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成就载入史册,宝贵经验昭示未来。岁末钟声即将敲响,回望2019年的中国社科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奏响了高昂的主题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担起历史使命,加快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备受学界关注……
在这一年,哲学社会科学面临巨大的时代机遇,发展盛况空前,学术传播话语也随之留下了重要的印迹。
在这一年,本报坚决贯彻中央精神,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守好学术报道主阵地,当好学术传播主力军,积极追踪学术发展前沿,关注学术热点问题,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学术发展正能量。
在这一年,本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把握重大时间节点,分别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等重要主题开设专栏,连续刊发系列报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示社科发展成就,取得了较好的学术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019年,为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报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专栏,共刊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指明方向》等系列报道30多篇。邀请不同学科的资深学者,全面、深入地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论述;持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这一重大指导思想入脑入心,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集中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的辉煌成就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同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报以特别报道、专栏报道、专题报道和人物专访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现新中国70年来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壮丽篇章。
2019年伊始,本报以春节回乡为契机,发挥我报记者遍布祖国各地的优势,策划了“新春走基层——家乡变迁的路径与梦想”特别报道,刊发多篇记者实地采访报道。其中有一线城市的华丽变迁,也有偏远乡村人民的奋斗影像,还有老记者“十年如一日”用笔触或镜头记录下的时代发展印记,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和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国庆节前夕,本报推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专题版面,刊发三个版主题报道和专题文章。在头版报道《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邀请多位学者概要梳理了我国创造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做了展望;在二版中,邀请张卓元、顾海良、李友梅、徐进四位学者从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不同角度撰写文章,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发展成就;在三版中,梳理国外媒体的报道,并采访国外多位学者,展示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展成就的高度评价,营造浓厚国庆氛围,激发高昂爱国情怀。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引发强烈反响。本报及时跟进,连续多日刊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版面。10月8日,本报推出多位知名学者的主题学习文章,并采访国外媒体、高校和国际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展示国际舆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10月9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大篇幅综合报道,综合呈现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国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涨热情;10月15日,继续在头版推出多篇专题文章,持续将国庆宣传报道推向高潮。
7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共奋进,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为梳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7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本报开设“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系列报道专栏。2019年共刊发《让马克思主义研究达到新高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长征精神 继往开来再出发》《生态文明成为中国闪亮名片》等数十篇系列报道。
老一辈的学者亲历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前行。本报头版特开设“与共和国同行——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邀请汝信、张岂之、张炯、戴逸、刘国光、靳辉明、胡福明等多位社科界知名高龄学者,结合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谈他们的学术经历、社会变迁或人生感想等,并同期制作“共和国学人”专题片,不仅传播科学精神,也展现老一辈学者的光彩人生和他们眼中的新中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均发来贺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对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提出了要求。本报第一时间刊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全文,全文转载新华社报道;邀请社科界学者畅谈学习贺信精神的体会,采写《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在史学界引发强烈反响 奏出21世纪中国史学的华彩乐章》报道;连续多次组织专题报道,整版刊发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史学研究者学习贺信精神的体会;持续跟踪报道北京、江苏省和甘肃省等地学界学习贺信精神反响,掀起学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高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谈到中非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并对中国非洲研究院提出了希望。本报积极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高标准报道成立大会的盛况,营造隆重氛围。
《习近平向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致贺信》《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杨洁篪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谢伏瞻主持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中国非洲研究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开创中非研究工作新局面》等多篇报道,多层次、立体化展示学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高涨热情。
助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出实效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
哲学社会科学界备受鼓舞。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不同专业的学者,采写头版头条报道《守初心担使命 不断激发前行动力 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重点关注主题教育活动,并在头版头条开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栏,紧跟党中央对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所作出的明确规定,制定方案,展开多层次、多样式宣传报道。2019年共刊发《不忘初心 激励前进》《发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优良传统》等70多篇系列报道,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宣传效果。
