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依婷
摘要
社会退缩行为是幼儿成长期间一种常见且消极的不良社会适应现象,它对幼儿社会化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程度的伤害。它与幼儿个人本身的心理素质、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四周环境的优劣等因素有关,是受多方面因素的长期影响而产生的。本文针对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现象,究其根本,分别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涵义、产生的原因、相对应指导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进而防微杜渐,干涉幼儿日常,有效地帮助幼儿矫正及预防社会退缩行为。
关键词
社会退缩行为、幼儿、成因、对策
前言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学前教育也开始备受关注。在重视幼儿教育的同时,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某些方面或多或少会受到忽视。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共性。当然,有些幼儿也有着不同于同龄幼儿的差异。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人交往的意识和技能逐步增强,但是少部分幼儿在与人交往中出现问题,他们无论是处在熟悉的环境还是陌生环境,无论是面对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他们都不喜欢人际交往,不加入同伴游戏,不喜欢群体生活而自己独自在一旁,出现不良的社会性发展行为——社会退缩。而这些差异会让周围的老师、同伴以及家长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关系。唯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问题,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就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什么是幼儿社会退缩行为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是泛指社会情境下无异常缘由的一种独处行为,指幼儿在同伴或他人在场的情境下,不管是在生疏的环境还是熟识的环境中都不与人交往,不参与任何同伴交往或不参与任何游戏活动所表现出一贯的孤独行为。
(二)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表现
—与他人交往时所产生的胆怯、说话小声
—陌生的环境以及遇到陌生的人,恐惧会愈加强烈
—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不愿意去解决问题的所在
—不敢自己尝试做事,缺乏自我独立意识
—对人和事没有多大的热情,缺乏好奇心,没有探索精神
—很少与他人合作,显得比较孤独,忧郁
(一)内在因素
1.遗传和生理因素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了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是先天性的,和父母的遗传有很大的联系。
右脑脑叶EEG不平衡的婴儿在新的环境下会产生恐惧心理。
2.幼儿本身的能力素质和实践经验
幼儿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实践经验相互影响,共同制约幼儿的社会发展。
外向和智商高的儿童更容易的和别人进行交往。他们通过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通过经验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低的孩子实践能力较弱,比较难从实践中获得经验,能力素质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得到发展。
(二)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
(1)亲子依恋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亲子关系的表达方式就是依恋,过去的依恋性质将对儿童未来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可以预测未来行为的发展。
(2)父母的教养方式
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和家长的培养方式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专制教育: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是退缩幼儿的主要方式,幼儿经常受到指责、粗暴的惩罚和批评,幼儿唯有顺从才能免除暴力、批评及惩罚。
忽视型教养方式:这类家庭中也容易出现社会退缩行为。忽视型教养方式,即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常常忽略孩子的需求,与孩子的交流互动甚少,通常是任其发展,甚至故意冷落,传递消极信息。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会感到孤独、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卑心理、不信任他人。从而不愿意与人交往,产生自闭等心理倾向。
父母的过度保护:幼儿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中受到过度保护和限制,活动的踊跃性受到压制,依赖性膨胀,缺乏独立能力及社交动力,遇事畏缩。
2.学校因素
学校与幼儿的身心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据研究发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其中,同伴关系更甚。一些研究成果表明,与老师比较亲近、受老师信任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强,情感表达更多且信心十足。反之,态度冷漠,对人事物缺乏交流和自信,行为退缩。还有一种关系,就是幼儿处于被欺负的状况, 在这种状况下容易没有安全感、产生消极的恐惧心理等,造成退缩行为。另外,与同伴交往失败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表现出退缩、胆小孤立行为。
(一)矫正指导策略
1.优化幼儿周围的环境
(1)改进调整幼儿的养育环境
做好家园共育的沟通工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