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上海高考思辨类作文/提升篇1 2022普陀二模

上海高考思辨类作文/提升篇1 2022普陀二模

上海高考思辨类作文/提升篇1 2022普陀二模作文的55分基础是审题准确、结构完整和逻辑清晰。作文升格的要求是观点的深度和广度,素材的新颖和丰富以及语言的优美与严谨。

启崇语文

上海高考思辨类作文

提升篇1

范文解析

难度点评

下水范文

2022普陀二模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新知识、新科技、新生活、新思想......

人们倾向于认为“新总是比旧好”。

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01 范文解析

以旧维新 生生不息(曹杨二中68分)

①在“新”层出不穷的时代中,对“新”的追求似乎已压倒了“旧”的保留,人们于是往往倾向于“新比旧好”。

【解析】第一段,用自己的话表述材料。

②“新”与“旧”,似乎是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所谓“新”,本身便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它既可以是科研路上的客观求知之突破,创造新的知识体系以推翻旧有的错误认知,如天文学的新知识消弭了“天狗食日”的旧认识;也可以是思想嬗变过程中的演进,从集体主义到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崭新的主观价值体系。

【解析】对文章的二元核心概念“新”与“旧”下定义。

③诚然,“新”相对于“旧”,往往是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演进与个人对“超越性”的实现。“新”中既有对“旧”之精华的继承,亦有对“旧”糟粕的摒弃,是事物于发展过程中不断臻于完善的规律之体现。于个人而言,“新”常常是脱离了固有思维后作出的创新性尝试,不论是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突破学术惯常,直指人口问题之隐忧,抑或哲学家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宣告祛魅时代的到来,“新”常常是个体试图打破茧房界限,探索真理的体现。于社会而言,处于鲍曼所称“流动的时代”中,旧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新”的诞生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发明了泰勒工作制的泰勒曾称:“我并非是发明了新的工作制度,而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

【解析】诚然段说次要观点,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阐述了新比旧好。素材丰富,一段就有四个。

④然而,“新总是比旧好”的论断未免失之理性,忽略了“新”在发展过程中有异化变体的可能性。诚然,现在快节奏的“新”生活适应了时代高速发展的需求,按照新社会的标准来确立人的心理状态,然而,摒弃了旧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后,人们却被困入了如韦伯所说“现代性的铁笼”。当“新人类”亦步亦趋,汲汲于“996”的时间暴政,个体的生存空间遭窄化,时间遭“解耦”之时,又怎能不忆起旧时“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安适呢?由此可见,“新”的变化即使适应时代需求,却也可能忽略宏大幕布下的渺小个体。毕竟,“一切福音都是诅咒”,“新”的出现,自然也待人去审度,慎思,细析其中的利弊。

【解析】然而段说次要观点,新不一定比旧好,主要说现代化的弊病。

⑤进一步而言,新与旧果真是水火不容吗?非也。其实,新与旧本身在时间的流变中存在相对的动态平衡之关系。现下看来的旧亦可是过去的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新于旧中汲取养分,立足根基,而旧亦在新中获得改造的动力,源源向前。

⑥令人不免警醒的不是对“新”的认可接纳,而是一味“弃旧扬新”。如龙应台所言“传统就是在你像氢气球般飞往高处时系紧你的绳子”。即便处于竞争世界的现代社会,在持续变化的世界中寻求丝毫确定与安生立命的立足点,正在于对旧有经验的加以继承,纵使千年前的儒家大同理想,仍是当下竞争新世界的指路明灯。

【解析】思辨段有两段,但是其实没有特别深入思考,因为深入比较难,所以多是泛泛而谈,新与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动态平衡,不能一味弃旧扬新。

⑦叶芝在诗中写道,“我们在时间掌中,青嫩垂死却又带链歌唱,犹如海波。”新旧本交替,不妨以旧维新,接续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解析】最后一段怎么办结尾,叶芝的诗歌增色不少,但其实诗歌本意和作文题关系不大,这就是引用诗歌的好处,阐释空间大,相对万能一点。

02 难度点评

这是曹杨二中68分的范文。

有意思的是,我让学生给打分,他们的评价是63-64,因为没有让他们觉得眼前一亮的地方。之前文章已经提过,作文的55分基础是审题准确、结构完整和逻辑清晰。作文升格的要求是观点的深度和广度,素材的新颖和丰富以及语言的优美与严谨。

观点是最重要的,而这篇文章的观点看起来平平无奇,是大家都会写出来的。关键在于,大家很难写出这么多丰富和新颖的素材,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优美。所以呢,这篇作文能拿68的原因,个人认为是应试考试中的比较优势,“全靠同行衬托”。大部分同学都是泛泛而谈,这篇作文虽然没有深刻观点,但是凭借素材和语言赢得了68分。

那么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哪里呢,它离学生的日常,习惯的个人话题相去甚远,学生习惯写的是什么呢?怎样人才是幸福的、高尚的、正确的,即要坚持自我、独立思考、超越物质、追求精神、把握当下等等。而“新与旧”更多指向了社会历史层面,是学生的知识盲区。大家都看的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不再是提分的法宝,而成为了救命的稻草。无论是尼采的“上帝已死”还是韦伯的“现代性的铁笼”应该都出自这本书。

我把这类题目归类为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类似的作文题还有:

【2023上海春考】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2023虹口二模】

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请将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03 下水范文

