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娜娜 通讯员 周新峰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辖区面积530平方公里,占开发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辖区27个社区、6各村,人口20.8万人,其中油田社区11个、人口11万人。由于辖区面积大,油地分治已久,堵点多、矛盾突出,社会治理难度极大。如何抓住社区这一社会治理“基石”,破解社区自治难题,打造一个有效能、有韧性,能应对常态化和非常态化挑战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胜利街道“四邻”责任社区应运而生。2020年以来,胜利街道以“四邻”责任社区创建为蓝图,在26个城市社区全面开展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探索出了以三个组织体系为引领、三个赋能平台为载体、三个示范工程为支撑的“3+3+3”社会治理新模式,让社区成为居民认可的生活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群众监督面对面、治理成效实打实。
健全三个组织体系,夯实社区治理根基
严格按照东营市委“夯实基层基础”三年行动计划总要求,分层分类构建党组织体系,构建街道、社区、网格、楼宇、自组织特色党支部五级联动的党组织体系,强化各级党组织政治引领和统筹协调。一是打造党组织指导下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结合城市社区规模调整工作,优化组织设置,撤销居委会党组织16个、调整4个,新设城市社区党委26个、网格党支部42个,楼栋党小组96个,形成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为主体的党组织架构,引导直管党员、居民党员、双报到党员中的“积极行动者”领办社区自组织110个,建立功能型党支部6个,实现党组织对社区自组织的有形覆盖。二是打造党员引领下的居民自治体系。在党员较少的小区、网格、楼栋、社区社会组织、自组织等,建立联合党支部8个,指派党建指导员13名,引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党建工作对社区自治工作的全覆盖。三是打造“红色联盟”共驻共建体系。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每月5号由社区党委邀请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自组织和物业公司等党组织负责人,开展议事协商和共驻共建活动;胜景、新兴、新胜等核心社区党组织吸收油田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激活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力”“引领力”。在2020年东营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各社区积极打造红色平台,建立了协同作战的物业管理机制,形成了互相配合、良性互动的多元共治格局。
打造三个支持平台,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热情
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促进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互促互融,实现社区需求与居民需求相匹配。一是用好“四邻”责任治理学院,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打造全市首家社区治理学院——胜利“四邻”责任治理学院,联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的社区治理优势资源,将社会工作方法、社区营造理念、油城文化底蕴有机融合,以点带面为社区发展治理多元主体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学院集“孵化培育、公益创投、组团服务、能力建设、资源支持、理论研究”等功能为一体,通过挖掘社区骨干、社工、有营造经验的志愿者等高素质人群,组建社区学院讲师团队伍,为街道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提供能力支撑。二是成立社区社会自治联合会,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加强与成都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合作,成立东营市首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搭建四方协商平台,在街道开展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通过线上会议、线下分享会等形式,搭建了成都团队、在地社会组织与街道和社区的沟通协商平台,并出台了《胜利街道在地社会组织管理办法》,有力保障了第一批社区营造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已经完成备案社区自组织276支,转化益他型自组织队伍76支,为居民提供维护小区秩序、环境治理、志愿服务、议事协商等服务,实现了居民自治组织的还权、赋能。三是打造营家食堂,拓展延伸自治阵地。在条件成熟的油田社区规划建设6处社区食堂,引导居民积极参与食堂建设运营,对食堂的日常管理、卫生条件、菜价菜品进行监督,进而逐步转化伙食委员会、爱心送餐队伍等居民互助组织为自治组织,培育发展成为益他型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爱心送餐、邻里美食节活动,保证这一惠民工程成为邻里新阵地、自家好厨房。完善社区文化阵地,建成全省首个作协进社区的黄河口(胜利)作家之家,孵化的17支社区文体队伍、74个文艺团体空前活跃,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实施三个示范工程,带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突出项目带动,着眼长效长治,形成居民关心社区事务良性循环。一是实施居民议事协商工程。在各社区广泛开展自治组织培育转化工作,开展居民议事协商会837期,形成居民公约1327余份,极大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创新开展“书记居民面对面”“四邻议事”“阳光友邻”“党员向前一步”等特色鲜明的居民自管、自议、自治载体,通过发动直管党员、社区自组织骨干、居民积极分子等群体积极参与,变“等服务”为“自服务”,让“小区事小区议、居民事居民办”成为常态,让“谁提议谁监督、谁受益谁办理”成为共识。二是实施社区微治理工程。各社区以“人文地产景”为项目支点,撬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热情,挖掘居民骨干530余人,打造“微景观”32处,共建社区“微文化”。项目化引导辖区企业、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以社区服务带动社会治理,缩小社会治理单元到人人,实现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实施社区规范化建设。除了在治理体系进行系统创新外,还针对社区服务活动阵地进行规范化建设,按照“一社一品”理念,在社区原有社区用房基础上,规范标准、彰显特色。按照统一LOGO标识、统一名称、统一样式原则,规范社区标识和外立面。积极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去一改”(即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和亲民化改造),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居民可进入、可参与的交流互动式服务平台。
实现多元治理效果,优化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创建“四邻”责任社区,梳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职能定位,理顺了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使其各归其位、各尽其责、相互补充,共同推进社区良性发展。一是社区共治活力得以激发。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较好地整合了社会资源,激发了社会活力,形成了社区党委强力推进、社会组织紧密配合、辖区单位大力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社区服务水平有效提升。通过广泛开展议事协商,找准居民现实需求,切实解决居民关心关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有效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同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凝聚了社区治理力量。三是社区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在建立社区良性社会生态的过程中,居民广泛参与议事、决策、监督等社区事务,调动了居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党员干部从中加强与群众联系,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会建设、整合社会资源、运用民主协商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辖区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从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多元参与、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结构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如今走进胜利街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患相扶、邻里乡亲的美好愿景已经照进现实,胜利版“四邻一家亲、社区暖入春”社会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完善。接下来,胜利街道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手从社区治理向社区发展治理转变,从党建引领向党建赋能转变,努力打造全国基层社会治理新标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