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里命 审核丨流年如墨
排版丨桔子
怀念一部儿时的动画,可能是情怀在作祟,但看透一部动画的真相,唯一的可能是成长。
前阵子,派大星上了一次热搜。
尼克国际儿童频道正在开发《海绵宝宝》的衍生剧——《派大星秀》,主角成了派大星一家。
如果不出意外,派大星极有可能要单飞。
黄金男二要晋升当主角?此消息一传出,很多人为派大星疯狂打call。
仔细回想起来,从1999年开播,《海绵宝宝》已经播出21年了。
在这21年里,它被翻译成了50多种语言,传播至200个国家,总共拿下了15座大奖,多数都是儿童奖。
小时候,谁不会在晚上9:20分,蹲守少儿频道的《海绵宝宝》呢?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欢脱的海绵宝宝,一个讲土味情话的派大星,一个颓丧又认真的章鱼哥,他们在比奇堡构成的一场场有趣、夸张、幽默的情节,成为了多数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不过这个本该最受儿童欢迎的动画,却在B站以另一种形式大火——
一部标题为“派大星的独白”的视频,在B站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泪目潮,使得这部几乎快被遗忘的动画,以新的形式重回大众视野。
连相关的作品,都是三百万播放量起步。
可以说,《海绵宝宝》在B站大火的那一天起,这个明显能带给儿童欢乐的动画,则成为了一部“大人们的动画”。
《海绵宝宝》怎么就成了大人的动画?
史蒂芬·海伦伯格曾经这样说过他创造的海绵宝宝:
“我希望他像海底的杰瑞·刘易斯——个愚蠢的乐观主义者,一个孩子般的角色,任何时候都看见光明的一面。”
在正式创造出海绵宝宝之前,史蒂芬·海伦伯格是个海洋生物学家,和动画行业没什么关系,整天泡在研究所里,研究海洋里的生物。
不过他热爱漫画,想将海洋里的生物,以拟人化的方式传播出去,所以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潮间带》,里面的主角Bob the Sponge,就是海绵宝宝的前身。
在正式转行之后,海伦伯格创作出了《海绵宝宝》。
在这部动画里,史蒂芬·海伦伯格不单单展现出了自己乐天派的态度,还增加了不少成年人的痛点。
事实上,海绵宝宝不是啥宝宝,他的名字叫Bob,与音译的“宝宝”同音,是个出生在1986年,已经34岁的上班族。
按年纪讲下来,多数人还得叫他一声叔叔。
海绵宝宝有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整天都在蟹堡王里煎汉堡,乐此不疲。他很乐观,每天不觉疲倦地做着汉堡,几百集下来,工作的姿势都没怎么变过。
他也很勤奋,工作这么多年,从不迟到,加班费也不要,简直比奋斗逼还奋斗逼。
悲催的是,埋头苦干多年的他却总是在升职的路上遇到坎坷。
有一次蟹堡王要开分店,海绵宝宝整装待发,连就职演讲都提前准备好了。结果等到最后,升职的却是章鱼哥——一个整日工作摸鱼的老油条。
明明业务能力没海绵宝宝强,蟹老板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他更成熟。
再乐观也经不住这番打击,海绵宝宝一个人躲在酒吧里哭了,然而就算这样,他还要时刻安慰自己不去想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按现在的话来说,海绵宝宝是个妥妥的社畜,一个成功的“奋斗逼”,一个待割的韭菜,总之,把最近几年流行的现象往他身上套,一套一个准。
整部动画的角色中,最正常的就是章鱼哥了。首先他很丧,工作经常摸鱼,整天耷拉着脸,感觉谁都欠他钱。
其次他有自己的两大爱好,一个是画画,一个是吹竖笛,虽然水平都不咋样。
与现实中的大部分人一样,章鱼哥喜好清净,不愿意被打扰,想过安稳的日子。
有一集,他独自一人搬去了章鱼社区。
这里一切都很美好,一样的房屋,一样的面孔,就连活动方式都一样。
可开心没几天,枯燥重复的生活让他再也打不起精神,章鱼哥开始想念海绵宝宝,并学着海绵宝宝的方式捉弄其他章鱼。
最后在众多章鱼的抗议下,章鱼哥坐着鼓风机飞走了。这么多集下来,这是头一次看到章鱼哥笑得这么开心。
但直白地说,章鱼哥并不了解自己,和现实中大部分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另外,他也是个矛盾的人,隐藏着自己的热爱,自大又自卑。
他热爱竖笛,幻想着自己成为一个万人敬仰的大师,享受鲜花与掌声,真实水平却连广场上的大妈都皱眉。
有一次表演,他当着众人的面吹起了竖笛,结果发现令观众喝彩的是他和海绵宝宝的怪异合体。
“酷啊!怪物老哥!”观众在下面起哄。
被迫和海绵宝宝分开后,章鱼哥再次鼓足勇气吹响竖笛,但这次观众却不买账,纷纷退场。
章鱼哥难过极了,从此不愿再和海绵宝宝分开,哪怕得到这种具有欺骗性的认可,他也愿意。
有一次,蟹老板在盗墓的途中,不小心看到他抹着眼泪在墓前献花。
墓碑上只有一行字:“这里埋葬的是章鱼哥的梦想”
被现实捶打之后,章鱼哥放弃了梦想,变得苦大仇深。
最后说派大星。动画里派大星的定位就是个脑袋不太灵光的傻子,他反应总是慢半拍,连点餐都能睡着。
不过他能对海绵宝宝说最暖的情话,譬如这段名场面:
还有这个:
偶尔他也会用“大智若愚”的方式,把反派弄得云里雾里,号称逻辑鬼才。
大智若愚其实是对的,他对待金钱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将价值连城的砖石当排球打。
还说过关于金钱、富有哲学意味的话:提到钱,任何人都没有是非对错,但重要的是有没有情义和道德。
甚至夸他一句哲学天才也不为过。
他似乎也看透了人生——
人生就是不公平的你慢慢习惯吧。
哪怕被别人当面说five,他也乐于接受。
但就这么一个经历过一切的天才,却还是在某个阶段表现出了迷茫 。
有一次,派大星意外得到了一个天才大脑,突然之间满腹经纶,巨大的鸿沟使他和海绵宝宝渐行渐远。
他不以为然地和海绵宝宝告别:过去我们在一起很快乐,可现在我们不能兼容了,我们应该分道扬镳,这就是人生。人生懂吗?