我先教了学生独家素材,然后让学生写,我自己写了这篇下水范文。

以新鉴旧,以旧补新

①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人们认为“新总是比旧好”,而我认为并不尽然。

②诚然,新思想、新科技等新事物突破了旧的枷锁,弥补了旧的不足,裨益甚多。挣脱了宗教思想的桎梏,尼采高喊的“上帝已死”宣告了人的主体价值。洋务运动摆脱儒家圣人教义的束缚,听从民族求生意念这种“第一命令”的呼唤,开启了中国防务现代化的第一步。当今社会的网络平台一站式服务更是满足了人们搬家、代驾等互助需求,人们不必再承受人情交换所带来的负累。

【解析】第二段,诚然段写次要观点“新确实比旧好”,尼采、洋务运动和网络平台一站式服务分别是古今中外的例证。

③然而,新总是比旧好吗?并不尽然。新科技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已经如海德格尔所说,作为“座架”支配着现代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各种自主运行的智能系统通过对人的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造成了人们欲罢不能的依赖。各种智能时代的“技术沉溺“———包括智能游戏成瘾、虚拟交往成瘾等。其次,罗萨提出的“加速社会”认为不断强化的增长逻辑造成了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人们也越来越紧密地被捆绑到不断加速的社会化大生产之中,造成了人的异化。

④最后,在走向新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仅用了几十年便走完了西方社会历时三个多世纪的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韩国社会学家张庆燮所说的“压缩性现代化”。压缩性的现代社会注重结果主义、指标主义和浓缩主义,“快“成为压缩性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整个社会倾向于追求功利,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并设法以量化的指标来评估发展的成果。在“压缩性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社会观念消散,工具理性盲目扩张,人的幸福感和价值感逐渐丧失,被“物化”为机器的零件,置身于韦伯所说“现代的铁笼”之中。

【解析】第三、四段:然而段,写了两段有448字,这篇作文超字数了有1189字,写这么多是为了给学生完整呈现素材的运用,学生平时写的问题多是不够写要水字数,比如这篇文章不会思辨,那我们就把然而段写长一点点。主要写了三个层面,包括人工智能对人的异化,罗萨的加速社会(这本书我最近在认真看,这里只用了前言)和“压缩性现代化”,都是从我平时阅读的人文社科类论文里摘下来的。

罗萨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家习惯用的批判现代性的话基本都出自法兰克福学派,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支,有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我会给学生详细讲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和尼采、萨特、加缪、海德格尔基本是作文最好用的素材,因为都是在反思现代性。

⑤本质上,我们在论证新的裨益时,其实是站在新的现代化角度,批判旧的传统,无论是新思想、新知识的先进还是新科技、新生活的便利,都是相对于传统社会的落后而言的。然而,旧的传统都是不好的吗?我们必须警惕五四时代所产生的全盘反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演发到极端,是视传统为一片非理性的黑暗,阻挠着中国的进步,必须把这片黑暗全部扫除,中国前途才能有光明。这本身便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频仍的刺激下,心理失去平衡后的思想产物。

【解析】本质上,我们在论证新比旧好时,是站在新的立场批判旧,但是进一步思考,我们不能像五四那样全盘否定旧。当然,回到历史现场,五四的全盘反传统思想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候国难频仍,知识分子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⑥另一种对旧的错误态度就是视旧为新的障碍。譬如韦伯,几乎完全忽略了中国传统中所谓“天人性命之学”的一面,看不见儒家有关个人内在的道德自主观念,也看不见“天人性命之学”所含有的超越意识。其结果是儒家思想中对政治社会的批判意识全被抹杀。韦伯将中国旧的传统简单地化约,把旧的儒家思想都认为是中国走向新的现代化的阻隔。

【解析】另一种对旧的错误态度就是韦伯在写《儒教与道教》时,认为中国的儒家传统是走向现代化的障碍,看不见儒家传统的批判意识,这属于简单的化约,某种程度上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体现。

⑦此外,我们也可以用旧的传统弥补新的弊病。压缩性现代化之下社会关系的变质与人的异化使人间日益冷漠,儒家深厚的“社群意识”则可作为一个解药。“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的意识与格局,鉴于今日个人功利主义的泛滥,岂可仍然视为传统的玄谈和幻想!因而,传统可作为借镜以反思现代化,二者并非水火不容。

【解析】最后,在新的弊病丛生时,也就是学生作文经常批判的现代性,旧的传统可以作为反思的借镜。

第五、六、七段是思辨段,写了500字,为了符合最多1000字的要求可以自由删改,这里也是为了给学生完整阐述。思辨段是本文的最大亮点,这三段主要取材于我读研时看的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基本是照搬张灏先生的观点。

⑧总之,新与旧并非是水火不容,传统到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以新的现代化批判旧的传统,而且可以用旧的传统弥补新的弊病。

/谁来教?/

- 沈 镜 迟 -

● 沈镜迟是笔名,是对自己的期许。

●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论文方向为近代思想史。

● 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方向主要是古代文学。热爱古诗词和中国史,有扎实的师范技能。

● 高中毕业于江苏省盐城中学,从县城最差初中考入的小镇做题家,对一般初中进入四校的学生共情深刻。会和学生讲解应试方法的掌握,但不被考试的成败所掌控。

●18年教学以来,多名同学获得高考语文125、130以上的好成绩,考入复旦、浙大、同济等名校。

● 教育理想是贯通文史哲和提分有效率。我是小镇做题家,但我不想培养做题家。高考、法考、考研三场考试让我了解应试规律。语文的高分,应试方法和人文素养都不可偏废,后者对于中考130以上,高考110以上则更为重要。

上一篇: 现代社会提升学历的重要性
下一篇: 黄小荣: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