。
整合汉白玉石材商会、兰草协会、辖区企业爱心人士资源,鼓励社区村组干部积极参与,钟灵社区于去年正式设立“微积金”。
截至目前,已汇集各类捐款约7.8万元。主要用于助残帮困、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志愿者参与社区安排的基层治理工作后补助。
得知这项即将实施的举措,魏波不由竖起大拇指,“补贴虽不算多,但很贴心很暖心,志愿者们的干劲肯定比以前更足”。
还有更多对2022年基层治理工作的思考:力争实现11个灾后重建集中安置小区业主委员会全覆盖;引入企业提升打造社区沿河景观、新时代广场、新城与老城区广场,提升社区景观水平、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助力社区群众稳增收……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宝兴县正加快建设“熊猫老家、多彩宝兴”,灵关镇正加快打造“汉白玉特色小镇”,基层治理先行,充分将治理成效反馈于经济社会建设,宝兴县灵关镇钟灵社区已提供了范本。
宝兴县灵关镇
本报记者孙振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