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人在现代化中的关键性地位。党的二十大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要原则。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发挥主体性,以崭新的姿态创新创造,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是对西方现代化个人主义的扬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也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逻辑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西方的现代化肇始于文艺复兴,人们在对僧侣文化的批判中确立了世俗文化的价值,从而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但是,这里的“人”是个体的人,个人的世俗欲求合法化的同时,也使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市民社会成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资产阶级“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直至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人。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和演进的逻辑决定的。
首先,肇始于近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逻辑起点。1840年,趋于衰败的大清帝国在外力冲击下缓慢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脱胎于大一统帝制社会的近代中国处在西方列强的宰制之下,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救亡图存在这一背景下自然而然成为各种进步思潮的主题。虽然,为冲击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过个人主义的思潮,但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并没有成为主流,逃离封建家庭、追求个人自由的人们,只有投入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才能获得新生,爱国主义始终是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化最为深沉的精神动力。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也是家国情怀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强化。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取得依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依靠的是把个人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境界,依靠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信念。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培育出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形成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文化人格。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三个维度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本质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为我们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人民精神世界的内涵提供了历史、现实和实践的维度。
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以道德人格为基础。中国儒家文化主张只有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过程,才能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强调的都是基于人的社会性要求而求得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否定张扬个人私利。儒家伦理把“仁”作为道德的最高范畴,其基本内涵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克己复礼为仁”。前者明确了义利取舍的道德原则,后者明确了知行合一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脉。这种文化特性与作为西方现代化观念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具有根本性区别。
从现实的维度看,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追求的统一,也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与个人美好生活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内涵,使其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
从实践的维度看,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具体而言,创新发展理念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守正创新,对新的未知的领域和世界始终保持探索精神,爱好科学,坚持真理,主动思考,敢为人先,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创造新价值;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会运用辩证法,从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中理解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用整体性观念、系统性思维和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理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开放包容心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既坚定文化自信,又善于学习人类文明一切先进的成果,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维护和平与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持公道,弘扬正义,扶危济困,热心公益,形成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成为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富足是精神富有的基础,精神富有会进一步增加物质富足及其给人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发挥历史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塑造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王仁高,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