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姒、妫、嬴等。之后产生的氏,表示父系血缘关系的结果。黄帝轩辕氏—姬姓,炎帝列山氏—姜姓,炎黄二帝原分属母系部落或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父权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夏商周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子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非子丘。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情况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汉朝以后,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性血缘关系的繁衍,新郑黄帝故里的姓氏树,根部是祖先,依次是干、枝、叶(那些比较明亮的叶片都是大姓),显示了姓氏来源——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和蚩尤。姓氏也成为维系传统的纽带,团结宗族的象征。
▲西周 王作姜氏簋 铭文
姓氏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姓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如:姬、姜、姒、姚。
二、赐姓。天子赐姓命氏,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
三、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四、以国名、封爵、官职为姓。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 就以上官为氏。
还有因其他原因而得姓——比如以居住地为姓,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以及古代少数民族融合而来的姓,或者因避讳而改姓。
▲秦 右司空印
理——源于嬴姓,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嬴姓,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而被处死,妻儿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年——出自姜姓,春秋时齐襄公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明史•年富传》上记载:“本姓严,后讹为年。”明朝永乐年间,年富考试中榜,为官清廉正义,家庭昌盛,又形成了一支年姓。
第——第氏,实际上就是妫姓田氏。刘邦正式建立汉朝后,为削弱残余势力,把战国时期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地区的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氏贵族时,因其族人众多,督迁官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由此产生了第一——第八的复姓,后来大都改为单姓第氏、或恢复为田氏、陈氏、妫姓等。
空——空同氏、空桐氏、司空氏、崆峒氏,后来皆简化为单姓空氏(个别读作lǒng)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法不一——源于空桑氏(地名,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南部),源于官位(官吏司空),源于子姓(微子启的后裔),源于满族等。
▲民国 绘图百家姓
边——据《百家姓》记载,姓氏属地为陇西郡(秦朝),现在甘肃省。有边姓聚集村落大约四万人,大多认为少数民族姓氏演化而来。
寿 ——据《风俗通》考证,是吴王寿梦的后代。吴王寿梦是吴国杰出之祖,是周章的十四世孙。寿氏后人尊寿梦为寿姓的始祖。如大家熟知的寿镜吾,鲁迅的先生。
只 ——读作“只”(zhǐ),天津静海县只官屯有“只姓”,据县志上说,是明永乐年间从外面迁来的,并从村名予以证明,还有一条只家胡同。
▲商 网纹斝(酒器)
率——来源有二: 一、《路史》云:“刘康公后有率氏。”二、《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刘康公乃周定王母弟,亦称王季子,食采于刘,为卿士。此当系出姬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别 ——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古时有个人叫别成子,他的后代,就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别姓。
酒 ——源自西周时期廷官酒正(掌管有关酿酒之事,为诸酒官之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衣——衣人是擅长设计和缝制衣服的氏族,以衣为氏族原始崇拜的图腾,最终出现衣姓。山东是衣姓的聚集地。
死 ——读作sì,北魏时期鲜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毒——据说是武则天因嫉恨,赐姓为毒,还曾赐姓为黑(读hè)。
此外,还有以动物为姓氏:马、牛、龙、虎等,以数字为姓氏零、肆、伍、陆、柒、千、万、(伍佑、陆游、百里奚、千岩)。还有难(nàn)、老、吃(陕西邠州永乐乡有个叱家村,村人多复姓“叱干”)蹦、操、《甄嬛传》里的瓜尔佳氏、叶赫纳喇氏……至于给孩子取名,该是多么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诸如哈哈、王法、贺赫赫、吴所谓。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之根。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说:“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所以,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弄清自己的祖根来源,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应是每个人乐在其中并引以为豪的事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