深度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10月28—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全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作为重中之重,还要精心组织宣传研究阐释。本报创新宣传形式,积极做好跟踪报道,开设“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系列专栏,共刊发《不断开辟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彰显制度优势 筑牢治理之基》《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等系列报道,进一步提高了宣传效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对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的研究阐释。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三年多来,哲学社会科学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努力进取,积极开拓,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宗旨,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学术体系不断完善,话语体系不断增强。
为总结各学科“三大体系”建设成就,进一步推动“三大体系”建设,本报专门开设“三大体系”建设专栏。2019年,共刊发了《“三大体系”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迈向未来》《积极推进党建学科体系建设》《扎根实践构建话语体系》《在构建“三大体系”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砥砺精进 深化梵文研究》《从全球视野推进世界史研究》《加快国际关系学科体系建设》《担负起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崇高使命》《学术体系建设稳步前行》《2018年国史理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聚焦新时代新闻学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等系列报道40多篇。
这些报道既从宏观层面论述了“三大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成就等,又分别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视角阐述了它们的完善机制、评价标准和发展方向,还从学科层面介绍了各学科在“三大体系”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发展方向。
《“三大体系”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迈向未来》一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回答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界加强“三大体系”建设。
《学术体系建设稳步前行》一文提出,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离不开学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需要补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方面的短板,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互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找到新方法;只有面向未来、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贴近人类的现实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才能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扎根实践构建话语体系》一文提出,在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需要牢牢把握三个环节。第一,实践是中国学术理论形成之源,要在与伟大时代同行、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的过程中,生成和凝练中国话语体系。第二,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在全球文明对话和理论资源互鉴中实现本土化创新。话语体系的建设要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要吸收人类已有的丰富学术理论资源。第三,要把学术体制制度的改革和学风建设切实提到行动日程,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
此外,“学海观潮”和“学术评价”版也开设专栏,共同为“三大体系”建设发力。2019年,“学海观潮”版刊发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70年回望和前瞻》《我国社会政策70年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等文章,以更大篇幅的专访或署名文章,及时总结新中国70年来我国学术发展成就,深入分析学科发展动力,并从更广阔的视角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学术评价”版则开设“三大体系”专栏,一方面从学科发展的视角约访专家结合我国实践,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针对重大学科动态、学术增长点,做出及时解读和阐释,推动“三大体系”的构建。
继续擦亮“学海观潮”“独家报道”等品牌版面
海洋文化代表性遗址在哪?江南文脉当如何传承与发展?大夏国都城遗址——统万城现在是怎样一幅景象?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桐城派对文学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至今还留存哪些遗迹?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独家报道以记者的观察和学者的解读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个神秘、有趣,且富含学术性和学理性的文化大餐。在这里,读者们跟随记者的调查和笔触发现了一个个文化遗迹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019年,本报共刊发《海洋文明视角下的海洋文化研究》《地域学术文化系列·江南文脉》《文化融合与历史发展的见证——统万城》《中国古道系列——南粤古道》等10多期独家报道,获得学界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好评。其中《打好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期中的《四跟四走 四带四推——湖南省产业精准扶贫的创新之路》一文,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本报品牌版面“学海观潮”则以更为学理性、学术性的剖析为读者呈现更有深度的理论文章。中国文化何以影响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是什么?怎样加快推进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如何准确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均是“学海观潮”版关注的要点。2019年,“学海观潮”版共刊发《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国文化何以影响欧洲》《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扎实推进》等20余篇文章,深度剖析了相关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探索了理论和实践路径。
“学术评价”版则主要侧重于关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对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及理论前沿动态发展等。2019年共刊发20多期文章,不仅体现了学术评价的引领作用,而且与其他版面形成了呼应,体现出本报的政治性和学术性。
经过多年积累,这些版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版面特色,初具品牌效应,受到学界好评。未来,本报将继续擦亮“独家报道”“学海观潮”等品牌版面,为读者带来有学术深度、有社会影响力、更有价值的文章。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社科界的专业媒体,我们也应当弘扬时代主旋律,凝聚发展正能量,积极担负起社科报道的职责,发出中国“社科之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