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册)

——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册)

——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册)研一上学期的习作之一,很久没有发B站了,以飨粉丝23333。文章主要梳理了马克思从博士毕业到担任莱茵报编辑几年时间中的思想脉络

研一上学期的习作之一,很久没有发B站了,以飨粉丝23333。文章主要梳理了马克思从博士毕业到担任莱茵报编辑几年时间中的思想脉络,旨在说明社会实践对其从一个革命浪漫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深刻影响。

物质性社会事实_社会的物质性_物质性社会现象

【摘要】本文认为,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在《博士论文》时期以及撰写《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前后。马克思通过个人的研究探索和社会实践,在思想上先后完成了从哲学准备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转型再到对黑格尔国家历史观的扬弃的过程。最终,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里马克思完成了自己思想的转折,并且第一次触摸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脉搏。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早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册)收录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及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的撰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等政论文章。这些著作反映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与转变过程,孕育着新世界观的萌芽。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在从学院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逐渐从抽象理论走向社会现实,再通过对当时德国社会活动的广泛参与以及个人总结,他又实现了对社会的再认识,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就是在这一时期发轫的。

缘起:《博士论文》中的世界哲学化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对哲学根本问题的解答。近代哲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但是二者都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旧唯物主义由于只会机械的反映世界,排斥了人的主体性以及意识的对物质的反作用。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其逻辑无法自洽,因而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倒向了唯心主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超越前人的认识,在思维的出发点上有所变革。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等一些哲学家也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上重新阐释唯物主义了,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已经发出了对新思想的召唤,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早年是黑格尔的信徒,在思想上受其影响。《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还处在一个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虽然当时在思想上接近于青年黑格尔派,但他对于当时的各种思想是有着自己独立地认识和反思的。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创新性和更彻底的批判性。他宣扬了自我意识哲学,批驳了旧理性主义的神学,主张自我意识的观点归根到底是自由的观点。但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向前一步开始触及到了自我意识本身客观化的问题,也正是这一步,使马克思在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马克思认为,偏斜表述了原子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而由于原子脱离并远离了与它相对立的定在,但是这种偏斜中所包含的东西又必须以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与原子发生关系的定在就是它自身。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唯一现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相对的定在即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排斥使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不难看出,在马克思看来自我意识的意义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个思维的问题,而是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它蕴含着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突破着欲望和纯粹自然的力量,因此人不仅是自己主观世界的主人,更是客观世界的主人。马克思因此发现了一个虽不成熟但能解决物质和意识统一问题的领域,既实践。在实践中,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得以化解,人的意识反映着客观世界,又反过来作用于客观世界。如他在文章的附注中所说:“当哲学作为意志面向现象世界的时候,体系便降低为一个抽象的总体,就是说,它成为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的另一个方面与它相对立。体系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反思的关系,体系为实现自己的欲望所鼓舞。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转变为向外吞噬一切的火焰。于是,得出这样的结果: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如果说自我意识是个体自由的体现,那么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就是人类自由的体现。

马克初步思厘清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因此也就找到了打开理解和创造历史之门的钥匙,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出发点。既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人,人可以认识和运用历史的规律性、人的实践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当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也没有找到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对于人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还是抽象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将在他之后的社会活动中得到深化。

初识:从抽象自由到坚实大地

时代的精神必须要从现实的物质生活中探寻,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对社会运动真实的感知。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的自律而非他律,马克思要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必须进入到社会历史的内部去感悟。由于种种偶然,马克思并没有再回到象牙塔中当自己原本想做的教授,但这反而给予了他一个实现伟大的学术发现的机遇。1842年5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这时的他仍然秉持着与博士论文相同的精神,要求实现思想的自由。在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用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文字向当时的普鲁士官僚机构发出了最辛辣的质问:“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是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这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将自己的理论追求与政治主张相结合起来,从而正式地踏入了社会活动的领域。浪漫激情的文字虽然让人热血澎湃,但社会的现实情况却是深刻而复杂的。新闻自由的争论并非简单地思想层面上的分歧,它更涉及到当时普鲁士社会各等级的利益纠纷。而已经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的马克思也必然不能只从一般的理论观点,而是要从具体的政治观点出发来看待新闻自由了。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向马克思展示了这样一幅丰富的社会图景,在现实的政治利益面前,抽象的人变成了具体的人,自由在不同的等级中的表现是那么的不同,甚至彼此水火不容。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地纷争,马克思选择支持农民阶级的立场,认为农民阶级的发言是对普遍利益的维护,也是真正历史的观点。他谈到:“我们大家都服从书报检查制度,就像专制政体下面人人一律平等一样,虽然不是在价值上平等,但是在无价值上是平等的……它是同臆想的观点相对立的,而臆想的观点却先扼杀历史理性,然后又把它的遗骨当作历史的圣物来敬奉”。不难看出,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已经开始从自由是否应当存在的问题,转向了自由的权利属于谁的问题,这也使他逐步地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并在价值取向上向其靠拢。当然,在基本立场上他也仍受到革命唯心主义的影响,例如,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把国家看成是普遍理性的化身,认为国家通过扬弃市民社会私人利益的特殊性而实现了社会的普遍利益,因而国家的性质决定市民社会的性质

