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内容
《基因的本质》单元教学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的本质》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三章的内容,本章需要教师围绕“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这一重要概念组织学生学习。若以“基因的本质”为主题尝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借助科学史情境探究科学问题,通过模型建构进行多样化思维训练,并挖掘社会热点,在细节处体现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学生分析噬菌体、肺炎双球菌和烟草花叶病毒三个经典实验,并基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方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
2.科学思维: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信息,参与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DNA双螺旋模型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观察、探索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3.生命观念:学生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DNA的复制过程,能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能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思考DNA复制方式的生物学意义。
4.社会责任: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议题的讨论,基于对遗传信息有序性、准确性和独特性的理解,初步形成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主动运用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保护自身健康,具有通过科学实践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想法。
三、单元教学过程阐述
(一)重温史实,从事实资料的剖析中体验科学探究
生命科学史中有许多经典史实,蕴含着科学家独特的生物学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对科学史中这些经典实验的再现及逻辑分析,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
1.活动
教师基于科学史发展主线向学生呈现重要的知识脉络,学生基于历史主线归纳总结各史实节点的重要结论。
2.阶梯式思维探究
史实1:1928年,格里菲思研究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其中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性的R型活細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转化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就表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存在“转化因子”。虽没有指出转化因子是什么,却给人们对遗传物质的研究提出了实验的方法和思路。
史实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元素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用32P标记噬菌体DNA,用离心方法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开,以此追踪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只有DNA参与其生化过程。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也就是说,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实验材料的选取和同位素示踪法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转化实验中的各种疑惑,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3.总结
针对这些层层相扣的难题,科学家巧妙设置实验的探究过程:理论推断—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从发现“转化因子”到寻觅“转化因子”,到最后确定“转化因子”,是这些精辟的实验探究设计过程,最终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二)建构模型,从模拟活动的分析中发展科学思维
有效地组织学生综合运用分析与比较、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经验,最终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在“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搭建模型,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1.构建模型1:脱氧核苷酸的搭建
教师:
a.教师提供材料和用具: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物体,用来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和不同的碱基;提供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作为支架和连接物。
b.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正确的链接方式
学生:
a.学生4人一组,自选材料和用具,完成脱氧核苷酸模型的制作。
b.学生理解碱基、磷酸与脱氧核糖的位置关系
2.构建模型2:搭建1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长链
教师:
a.教师提供课本图片和文字资料,组织探究、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连接方式。并提问: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之间是怎样连接成链的?
b.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所搭建的脱氧核苷酸链与所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有什么异同?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你还可以搭出不同的脱氧核苷酸链吗?
学生:
a.学生搭建1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长链,注意脱氧核苷酸之间的链接(磷酸二酯键),并互相指出各自搭建的长链的区别。
b.学生在搭建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锻炼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得出DNA的结构特点埋下伏笔。
3总结
共同总结出DNA分子结构多样性,为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的学习作铺垫。
(三)问题串联,从结构与功能的高度培育生命观念
通过“问题串”让学生集中对那些模糊不清的重难点进行辨析与区分,从而焕发出生物学课堂的生命力;利用问题串将活动难点进行分解,形成逐级的台阶模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相比直接讲授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在“问题串”引导下的模拟建构活动就是学生主动理解生命现象,树立生命意识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和高阶思维都会指向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深入,最终指向特定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要素。
1.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节课有关DNA结构的学习,理解DNA分子不仅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怎样复制?
解决学生问题:学生提出DNA复制的两种假设: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2.DNA复制方式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DNA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其复制过程不好直接观察,那么要如何分辨原本DNA和新复制合成的DNA?怎样把不一样的DNA分开,密度大的DNA在试管的上方还是下方?密度小的呢?中的呢?请同学们思考用密度梯度离心之后,试管中的DNA条带所在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
解决学生问题:学生讨论作答:同位素示踪技术;密度梯度离心。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推导出这样的可能实验现象: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则离心的DNA条带应该只有两条;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则离心后的DNA条带应该有三条,并画出条带的位置。
3.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DNA复制的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种族得以延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