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答:《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把“按照民主法治、公平..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答:《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把“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这一总要求,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信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十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哪些重要问答: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我们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目标、任务和政策,或多或少都包含有社会和谐的内容和要求在内。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是不一样的。但从总体上说,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充分认识以下几个问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并不是说社会和谐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只是提供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真正做到社会和谐,还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在当前这一阶段,我国进入矛盾凸显期,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甚至是原来不曾有过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两个“前所未有”,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要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持续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处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进行破坏活动的现实环境中,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还要认识到,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矛盾总会存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会一劳永逸地消除矛盾,而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重要的是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第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远大目标,也是现实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坚持两个纲领相统一的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提出与当前情况和实际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在现阶段,就是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发展目标出发来思考和确定我们的任务,首先解决那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十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哪些原则?答:1、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2、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随着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一方面,改革触及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要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普遍提高,维护自己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意识日益增强。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做到理论准备充分、政策思路更缜密、方法步骤更慎重。要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改革决策的机制、规则和程序,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进行论证、反复进行协商;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改革,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要实行公示、听 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3、必须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改革已经从个别突破发展到整体推 进的新阶段,改革的关联性、综合性、配套性显著增强,每一项改革 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才能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在充分发挥 各方面推进改革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 统一改革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协调改革思路、配套改革措施、规范 改革行为,既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确保改革沿着正 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 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 度统一起来,使改革进一步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 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十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当 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实现 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2006 年居民消 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 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 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 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 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 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 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 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 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 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 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 48.7%。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 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对此,必 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 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 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 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 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 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 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 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 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 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 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 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 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 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 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 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 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推动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 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继续实施全

上一篇: 澳大利亚社会学专业申请条件介绍
下一篇: “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