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什么是意识形态?怎么讲才能让高一学生明白!

什么是意识形态?怎么讲才能让高一学生明白!

什么是意识形态?怎么讲才能让高一学生明白!如果给高中生讲,你如果只是考试用的话,把课本概念理解一下就行了,就理解为观念的集合、社会意识就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 相对独立性这些不用我重复了吧?

如果给高中生讲,你如果只是考试用的话,把课本概念理解一下就行了,就理解为观念的集合、社会意识就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 相对独立性这些不用我重复了吧?)但问题是这继承自苏联教科书体系对马哲的讲解实在是有点让人忍受不了。

但下面的文字可能不会很通俗,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学术词汇,只是后来由于革命文化的长期浸染变成了一种日常用语,我还是想尽量接近一下其学术含义。

我先考古一下,意识形态最早被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法•特拉西提出,将其界定为中立的、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的“观念科学”,它居于一切科学之首,用以代替当时在他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看来的抽象的、虚妄的心理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后来在法国督政府时期用以改善教育工作。这个理论实际上有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其重要承诺是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理性的政治。这里的“意识形态”恰恰体现的是启蒙思想家对启蒙这一“意识形态”的强烈信仰(前后两个“意识形态”含义不一致)。

后来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在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之后,这也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含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国哲学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尤其是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始终没有离开哲学的前提和地基,尽管每个后来的哲学家都试图超越黑格尔,但他们都没能超出哲学本身的限度来反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施特劳斯和施蒂纳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还原为宗教和神学的领域,人成为宗教的人,法的关系、国家的关系被他们还原为对法的迷信和对国家的迷信,这些观念成为了人的枷锁,解除迷信的方法就是揭示这种骗局并将其去除,用批判的、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是承认宗教、普遍的东西的统治地位,本质上和青年黑格尔派没有不同只不过是态度相反。但是马克思认为,他们没有涉及任何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问题的关联,其批判未能离开哲学的地基,仍然是一种脱离经验的、神秘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要关注的,是那些可以被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哲学家的活动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哪些经验可以被观察呢?首先是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然后,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后,人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生产着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同时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而生产又是以个人彼此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交往形式又由生产决定。马克思经过对部落所有制、古典公社和国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级所有制的分析,得出结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对这一经验的揭示应该依据经验本身而不能依据神秘思辨哲学。

对于思想、观念,它们最初与人的物质活动和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并且前者是后者的直接产物。人是自己观念的产生者,而这样的人又是在现实的从事物质活动、受生产力和与之适应的交往形式制约的人。马克思对意识的本质做了揭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人的意识只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的意识,但这样的意识可能不是被人自身意识到的。用黑格尔的话来讲,这一定是自在的状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自为状态)。因而,并不存在青年黑格尔派所谓独立的、可以被替换和祛除的意识/信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改变作为前提的现实,意识的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描述现实的能动的活动经验,这个经验不是僵死事实的汇聚,也不是主体的想象活动(贝克莱),而是要揭示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包含了它所处的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

但这里的“决定”作用,在德国哲学的语境下应该被理解为“规定”,即在社会存在的视域下看待社会意识(马克思绝不是说所有的社会存在都直接地决定了社会意识),这样一个视域之下我们首先关注的是直接的经验事实,而不是在一个形而上的/神秘的哲学视域下来解释现实。所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不能停留在(思辨的)哲学的范围内的批判,而应该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导言》)。

在后来的左翼哲学家那里,“意识形态”又具有了新的含义,这个领域我还不了解,简单略举一二。

1.和2.的例子(见下)体现了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不提现为你对于自己规定,而在于你的思想中认为他人对你进行了怎样的规定,这才体现了无法被解除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牢笼。

3.和4.的例子则体现了意识形态是一种被构造出的观念(和谐、一致性、虚幻的共同体/与敌对国家的绝对对立),其与背后的社会存在的并不一定一致的关系,并且这样一种虚构反应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小资与工人的关系)。这里的意识形态体现为掩饰实际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的工具。

1.一个以为自己是虫子的精神病人治愈出院,在路上碰到一只公鸡,他吓得赶紧跑回了医院。医生问他:“你不是知道自己是人了,怎么还害怕?”他说:“可是公鸡不知道我是人啊!”

2.当你试图告诉一个人,你可以xxx呀,他说,“虽然我觉得自己可以xxx,但是别人会觉得我不能xxx呀”。

3.一个犹太笑话。犹太人礼拜日,拉比说,“啊耶和华,我真是有罪,都怪我xxx”,一个商人紧跟着说,“啊耶和华,我有罪,都怪我xxx”,最后一个穷苦人也说,“啊耶和华,其实我也有罪,xxx”。拉比和商人对穷苦人质问道,“你哪来的资格说自己有罪?”

4.最近爆火的梗。面对经济压力的白领/知识分子称自己是“打工人”,试图构造一个包含了真正的工人的虚假的“打工人”共同体。然而他们与工人的社会状况和地位根本不同,也根本体会不到工人的艰辛,也不会为工人的权益斗争,这不过是小资的一种自我认同,似乎还暗含着小资们“我们都是打工人,我要是抢你饭碗/比你待遇好也不要嫉妒我,我们都受资本家压迫呢”。

参考资料:

[1]庞冠群.论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意识形态家特拉西

[2]德斯蒂·德·特拉西 - 百度百科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12

上一篇: 《论十大关系》导读
下一篇: 信阳农林动物科技学院大学生“返家乡” “5+x”社会实践风采展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