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读过王瑞鸿老师编著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人的社会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与其说书中表达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或者不同阶段的限制而发生的人的行为,倒不如说它具体描写的就是一个人类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可能包含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也可能包含影响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化的因素,但不管怎样,可以说人类行为也并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而更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关于作者王瑞鸿老师,他是著名的博士和副教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先后在郑州大学和复旦大学进修,曾荣获文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以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要的理论兴趣是西方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最后关于他的兴趣在于性别社会学这一点,在他的这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这本书实际上是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的一本最基本的课程教材,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们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但在国外相关书籍已经多到汗牛充栋的情况下,国内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或者说是结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国情的本土著作,真是少的可怜,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对于研究既包含了西方理论又融合了当代中国国情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空白。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绪论,性别,家庭和人的生命发展周期中各阶段的具体内容。绪论是对本书的内容和线索的一个概括,它有对人类行为的一个粗略探讨,有对成长的大致要义和人类的成长周期的划分,最基础的是著作借鉴的西方理论基础,它不仅构成书的理论来源更解释了后面部分中出现的很多无法直接解释的行为;而关于将性别作为一个章节,不仅是因为性别的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还因为性别的社会化在当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诞生出一些新的特点,也是作者十分感兴趣的内容,更是全书的重点;而家庭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对人的社会化作用是首要的,家庭也是一个首属群体,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从生到死,人的社会行为也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也作为了一个独立的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最后关于人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中的各阶段的各种具体行为,或多或少有社会性别的影响,有家庭的影响,更或者是其他一些什么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期望或者任务,所以作者将每个发展阶段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讲解,它代表的是社会中普遍群体的行为的共同特征,和共同的大体的社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在表达方面不像以往科学著作那么深奥和晦涩,它以中国普罗大众能够接受的比较“接地气”的阅读形式进行人类行为的解读,甚至书里面还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启示,以及一些价值追求,就算是这样一本社会科学教材,也有“时间是女人的敌人,它将女人最珍贵的容颜偷偷带走;时间是男人的朋友,它将男人最重要的成熟悄悄带来”的生活金句,实在是令人无法不一口气将它看完。
二、性别社会化
(一)、性别角色
我想这是作者最喜欢的一个内容,毕竟他的兴趣里面就有性别社会学,同时这也是我读完本书后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是最难忘的部分。通常来说,在我所接触到的社会里面,一般最强调的是生理上的性别差异,即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上的性别差异,其相对应的就是性别角色。男性的性别角色被定义为果敢、勇猛、阳光、富有胆色以及具有征服感等,而女性的性别角色则被定义为温柔、善解人意、细心、妩媚以及具有同情心和被保护感等,也就是说男生天生就应该具有男生的那个样子,女生天生就应该具有女生的那个样子。这是通俗意义上的性别角色规范,似乎也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被普罗大众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如果男生或女生中有谁违背了他们的性别角色,就会被社会大众认为可笑和奇怪,但现实的是处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人民群众往往很难注意到一些社会行为发展的实质。往往男女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有违固化了的性别角色的行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其实它透露的就是一种性别社会化的信息,它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不在于谁对谁错,它所体现的也是对应阶段的社会发展特征以及实质。
(二)、性别社会化影响
而通过书中的分析,对性别的社会化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其中家庭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首要动因,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人类不管如何成长,家庭都会紧伴左右,无论是父母家庭还是自己组建的家庭。而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时候,往往也会针对子女的不同的生理性别采取不同的抚养方式,最通俗的便是“穷养儿,富养女”,更具体地说对于男孩子的抚养,父母往往想将其培养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朝着男孩化的方向培养,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则会更严厉,尤其是父亲这样的家庭角色表现的更多,因为在大众观念上总会认为“慈母多败儿”,所以严格教育男孩子的责任常常被赋予给了父亲,而在男孩子的心目中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对待自己以后的孩子也应该是像自己的父亲这样,所以男孩子的玩具和同龄的女孩子的玩具相比较比较单一且少,一般总是与建筑和交通工具挂钩;而对于女孩子的抚养,她更多的是需要去继承她母亲身上的一些女性特征,朝着女孩子的方向培养,就算是爱哭也没有关系,父母会认为这样也不失可爱,她所强调的是一种知性般的美丽,所以女孩子的玩具除了洋娃娃,更多的就是角色扮演类的玩具。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男孩子和女孩子当然也会认为为了符合自己的性别特征,理所应当朝着父母的性别期望方向发展,然后形成性别意识,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最后成为社会规范认同下的男人和女人。
我也不能批评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对,但确切地说其实它也有它的缺陷所在,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和个人的人格发展是有关的,比如说有些男孩子具有性别认同障碍,明明自己是男孩子,却认为自己应该是个女孩子,这时心理和生理就会产生冲突形成心理矛盾,如果这个时候男孩的家庭还盲目地以男孩的方向去抚养这个孩子,而没有注重引导的话,那肯定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启蒙到男孩的初步性别社会化,更有可能形成反社会化的现象。其次就是学校和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影响。学校本身就担任着教育的职能,它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性别意识,比如说体能测试时候,男女测试项目的不同和深度的不同,甚至还要分开测试,又或者说老师教诲学生男女厕所的分开使用。所以,学校是推进和强化男女性别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一个就是大众传媒了,这种影响方式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性别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电视剧拍摄类型往往会针对男女比例的受众而做决定,也有专门针对男女不同性别的电视剧类型,比如说言情剧针对的是女性观众,使女性在自我意识中想要成为像女主角那样的女生类型,而战争片针对的则是男性观众,男性观众就会认为真正的男人应该是像电视剧中的英雄那样的人物。所以说大众传媒对性别的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因为它的受众广的特点,有时也会宣扬出性别歧视的错误观点,诋毁了人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社会性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