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讯
记者:苏向东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来自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在“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上对徐凯文老师的专访,其中谈到的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包括:
源于西方的心理学如何在当代中国发展并有效地服务于广大民众?心理健康的中国道路究竟怎么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服务”?......
徐老师的很多观点你未必完全赞同,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也欢迎在留言区交流你的想法。
01
心理学的未来在中国,
中国更有创造性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您在演讲中提到了中西两种心理学,它们有什么不同?您认为,社会心理服务的中国道路该怎么走?
徐凯文:所谓两种心理学,并不是一种学术观念,比喻的意味更强一些。我在演讲中,指的是西方心理学和走中国道路的心理学。
我自己学的就是西方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比我们早100多年,有比较成熟的体系。
10年前,我跟随中国心理学会的代表团访问美国。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举办了一个中国心理学论坛,中国专家作报告,美国专家来听。
我在论坛上讲了关于中国高校的危机预防体系。
一个事实是,中国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和美国有很大差距,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中国当时在心理学方面的投入,可能只有美国的1/10、1/20,但中国的自杀率、学生的极端事件发生率可能也只有美国的1/10、1/20。因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独具中国特色,是基于集体主义的文化。
我讲完后,美国专家心服口服,因为中国花更少的钱,效率比美国高得多,这都是事实。当时一个美国心理学会的理事,是学术地位非常高的人,他说:听完你们的讲座,我觉得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在中国,中国更有创造性。
02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走另外一条道路,
就是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徐凯文:上述那位美国心理学家谈到,西方心理学的模式虽然很成熟,但是最近这些年来的创新发展有很大局限。比如: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虽然很科学,但是实验心理学并没有重大发现,没有解决重大的问题。
那时候,我第一次觉得:中国的心理学不是说要怎样赶上美国,而是可以走自己的道路,有些地方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心理学跟其他科学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它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可以是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心理学如何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中国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这5000年的文化当中有大量的智慧。
03
中国成语巧妙化解“亲子教育”咨询难题
徐凯文:比如,有关“父母教育”的案例非常多,非常典型。
中国有个成语叫“拔苗助长”。“拔苗助长”这个事,我们都会觉得天下哪有那么可笑的人?这么种地,禾苗肯定都死光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青少年教育当中,父母让初中生去学高中甚至大学的内容,就是在搞拔苗助长。
类似的案例,心理咨询师是用心理学的技能和父母讲道理,还是跟父母讲成语和成语后面的智慧?这个成语可能更容易让家长明白自己在干一件什么样的错误事情。这是中西两种心理学不同的道路。
04
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困境:
中国14亿人,难以完成的任务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您如何理解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徐凯文:我们去基层做调研,一个很触动我的事情,是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绝对是服务全民的。
在中国,如果用西方心理学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模式,实际上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
那么什么样的服务模式让老百姓最容易获得?什么样的服务是最有效的服务?做到“最简单的服务且有效”,这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05
另辟蹊径:
如何让居民步行5分钟就获得心理健康服务?
徐凯文:有没有另外一个思路,另外一条道路呢?就是让为基层民众提供服务的村医、社区干部、老师掌握心理学知识,使他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也能更好地帮助到村民和社区的居民。因为他们的服务很容易获得,就在居民楼底下,就在村民家旁边,只要步行5分钟就可以获得有效的服务。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曾经跟进汶川地震的10个失独家庭,跟进了16年。上个月我还去复访他们。这些案例使我们发现,真正提供有效心理服务的不是在大城市里的专家,而是他们身边的人。身边人最能够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
这一条路就跟西方非常不一样。西方的心理学还是在象牙塔里,在大学里。私人职业心理咨询师收很高的费用,有经济能力的人才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服务。我觉得,这是中国和西方一个本质的不同。
06
跟着村医编科普教材,
心理服务要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徐凯文:我们在服务基层百姓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受教育程度的文化差异问题。受过良好的教育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是我们有一套共同的话语体系,但是这个话语体系如果放在最基层的话,可能普通老百姓是听不懂的。
我去东北跟村民做心理交流。如果你问他最近“焦虑”吗?他可能不知道你说什么。他不知道啥叫“焦虑”、“抑郁”。你说,这个村民没有焦虑吗?有,“焦虑”对他来说,是“闹心”。你问他最近有没有闹心的事儿,他就明白了。
所以去农村去基层做心理咨询,我们一定要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我们当时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跟着村医一起来编科普教材,用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07
中国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心理服务+社会工作+社会治理”
徐凯文:关于中西心理学发展最基本的不同点,如果再做一个概括就是:西方的心理学,尤其说到心理健康服务,就是心理咨询;而中国的心理学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很多时候心理健康服务是政府购买服务,一切为了服务民众,是一个普惠式的社会服务。
几年的社会心理服务实践证明,很多极端事件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是在基层,而不是在医院或者专家。这是中国跟西方的心理学走的不一样的道路。我觉得中国的道路更有生命力,更能够解决问题,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到更多的人群,远远超过西方心理咨询所服务的人数。
08
中国特色:
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心理健康服务为什么要和社会工作相结合?
徐凯文:因为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跟人遇到的实际困难有关,他需要社会的帮助。
西方心理学说只解决心理问题,现实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中国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其特色就是把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只要先解决了需要救助者的现实困难问题,其心理问题就迎刃而解。
我们最近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个农村初中女孩,她反复有极端倾向,情绪崩溃以后甚至会攻击伤害别的孩子。她不是故意的,但是她有情绪的时候很歇斯底里,然后就打闹,就有危险。
但是,这个孩子不愿接受心理咨询,怎么办?难道就不让她上学了吗?那样可能变得更糟糕。
后来我们了解到,她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和母亲失去了经济来源。母亲因为生计等各种原因从事非法工作,在农村里被人看不起。更糟糕的是她母亲又染上重病。她母亲情绪很糟糕,也会打骂孩子,女孩就更郁闷,极端现象就会出现。一个心理咨询师能解决这种问题吗?
后来,我们建议学校心理咨询师联系学校校长,通过当地教育局局长牵头,寻求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一起想办法。首先解决了女孩家的低保问题,母女两人有了一个月3000块钱的补助,在农村吃饭肯定没问题。
生计问题解决了,再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妈妈特别感谢政府的救助,主动鼓励、说服孩子接受了心理咨询。我们通过专业的心理方法帮助孩子调节稳定情绪。到现在,她没再出现自我伤害和攻击他人的行为。
这是一个“心理咨询服务+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政府提供相关支持,解决最基层老百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开展试点工作。通过您5年的实践来看,这种中国模式,为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服务?
徐凯文:对于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市,国家给予了很大的中央财政支持。同时各地方政府也都有配套资金,一些经济比较好的城市,配套资金甚至达到一两个亿的规模。由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试点热情都很高,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因为有效地帮助到基层的社会治理,也解决了很多百姓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人才。
比如我负责督导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几年来培训了5000多名乡村医生和基层社区干部,这些人被分布到1100多个综合治理点上,在这些地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实实在在落实到了乡村和社区,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提升了幸福感。这个成绩是显著的!
- The End -
心理学好课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