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逻辑、价值与路径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和战略,并勾画了技能中国的未来目标。技能型社会建设

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和战略,并勾画了技能中国的未来目标。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以产业转型升级、技能更新迭代、技能人才发展为背景,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的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其主要目标是推动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发展环境。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再次强调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将建成技能型社会作为2035年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重视和建设国家技能体系,不断提升全民技能水平,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共识。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国内大循环,就是要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面临重大挑战并被赋予重要职能,即推动建设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包括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内的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实践逻辑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因自身所具有的职业技术特性而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即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变化,重新聚焦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为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实践提供了新的重要方向。

(一)技能形成是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内在要求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古典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包括技能、知识在内的生产能力,还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时期通过教育体现能力,甚至将受教育程度等同能力,抑或新人力资本理论时期通过教育提高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等观点,都有力证实了在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工作世界正发生巨大变革,职业更迭提醒人们,“内容重复性、技能低端性以及危险性职业具有较大的替代风险”。技能升级成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挑战。

关于技能与知识的关系、技能与经验的联系,教育学和心理学已有明确的界定,即技能是劳动者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后的产物。在个体技能(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是关键因素,而在所有教育支持中,职业教育的优势明显。技能形成的过程不仅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更与个体技能的学习、教育及培训密切相关。“技能资本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由教育和培训等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力资本中的知识经验、技术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也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目的的界定,即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在构建以技能形成、技能传播、技能创新为特征的社会系统。

(二)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深层动力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国家落实技能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职业教育在系统总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新方向,更是国家对新格局、新阶段、新理念下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挑战的回应与改革。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之一就是建成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由许多具体要素构成,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培育与储备,这是我国迈向以智能化制造业为主导的再工业化进程中实现技能社会转型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切实把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高度关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着力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双高计划”,其终极目标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完全指向技术技能,职业教育发展正在全面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更好地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成为职业教育深化类型发展、专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法律依据。

(三)产业升级是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现实挑战

当前,我国虽然在世界分工格局中处于“制造中心”的地位,但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升级仍面临较大困境,其中,技能短缺正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实践证明,“技能不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社会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这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价值所在。同时,人们也发现,技术进步并没有降低产业升级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反而在更多领域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标准。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产业的升级与教育的适配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上行压力的加剧,我国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工人的要求逐渐提高。

现阶段我国技能型人才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及其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产业升级形成了挑战,而职业教育回应产业发展对技能要求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世界各国纷纷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伴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环境变化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的新形势,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必然要面对并有效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二、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价值指向

根据《“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中国行动”的本质在于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通过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来实现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其耦合价值体现三个方面。

(一)现实价值在于推动技能战略的实践创新

做好技能战略规划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优先事项,这是世界各国提升技能、发展技能、激活技能,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共同理念。技能战略的核心是技能人才培养,要发挥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欧盟于2013年发布了《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加强技能投资,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澳大利亚于2013年发布了《2013年国家劳动力开发战略》,都认识到提升劳动力技能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提升劳动力技能,需要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充分耦合。

在技能型社会发展战略中,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赋予新的使命,职业教育与技能社会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的耦合与互嵌已经不是单方面的选择或被动适应,而成为新发展格局之下两者的共同选择。《“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为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国家技能战略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从技能治理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跨教育和就业两个领域的多维概念。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主体,其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带动技能的全面升级和技能人才的高水平发展,进而推动国家技能战略的不断创新。

(二)核心价值在于促进技能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

“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的具体任务。当前我国技能形成体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连接学校与工厂并促进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问题。这是制约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甚至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痛点。我国职业教育受现有体制机制影响,在校企合作中尚未完全回应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有效嵌入的目标和重点难点都是技能形成体系问题。

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工作而学习》的报告所揭示的,“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着职业教育体系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出高效反馈的难题”。在我国,用工短期化与挖人外部性和国家技能战略存在冲突,同时,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与其社会价值不匹配,职业教育无法为产业升级提供匹配的高技能劳动力已成为突出问题。“中国技能形成体系中的制度冲突目前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技能、生产、劳工保护乃至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次制度根源。”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制度性缺失所导致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三)终极价值在于助力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发展

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问题,这让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之间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即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教育属性存在,这是其他组织和机构所不具有的独特属性和优势。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17)预测,到2025年,我国人才缺口将超过400万的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四个领域,分别为950万、909万、450万和400万。大量研究显示,目前技工短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职业教育规模化技能供给与制造产业特殊化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技能供给、技能形成体系建设及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被动,校企合作成效不明显,产教融合职能不清晰,技能形成体系薄弱。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打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壁垒。职业教育应抓住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全面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和“技能中国行动”。“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创造人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人人接受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会氛围与教育机会。”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技、人才、创新系统发展的理念,其根本目标是提升技能人才能力和水平。

三、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实现路径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技能人才培养,两者目标上的一致性使得耦合成为可能。因此,职业教育在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应努力构建更广泛的基于生产实践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这不仅符合我国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体系要求,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的重要路径。

(一)完善国家技能战略,推动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深度融合

一是系统研制国家技能战略,全面统筹国家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技能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减少青年人失业率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和产业创新的关键路径,更是实现社会包容和谐的重要驱动器。解决当前我国技能短缺和科技创新乏力、高科技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包括国家技能发展、技能激活、技能有效利用、技能人才培养在内的技能发展政策,以统筹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应对再工业化挑战、培养技能人才的政策与经验来看,他们虽在具体技能政策上各有特色,但在国家技能战略的研制方面却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即技能战略中必然包含技能人才培养与技能人才就业发展在内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技能需求的规划。