不过,旧思想的躯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进一步思考了。他说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的共同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而,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经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历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以外,没有别的办法”。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的批判,也是马克思对自己思想的发问。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其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清醒的意识到,既有理论的争论只是浮在历史表明上的纷争,而解答历史之谜的真正钥匙则藏在社会运动的内部,因此他要回归到大本大源之处,在根本上找到问题的所在。天国的光芒不过是尘世喧嚣的折射,历史的大本大源根植于广袤的土地,马克思对历史追问的越深入,历史的回答就越是朴素。新思想的胎苞日渐成熟,并开始发出自己的宣言。面对政府对哲学讨论现实和宗教问题的封禁,马克思指出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现实问题的回答,他要将原本头朝下的哲学颠倒过来。“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当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这个世界的;而人类其他的许多领域在想到究竟是“头脑”也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

”他已经察觉到,人类的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定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是这个时代的人民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社会意识的发展正在对社会存在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再次提到《博士论文》中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的问题,指出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正在成为文化活的灵魂。这也预示了,历史的规律不但可以被认知,更可以以科学地理论形态所表现,人拥有着自觉地创造自身历史的能力;在《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中,马克思更加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仅是一个个既成事实的简单集合,更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时间中延展开来的过程。历史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因此对于历史的认识应该是批判性的而非非批判性的。马克思说:“胡果的论据和他的原则一样,是实证的,也就是说,是非批判性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差别。凡是存在的事物他都认为是权威,而每一种权威都又被他拿来当作一种根据”。同样是从社会存在出发,胡果从维护旧制度的立场出发,走向了实证主义。而马克思则从现实的社会矛盾运动必将扬弃现存的社会形态去理解历史,向着新思想迈出了坚实地一步;不难看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马克思在具体问题的认识上已经逐渐与革命唯心主义发生分歧,根植大地的哲学已无法适应头脚颠倒的国家观。因而,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以及自身独立理论体系的形成都已经成为他思想发展的必然,是不能再被阻挡的了。

觉醒:物质利益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马克思把思想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历史也必然回馈给他以丰硕的果实。在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大量的物质利益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这给了马克思一个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崭新领域。在1842年10月和11月发表的文章中,马克思已经显示出他对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哲学不屑一顾的世俗问题的另一种看法、另一种方针:法和法律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进行考察,在社会中私人利益被看作最终目的,因此,法必然要体现这一利益,不然就会变成无的放矢。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第一次将物质利益问题与国家和法的关系相联系起来考察,这标志着新的世界观正在觉醒,他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在当时资本原始积累野蛮生长的环境下,田园牧歌式的社会景象迅速地萎缩,社会正在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议会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特权阶级取得了胜利,将自己“习惯的不法行为”变成了法,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打赏了神圣的印记,而穷人却作为牺牲品遭到了失败。马克思同情贫苦的群众,认为他们的权利正在遭受着无情的盘剥。他说:“一种人靠另一种人为生,而最终是靠那种像水螅一样附在地上的人为生,后一种人只有许多只手,专为上等人攀摘大地的果实,而自身却靠尘土为生;因为在自然的动物王国,是工蜂杀死不劳而食的雄蜂,而在精神的动物王国恰恰相反,是不劳而食的雄蜂杀死工蜂—用劳动把它们折磨死”。