后来,失去朋友的派大星,无论如何高兴不起来了。
他想运用自己聪明的大脑解决这个问题,却始终无果。
最后,他看着和海绵宝宝的合照哭了,自问了一句:欢乐是如何消失的呢海绵宝宝……
这个看似什么都不在意的傻子,在某一刻,其实是异常孤独的。
动画中,派大星的自我迷茫,其实与“派大星的独白”契合,在这部短片里面,他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解构。
第一个阶段是孤独时的迷茫期。
第二个是面对外界不理解的自我安慰。
最后一个是成长后,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每个阶段都像极了现代年轻人的心态变迁。
总得来说,这个视频是派大星一步一步,眼睁睁地看见欢乐消失的过程。也是现实中,人在成长时,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
2017年,史蒂芬·海伦伯格在得知自己身患渐冻人症之后,仍然对创作保持巨大的热情。他说:“任何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只要可以,我会继续创作《海绵宝宝》以及追随我其他的热情。”
2018年11月26日,无法再坚持下去的海伦伯格最终向这个世界告别。
从史蒂芬·海伦伯格创作《海绵宝宝》的本意不难看出,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儿童向动画,只是在动画中用儿童的视角,巧妙地将现实中的残酷、现实、自我迷惘,用夸张诙谐的形式解构和消除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对海绵宝宝的期望,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
为什么成为了大人的动画?
B站的用户很年轻,多数都是90后,其中,具体年龄93-00年的用户(20-27岁)和97年(23岁)用户,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这个年龄段的人,其实正处于一个社会定位交替的尴尬境地。
1999年的除夕夜,黄宏的小品《打气儿》里有一句台词:领导一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这部小品创作于90年代的下岗潮,正如小品的名字一样,是为了给当时失落的工人群体打气。
而90后,则诞生于国企改革、风起云涌的下岗潮中,整个社会与他们现在的处境一样,正处于阵痛的迷茫期。
或许是“天不生我90后,思潮飞涌万古如长夜”,90后的成长之路注定孤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多数是独生子女的90后,从小会跟随父母往城镇迁徙,寻找工作的机会,而环境频繁变更,也使得他们早早体验了人间的冷暖。
千禧年后,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这一代人逐渐脱离集体意识形态,成为了个体意识觉醒浪潮中,翻涌的阵阵前浪。
时代发展得很快,新鲜事物的井喷式爆发,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专注于自己的小世界,开始强调自我感受。
人群虽然多元化,却更加难以互相认同,无人可倾诉,加上话语权仍在长辈的手上,经常遭受身边人的不理解。
所以,在成长的路上,强烈的孤独感也随之袭来。
为了寻找认同感,有的人群进入了二次元,被动漫的热血、梦想、希望这些向上的情绪所感动。
可毕业之后的学生,在发觉上升通道变得缓慢之后,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天真,热情逐渐消退,最后干脆躺平,丧文化流行。
另一部分人步入职场后多年,加班成为了常态,随着互联网的野蛮扩张到达一定程度,996出现了。
一些90后头发没了,热情被摁灭了,棱角被磨平了,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佛系文化有了生息的土壤。
而在接受社会种种行为、正成为社会化中一员的过程中,这群人又猛然发觉,个体化与社会化其实背道而驰的。
两种状态相撞,年轻人陷入了此阶段的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从某一刻起,他们亟需一种,将他们自我解构与互相倾诉的状态,释放出来的媒介,B站中的“派大星的独白”,恰好在某个时刻,替他们说出了无法说出的话。
他们对派大星的“愤愤不平”,也是面对自己不被理解时,发出的愤懑的呐喊。
而《海绵宝宝》所反映的,其实也是当代年轻人社畜生活的复刻,当“996”、“奋斗逼”这些字眼充斥在各大社交媒体,当丧文化、佛系文化的流行,映射这个年轻群体的现状时。
海绵宝宝、派大星、章鱼哥就不再单单是动画中的角色,更是代表着每个阶段,迷惘的年轻人的符号。
他们怀着海绵宝宝的热枕来到这个世界,成长的路上经历了派大星自我解构的迷茫,在被生活百般捶打后,最终妥协成了章鱼哥。
借用王小波的一句话: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与其问是谁将《海绵宝宝》变成了大人的动画,倒不如说这本是一群大人,用儿童的笔触送出的成人礼。
只是,成长使人发现了真相。
参考:中国90后青年生活形态报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