二是建立国家职业技能跨部门合作机制,应对技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技能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能够平衡、协调众多利益相关群体的跨部门合作机制,这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多元主体协同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已成为我国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但是,受政策主体多元化、技能供给分散化、机构合作利益化等因素影响,技能和技能人才供给并不理想。“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需求仍有差距。”对此,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技能跨部门合作机制,以解决职业技能培训系统规划和一体化设计问题,完善技能供给体系,整合技能培训资源,从而应对技能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三是推进国家技能战略落地,将技能教育与培训融入更广泛的地方发展战略。有调研发现,“在珠三角一些制造企业中,新入职产业工人在3个月内的流动率达到20%~30%,一年计则达到50%~60%。高流动率很难使产业工人的技能沉淀下来”。另根据2019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显示,2014—2017年,全国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农民工总数的30.6%。这些数据说明,国家技能战略或政策还未完全落地,对技能型社会建设构成新的挑战。对此,应该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入手,制定符合地方技能发展需要的技能教育与培训规划,提升区域产业工人的技能。

(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韧性

一是建立健全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要解决企业投资技能不确定性问题,主要强调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性,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实质耦合。当前,职业院校虽有参与技能培训的愿望,但缺乏培训能力;企业作为重要主体,缺乏技能培训动力;产业工人群体参与主体性不足且职业流动、岗位更换频繁等。要改变这些状况,就要加强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技能需求的关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的产业工人技能积累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平衡学校与企业的供需关系。虽然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目标不同,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提升技能、培养技能人才是两者的共同需求。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角度思考,“校企合作本质上属于企业生产性组织行为,是生产系统更新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互动结果”⑩。推动校企合作从利益主导转向国家行动,确立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必将极大提升地方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平衡学校与企业的供需关系和利益关系。技能人才培养中,确立并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关键要解决职业教育技能供给与产业技能需求的匹配问题,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工人技能形成统一到技能形成实践中。

三是引入区块链技术,改善校企合作中交易成本过高和企业投资技能不确定性的问题。引入区块链技术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实现平台内信息公开、数据共享、供需对接、真实快捷,提高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度。《“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要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复杂性对体系运行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挑战,区块链技术的加入,“可以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数据来源不清晰、产权不明确等问题,有效地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成为推进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三)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灵活互动

一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技能形成体系。现有研究表明,“中国的企业技能投资意愿、个体技能学习意愿以及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相对较低,低于德国、日本,但高于美国”。职业教育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方面还存在质量困境、政策薄弱、发展瓶颈、创新壁垒和文化缺失等问题,影响产教融合办学体制的形成。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重点是促进形成教育与产业双向支持的螺旋机制,创新技能形成体系的重点则是学校和企业分别代表的外部技能积累方式和内部技能积累方式的统一。“一般而言,技能培训系统和技能认证系统是构成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主体要素。”因此,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技能等级认证标准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中的融合贯通,也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的重要举措。

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形成中国特色产业工人技能积累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产业工人技能有效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学徒制为基础的技能形成体系是支持劳方和资方实现社会性合作并达成社会伙伴关系的基石。”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我国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并结合中国实际开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与塑造“企业+学校”的中国特色产业工人技能积累模式的重要路径,强调学校、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可以与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和产业创新联盟等发展模式有机结合,选择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展合作,引入行业内标准化企业和技能标准,建立学校与企业双方、融合、互利共赢的技能培养与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工人技能积累问题。

三是完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机制,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联系。专业群是为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而建立的,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多主体育人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专业高水平发展的形式和路径,是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联系的重要举措。技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技能型社会建设主要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积累。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应该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协调、与区域产业布局相一致,同时还要体现专业群优势,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地方产业发展的动力、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典范,促进学校外部技能积累与企业内部技能积累的有效融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还应突破学校限制,建立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的协调发展机制,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专业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资源服务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

(四)建立技能开发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自主联通

一是建立全国行业技能联盟,提高国家职业技能供给能力。为满足制造业对劳动力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建设一个更加高效的系统即全国行业技能联盟,广泛开展技能调查与统计工作,以预测和开发制造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并在联盟内进行交流与互相借鉴,促进制造业科学、持续地增长。联盟应包含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确保信息公开透明、需求供给匹配、技能积累完善、技能战略平衡,从而培养有利于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技能。

二是建立完善的技能开发体系,满足各领域产业工人的技能需求。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对技能战略和技能开发体系的研究与思考还不足以支撑其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主体的地位。坚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技能核心理念出发,构建包括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等在内的劳动力技能开发体系非常必要。尤其要强化包括青年专项技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技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妇女职业技能等在内的重点群体的就业技能,以及适应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需要的数字技能、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从业技能,满足各领域产业工人的技能需求。

三是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着力构建教育与培训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消除技能错配的重要措施。《“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目标,还需要职业教育领域主动研究参与,明确基础性地位和作为,细化体系内涵与运行规则,确保体系的完善与科学实施。

四、结语

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发展,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技能型社会既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当前,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还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特殊主体作用,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注并回应企业对技能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涉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的合作机制,从而推向技能型建设不断深入。

陈新文,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授;周志艳,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刊登在《教育与职业》杂志2023年第1期。

上一篇: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述评
下一篇: 全国政协委员黄震: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建设技能型社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