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

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

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奴役,争取自由、和谐和富裕的生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很早就在进行消灭一切剥削、消灭一切压迫的探索。

往期文章(请点击查看)1.3.东方古代理想的社会观也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奴役,争取自由、和谐和富裕的生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很早就在进行消灭一切剥削、消灭一切压迫的探索。

中国古代有一种“大同思想”,大同思想集人们对未来社会理想设计的一个大成。它是中国古代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的典型体现,反映了人们理想的社会观。大同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来的。

“大同”这个词最初见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在秦汉之际,有一本书《礼记》,这是儒家学说中的一本经典著作。在《礼记·礼运》就对这个“大同”社会观进行了描述。

什么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描述了大同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描绘得非常具体。

作者在这里设计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人们共同富裕、普遍和谐、天下为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中国古代大同理想社会观的发展历程

第一,统治阶级上层历代思想家的理性思考。孔子、孟子、董仲舒(汉代)、朱熹(宋代)在著作里都描绘过这种大同的社会观。这是从理论进行阐述。

第二,历代农民为反抗剥削和压迫而进行的实际斗争。许多农民起义,提出了的口号,都反映了农民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要求,反映了自己对于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阶级愿望。

北宋末年,在993-995年间,王小波、李顺带领穷苦的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中国的大宋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强盛,但军事上比较弱小的王朝。宋王朝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30%左右,所以当时到过中国的有些西方人说,大宋开封城门口守城的士兵的生活,都好过欧洲的国王。这话倒也不完全是虚夸。

可是,经济如此强大的宋王朝,为什么还是有农民起义呢?

只有一个理由:当时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且富得流油,而另一部分人却是穷得叮当响。用老杜的一句话就是“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王小波们要起义。他们打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的口号,就是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观点。与东西方所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们相比,他们是最早的社会党人,开了全世界政治理论中平均主义的先河。

明朝末年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这也是反映了农民的理想,是从实践上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

到了近代,东西方在追求大同思想方面已经开始融合,共同推动了大同思想的发展。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革命不但有实践,而且还有理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土地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意图通过平分土地,建立一个太平天国。

所谓太平天国就是太平军心目中的大同社会。他们力图通过平分土地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这样一个社会。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具备。中国当时是一个小农社会,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工具非常落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生产出来的东西非常有限,不可能做到人人均匀、人人保暖。

这个文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最终必然流于空想。

在太平天国革命时代以后,中国的大同思想仍然在不断发展。1902年,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近代著名政治家,代表作《康子篇》)写了一本著作叫《大同书》,论述道:“打通之事,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反映了近代进步人士反抗不合理的制度和追求美好社会理想愿望。它具有启蒙元素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合理内核。康有为和谭嗣同共同发起了戊戌变法,想在中国通过不留学的和平改良,在中国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共和国,在中国逐步达到他们心目中的大同社会理想。但是戊戌变法最终没有成功。

理想社会中的平等体现在哪_理想社会中等收入者占比最大_理想中的社会

康有为(1858—1927)

毛泽东曾经说过:“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通往大同的道路。”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以后提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也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民主义中有一个民生主义,孙中山对民生主义非常看重。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平均地权,力图通过平分土地,实现土地国有,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中国彻底消灭剥削,实现人人平等。

孙中山为什么非常器重这个平均地权、器重这个民生主义?因为孙中山自己有这个经历。

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曾长期流亡欧洲。在欧洲欧期间,他对欧洲社会进行了观察。经过观察,他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个很大问题: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穷者越穷,福者越富。

这种贫富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孙中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经过思考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之所以阐述两极分化的这种社会现象,主要根源就在于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没有处理y好土地问题,致使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他说,中国革命是仿效西方,西方是先生,我们中国是学生。我们在革命以后也要建立英美模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那么,我们在革命胜利以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就不能重蹈西方的贫富两极分化的覆辙。

怎样才能避免这个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所以,孙中山就打算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他提出“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就是在政治革命、夺取政权的同时,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要“平均地权”,为此就提出了民生主义。

所以说,民生主义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通过改善民生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但是,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局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实现。辛亥革命最终是半途而废。

实现大同社会的历史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实现未来中国大同社会的理想,历史的责任就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而奋斗目标,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后,又领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未来的共产主义就是要把古代的大同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这就是我们介绍的东方古代理想的人文社会观。

往期文章(请点击查看)

2.

3.

5.

上一篇: 对区第十六届人大第六次会议第B09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下一篇: 有人抱怨现在社会不公平,但是我告诉你:当今社会是最公平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