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忽然传来标题中提到的文章,具说很火。
怎么看?
首先得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没有一个主义说是让你过得不好,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再于结果,而是在于过程,在于为什么能让你过得好,在于是否最后真的让你好了。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过程决定结果,而不是结果决定过程。主义,谈的是过程,不同的主义区别也在过程,在于手段的不同。
可以说,这个观点的第一个大错误就是完全回避了过程,手段,只是强调结果。
其次,忽略了这个观点的相对性。不同的人对于过得好不好,是完全会有不同的答案的。涿州发大水,那里的群众现在肯定过得不好,而有的地方的人依然在网上或者实体店里购买奢侈品,跳广场舞,旅游,吃大餐,你能说人家过得不好?人家就认为过的很好。你失业了,过的不好,而老板呢?富豪们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朱门酒肉,挥霍无度,好的很。因此,过得好不好,也有看立场,看是谁说?思聪公子能说当下不好吗?战争打起来了,你还得给人家去保卫财产!
再次,这个观点完全忽视了历史的经验。资本主义发展了五百年了,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可是就是没有让很多人过好,就是没有让绝大多数人过好。这是一个基本事实。难道,不该我们反思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前言中引述了当时的财政大臣格莱斯顿的话,英国几十年的辉煌发展的成绩全部归于富人!看看当今美国,大量无家可归的人,如僵尸一样吸毒的人,这难道是我们那些崇拜西方世界的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吗?如资本主义真的解决了过得不好的问题,那么,何必又有战争呢?美国何必打人家阿富汗呢?何必盗窃叙利亚的石油呢?资本主义不能让大家过得好,已经用五百年的历史证明了。五百年的历史还不能唤醒你的痴迷资本主义,那么,就只能让血淋淋的现实来批判你了。这就不是讲道理的事情了。历史证明,抓耗子的只有黑猫,白猫是不抓的,可是白猫欺凌黑猫,黑猫抓的老鼠都送给了白猫,黑猫自己只留下极少极少的部分,搞不好,白猫还把黑猫卖掉,或者把黑猫吃了。可是白猫会指着大量的老鼠说都是他抓的,而不是黑猫抓的。
再次,这个结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回避了实质,如何才能让大家过得好呢?那就是必须得拥有生产资料,你不拥有生产资料,你就不能控制生产的结果,也就是最重大产品的分配。这个结论不仅是回避了实质,实际上,他更是在遮蔽这个实质,也就是让大家不要去想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问题。而遮蔽了这个问题,那么就意味着你永远也不要想过得好了。过得好,对你来说就是幻想!这个结论实际上是让你离开过得好越来越远,直到黑暗的深渊!这不是在引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而是在把你往歪道上引导的恶毒的结论!
由于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忽略了过程,忽略了所有制问题,是非常容易被广大缺乏认识的群众接受的,这个结论极为具有欺骗性。让大家觉得这是结果导向,这是实践的标准导向,是绝对正确的。广大群众特别有一种迷信,就是一个好的口号或者结论一旦提出来,似乎就是现实了。而不去反思为什么会不好,为什么不能好。
如果我们再深刻地批判,那么这个结论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结论,是一个只重视眼前而不想以后的结论。也是一个肤浅的结论,充满了极为容易被收买,因而判变的特点。欣赏这种结论的人,小富即安,不管明天。给点阳光就是四月天。因此,我说是极为容易被收买的。如果我们从历史看,英国工人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个阶级,他们被英国资产阶级收卖了,放弃了革命的目标和意志,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时至今日,也看不到革命的希望。
这个阶层的人主要是小资产阶级,以及部分被收买的工人阶级的上层,工人贵族。他们过上了自以为是人上人的生活,可以上五险一金,可以有礼拜,可以买一辆车,可以偶尔去听个音乐会,那么,他们就觉得生活无限美好了。这是一个保守的阶级,是改革的最大阻力,是我们前进的路上的绊脚石。特别是缺乏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农民弟兄,就更为容易被这种通俗易懂的毒药所迷惑。
但是不独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是如此,这里说的不再是工人贵族,而是工人阶级的主体,也会被这种观点所感染。但是这有个特殊的情况,也就是特殊的条件,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谈及了这点,十分深刻,让人反思不已。马克思说:
无产阶级的社会要求已失去革命的锋芒而获得了民主主义的色彩,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要求失去了纯政治的形式而获得了社会主义的色彩。这样就产生了社会民主派。
马克思这里对于工人阶级的评价的要害在于工人阶级失去革命的锋芒。这个失去革命的锋芒的无产阶级就具有了民主主义色色,也就是说具有了小资产阶级的某些特点了。简单来说就是具有了保守性了。马克思特别解释:
社会民主派的特殊性质表现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并不是为了消灭两极——资本和雇佣劳动,而是为了缓和资本和雇佣劳动间的对抗并使之变得协调起来。无论他们提出什么办法来达到这个目标,无论目标本身涂上的革命颜色是淡是浓,其实质始终是一样的: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但是这种改造始终不超出小资产阶级的范围。然而也不应该狭隘地认为,似乎小资产阶级原则上只是力求实现其自私的阶级利益。相反,它相信,保证它自身获得解放的那些特殊条件,同时也就是唯一能使现代社会得到挽救并使阶级斗争消除的一般条件。
这里马克思解释核心要点是两个:第一阶级调和的观点重要的是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其次,那些小资产阶级政治家,政论家们以为他们的观点可以解决整个社会问题。而我们的提出“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让我过得好就是好主义”的人就是这种以为自己可以解决全社会问题的小资产阶级分子。
自然,这里无产阶级因为丧失了革命的锋芒,也就接受了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反倒让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觉得自己是社会主义了!而我们文章批判的观点就是要调和阶级矛盾,调和地产大亨和没有房子的人的矛盾。
在这里我想重点提下无产阶级丧失革命锋芒的问题。首先是,无产阶级不可能保持永远的革命激情,激情无论多么美好,总是短暂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也必然如此。一旦革命的激情过去,那么按部就班的生产,生活,也是无产阶级阶级生活的日常。特别是机器大生产更要求规律性的生产生活,按照常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激情中,就是无产阶级的必然结果。
但是,马克思的这个观点还有一个他没有提到的条件,就是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上数量极大,力量极大,无产阶级相对处于弱势,或者不是那么太强的优势。这点在马克思的这篇批判分析路易波拿巴的名著中是更为突出的,也就是说法国的无产阶级在当时,即1850年代总体上是少数,法国的小农更多。这点很与我们相似,与后来的苏联相似,无产阶级处于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中,那么,无产阶级一旦因为某些原因革命的激情消失,丧失了革命的锋芒,那么就会和小资产阶级十分相似了。进一步来说也会提出“阶级调和”的观点。
特别是,即使无产阶级处于专政的阶段,如果无产阶级数量少,当革命的激情丧失,进入了守成的阶段,面对浩如汪洋的小资产阶级,以及在小资产阶级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也有可能提出阶级调和论,这个为小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最为要命的观点来。而这个观点一旦提出,就意味着我们极为可能走向失败了,苏东剧变已经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先例。
绕了这么大个弯子,想说的是,这个无论什么主义,过得好就是好主义的结论提出的社会背景之一,就是因为我们的无产阶级丧失了革命的激情。这点不能全都堆到人家小资产阶级的头上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自以为天下太平,自以为太平盛世,就放弃了斗争,放弃了革命,可以歌舞升平,可以夜夜欢歌,可以醉生梦死,可以不管明天,不管美国的航母叩门,不管人家发动的科技战、贸易战、金融战、情报战、舆论战,那么,失败,就是必然的。
我们必须重视,这个混蛋结论的提出有我们当代无产阶级丧失革命激情,缺乏革命锋芒的原因,不能回避这点。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如果作为领导阶级没有居安思危,没有进取的激情,没有继续革命的理想,社会上提出这种迷魂汤一样的广为传播的观点有什么奇怪的呢?
李谷一当年的《乡恋》、后来的邓丽君,杨钰莹,今天的那些软绵绵的国风类的歌曲,还有那首著名的《成都》无不是这类歌曲。革命的激情早已经丧失的差不多了。最近的刀郎的《罗刹海市》为什么大火?就是因为他具有了战斗的品格!
但是,凡事得正反面看,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不是永恒的,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消沉,积淀却是会再次发生的。1848年6月起义失败,法国无产阶级陷入了消沉,可是这没有挡住他们在1871年发动巴黎公社起义。今天,美国对我们的封锁打压,是我们的无产阶级再次爆发革命激情的好时机。
特别是广大对无产阶级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实验后发现自己确实不能过得好,他们就要反思了,他们的革命的激情就会一点点的酝酿出来了。
毕竟,作为整体上在当今世界依然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激情是天然存在的东西,只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革命的激情就会成为燃烧掉一切旧事物的、腐朽世界的熊熊烈火!
无产阶级的本质是革命的!
当我们的无产阶级再次爆发革命的激情的时候,本文标题中这种迷魂汤的结论就会在我们的社会上荡然无存,而那也就意味着无产阶级最终胜利的到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