事情好像进入到了这样一种循环,富人阶层越是富裕,他就越能影响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自己的物质利益,从而强化自己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穷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则更加劣势,他们日益成为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对象。这种把阶级剥削的奴仆变为国家权威的逻辑,使国家权威也变成了剥削阶级的奴仆,我们看不到国家通过扬弃市民社会私人利益的特殊性而实现了社会的普遍利益,反而市民社会正在使国家日益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马克思抨击私人利益的局限性,他说:“私人利益的空虚灵魂从来没有被国家的观念所照亮和熏染……如果国家哪怕在一方面降低到这个水平,即按照私有财产的方式而不是按自己本身的行动方式来行动,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国家应该适应私有财产的狭隘范围来选择自己的手段”。此时的马克思已经触及到了市民社会的本质既私有制,虽然他仍从国家对私人利益的扬弃层面去理解,但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无疑是非常明显的。为了真正地扬弃私人利益,他必须深入到市民社会和私有制当中去研究,这也促使着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放弃了黑格尔式的国家历史观并找到了一条通往唯物史观的正途;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也映入了马克思的眼帘,但他却对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认为构成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阐述。

没有科学的历史观作为基础,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只能是空想式的,工人运动呼唤着更加科学的理论,而马克思也距离伟大的发现越来越近了。此时,对普鲁士社会问题的论战也日益激烈,在政论中马克思初步表达了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解,他认为问题必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解决,而不是仅仅在思想领域。在《评奥格斯堡〈总汇报〉第335号和第 336号论普鲁士等级委员会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并不要求在人民代表制的问题上撇开现实地存在着的差别。相反,我们要求从由国家内部结构所造成和决定的那些现实差别出发,而不要从国家生活领域倒退到国家生活早就使其丧失意义的某些虚构的领域中去”。思想上的进步也让马克思有了研究方法上的进步,他开始更加深入地到社会实践中研究物质利益问题,在之前丰富的思想准备下,新世界观的发现就是必然的了。通过大量收集材料和调查研究,马克思对摩泽尔地区农民贫困的原因做了深刻地解答,而天才的火花就在此刻被点燃了,他第一次触碰到了历史的本质,对人类历史的规律做出了初次系统的表达。“人们在研究国家状况时很容易走入歧途,既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既决定私人的行动,也决定个别行政当局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不以他们为转移……一旦证明这些关系,必然会产生某个事物,那就不难确定,这一事物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必定会现实地产生,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即使已经有了需要,它也不可能产生”。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发现,都会让发现者感到惊奇和难以置信。马克思也不例外,这时的他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历史之谜的大门已然打开。虽然马克思还无法给自己的发现一个特定的指称,只能尽力地描摹着唯物史观的形象。但从他的言语中,人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一伟大发现的轮廓,触碰到历史规律跳动着的脉搏。至此,我们可以说,经过不懈的探索,马克思终于实现了自己在思想上的伟大转折,并且第一次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随着不久后他被迫退出《莱茵报》,这一时期的思想探索也接近了尾声。不过,马克思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思想的星星之火正积聚成燎原之势,即将扫荡旧思想的一切阻碍和阴霾,冲向人类文明新的高峰。

结语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诚如上文所述,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他要克服来自自己思想内部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种种阻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卷)收录的马克思的著作在时间跨度上并不长,前后不足三年,但是笔者认为,这段时间马克思在思想上的进步和转折不可谓不大,并且打下了以后他思想发展的重要基调。特别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上,他大概经历了三个虽然差别细致但是各有特点的小阶段。《博士论文》时期为第一阶段,这时马克思基本上还处在革命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其对自我意识本身客观化的独立理解,为其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打下了基础,也在哲学上为解决旧唯物主义无法解释社会历史问题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进入到莱茵报工作后,《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前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接触到了社会现实,他从一开始的宣扬革命唯心主义主张新闻自由,慢慢地转变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心,从抽象的批判转变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发觉到历史之谜的钥匙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去搜寻。《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后,马克思开始反思自己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格尔式的历史观是否正确,他注意到了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影响以及物质利益的根本作用,从而在研究的根本思路上发生了转折。最终,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他第一次发现并具体阐述了唯物史观。这一过程,既是历史发展对新世界观发出召唤的必然,更是马克思自己异于常人的努力与深度的社会调研的结果。从一开始的理论认识,再到对社会现实的接触和反思,再到总结和生成新的理论。马克思实现了自己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更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普雷德拉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44-45

彭五堂.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轨迹——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4):37-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2-73.

上一篇: 中国有1000万无性恋:性自由席卷中国,第四性取向将成为社会主流
下一篇: 当代大学生怎样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