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前边各位说的一样,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很明显的说明了仓禀足而知礼节这句话是对的,因为礼节是比较复杂高级的社会秩序,人在吃不饱的时候为了不挨饿而犯罪的是很自然的事情,饥荒时期人吃人都很常见,还谈什么礼节。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当稀缺性存在时候,人与人就往往会处于零和博弈状态,只能互相对立,比如饥荒时期两个饿汉找到一个馒头,基本上都会打起来,打死打伤很平常,礼仪忍让基本不可能,因为让了几乎等于死。按照进化论的原则,选择忍让机会死,传宗接代的概率就小,长时间下去,这种人慢慢就死绝了。
所以在绝对稀缺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只能互相对立,拼命厮杀,不会有任何组织或者社会诞生的可能性,社会和组织是物资富余的产物,有了社会,才会有社会规范,才会有“礼仪”。
哦,对了,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分配那些稀缺性资源的学问。
在稀缺状态下,人们之间是零和博弈,互相对立状态,但是一旦稀缺性被减弱,情况就会出现翻转,资源相对富余将导致非零和博弈,比如饥荒时期,两个饿汉捡到一吨大米,两个人除了干一架之外,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平分之后分道扬镳,比如共同使用这些大米合作用于再生产,这些其他选择基本上可以简单的统称为:合作。而且这种情况下合作可能性就大于斗争,如果资源长期处于相对富余状态,这个小组织的合作的就会不断的加深和扩大,从两个人到两个家庭,到一个部落,再到一个王国,一个社会就这样慢慢的诞生了。
我们继续引入进化论,在富余状态下,懂得合作的人显然比只会选择斗争的人传宗接代的概率更高,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就会长生一种根野兽世界相反的逆向淘汰,不是最强壮的人传下去并统治一切,而是最懂得合作的人传下去并统治社会,谁最会合作,怎么合作?这就要靠脑子了,所以人类社会是聪明人统治社会。
资源相对富余会导致合作,而且相对富余量越大,合作程度就越深,人与人的矛盾就越少,用政治书上话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奴隶社会富余量小,只能供很少人活得不错,所以就必然出现奴隶和奴隶主这样巨大的差异,然后富余物资的拥有者也就是奴隶主之间搞社会建设,建立文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了封建时代,富余量增加,能供应更多人,原来的分配制度就会变得不合适,必然会有更多人享受这些富余物资,于是奴隶制被废除,新时代的农民过得就比以前的奴隶好得多,并开始参与社会文明建设。(这其实也属于合作加深的一部分)
科技继续发展,富余继续增加,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富余太多,过去封建时代那种不平等的分配方式显然不合适,所以就必然出现新的更平等的分配方式来讲这些富余物资让更多人享受到。也即是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这些。
我们的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逻辑,科技发展,稀缺性降低,相对富余的资源更多,于是社会制度被迫变革,更加平等惠及更多人的分配制度代替旧的制度,一般都是各种革命来完成这个任务。
同时因为相对富余状态下的非零和博弈必然长期演化导致合作不断变得更加深广,所以人与人之间因为资源稀缺引起的各种矛盾以及犯罪在长期演化中就必然会不断减少,同时人的各项素质也不断提高,变得更文明,也就是更加知礼仪。目前的统计数据也支持这个观点。
再往远处说说,按照这个科技发展导致合作加深矛盾减少的逻辑往下推,我们未来应该终有一天会发展到这种一种状态,物资的相对富裕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也就是稀缺性被相对削弱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立完全消失,同时分配制度也随之变得更加平等,甚至几乎完全平均,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大同世界或者共产主义了吧。
我个人认为人类应该可以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呼吸的空气,是比水和食物更重要的生存资源,但是却从未在市场上买卖,这是为啥?
因为不稀缺啊,很多人以为稀缺就是有限,其实不是,稀缺是指不能满足需求,空气虽然总量有限,但是一是超过了全球人口的总消耗需求,二是自动生产源源不绝,所以不是稀缺资源。如果哪一天我们生活所需的资源都像空气一样自动生产源源不绝且总量超过全球人口的总消耗需求,我们就能实现共产主义了。
最后再提一句,经济学是研究分配稀缺性资源的学问,当资源像空气一样不具有稀缺性的时候,经济学就无效了,所以共产主义或者说大同世界是没有经济学的。
也许这就是主流经济学学家讨厌共产主义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