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新华网杭州9月20日电(记者林光耀)2022年9月20日是我国第20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多年来,浙江省积极建设公民道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作为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一项长期工程,近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积累,使公民道德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斑马线让行——从“盆景”到“风景”
2020年11月,在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中,浙江省11个设区市全部入选,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斑马线礼让行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标准。
2020年1月11日,“1.11斑马线互敬日”主题公益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作为活动主要载体之一的主题改装公交车正式亮相。新华社记者 林光耀 摄
行走在浙江各地街头,人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哪怕只有一位行人踏上斑马线,各条车道上的汽车也会远远地开始减速,停车让行。近年来,礼让斑马线已成为浙江道路上的美丽“风景”。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市府大道Z字形斑马线,方便行人在过马路时,面向机动车来车方向,更好观察道路车辆情况。(资料图片)
在杭州,斑马线前施划的黄色网线将停止线后移,提醒驾驶人提前礼让;在台州,Z字形斑马线方便安全岛上的行人及时发现来车;在温州,交警配备了车载喊话器,向越过停止线的行人、骑手喊话,现场纠违……从“盆景”到“风景”,礼让斑马线已成为浙江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金名片”,斑马线前的礼让互敬也传递出更多的“微温暖”“正能量”。
最美浙江人——变“风景”为“风尚”
就像“斑马线让行”没有终点一样,浙江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在创新中前行,在前进中升华。
2012年10月以来,浙江省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不断完善选树先进典型机制,一批“最美典型”不断涌现。
2022年1月25日晚,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颁奖仪式在浙江国际影视中心举行。历时3个月的官方和民间推荐、全民投票和点赞、视频展播和专家评选等流程,最终评选出11个年度人物(群体),9个提名人物(群体)。(资料图片)
自1999年起,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每年都会收到署名为“顺其自然”的捐款。从最初的5万元到2021年的105万元,捐款方式年年相同:先汇款,后寄凭证,落款为“顺其自然”或其他词组的化名。20多年来,“顺其自然”累计捐款总额已超千万元。远近闻名的“顺其自然”已成为一张爱心名片,激励着更多善行义举。
“顺其自然”寄来的汇款单。(资料图片)
2015年,民政部授予“顺其自然”“第九届中华慈善奖”。浙江省档案馆2018年开始的常设展“大写浙江人”共展示百余位浙江古今杰出人物,“顺其自然”是其中唯一的隐名者。在“顺其自然”带动下,从1999年起,宁波市慈善总会已收到其他隐名捐赠超5000人次,总额超5000万元。
志愿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志愿服务是浙江公民道德建设的另一张名片。浙江省志愿者协会发布的《浙江省青年志愿者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浙江省志愿者注册数达1702.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超25%,这意味着每4名浙江常住者中就有1名志愿者。
2021年12月30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殷秀社区“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为困难户陆阿奴(右)上门进行日常志愿服务。该志愿服务团队2021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100多次。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取向。浙江省注重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志愿者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民间力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浙江,志愿服务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021年9月14日,党员志愿者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南沙景区内扶起被风吹倒的瞭望台。当日,随着台风影响逐渐减弱,浙江省舟山市各街道乡镇的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排涝除险、交通疏导、清理垃圾等工作,将台风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之光照基层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浙江省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注重贴近基层思想和生产生活实际,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丰富传播手段、创新话语表达、提升百姓志愿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深入基层、落地生根,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1年10月14日,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幼儿园小朋友在午餐时比赛谁吃得最干净。为响应“光盘行动”号召,滨江幼儿园开展“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辨识谷物、光盘行动等活动形式,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粮、惜粮、节粮的意识。新华社发 郭斌 摄
在浙江,新时代文明实践方式多样,“复兴少年宫”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走进青少年群体的新方式。遍地开花的“复兴少年宫”不但满足了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乡村青少年培养兴趣爱好、拓展能力素质、陶冶道德情操的乐园,也带动了素质教育扎根乡村,照亮了乡村精神共富之路。
2022年1月25日,孩子们在浙江省建德市更楼街道后塘村文化礼堂学习绘制油纸伞。寒假期间,浙江省建德市更楼街道下辖10多个村社依托现有的场地、教室和设施设立多个乡村“复兴少年宫”,请乡村教师、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返乡大学生等在假期为中小学生开展剪纸、音乐、绘画等丰富的公益性趣味课程,丰富孩子们的寒假生活。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文化礼堂——新农村、新地标
2021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5万元。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美不美”。2013年起,浙江省启动农村文化综合体——文化礼堂建设,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五有标准”进行建设,建成乡村文化礼堂超1.7万家。
2019年11月8日,工作人员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新渥街道源头村文化礼堂向参观者介绍当地竹艺。2019年来,磐安县在旅游沿线村、景区村、历史文化名村中精选十余个农村文化礼堂,围绕古风遗韵、乡风民俗、民间工艺等主题,建成有内涵、有故事的乡村文化特色馆,打造农村文化礼堂升级版。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2022年浙江省继续将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明确要求“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使用效能进一步提升”。浙江各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弘扬主流价值、宣讲理论政策、展示乡土文化、传播乡风文明、教化礼仪礼节,文化礼堂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圆心”、当代农村的“文化地标”和农民的精神家园。
2018年1月15日,在浙江省瑞安市汀田街道的文化礼堂里,瑞安市曲艺团词师黄微微为群众表演温州鼓词《程咬金探地穴》选段。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的曲艺种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近年来,浙江省瑞安市注重对鼓词艺术的保护,以曲艺送下乡、建立鼓词词场等方式推广鼓词。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美丽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步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开启“全域大花园”建设,率先实施全省GDP考核差别化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相对欠发达地区的GDP考核,首创“河长制”“环保一票否决制”等,在美丽乡村的创建中培育公民道德,探索践行“两山”理念的浙江样本。
上图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照片;下图为2018年4月24日,游客在整修一新的余村游览拍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浙江经济社会绿色变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不断推进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生动绘出美丽浙江、幸福家园的模样。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在绿色发展实践中,新理念展现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引领力。浙江省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丽生活,锚定绿色发展方向,系统推进环境整治建设,省域生态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在绿水青山掩映下,浙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的大美格局轮廓尽显,“诗画浙江、美好家园”的美好图景正在逐步呈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