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の第22本
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矗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费孝通
写在前面
这本,我在我的书单里起码看了50遍,但是一直没有拿起来阅读,直到上个月读了项飚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提到了费老“差序格局”的概念,终于下定决心打卡,读之前没想到只有这么薄,书名像是一本现代诗集,其实这是费老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
费老开篇就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时常为自己某种直接经验的匮乏感到遗憾,读费老的《乡土中国》,童年时住在乡下外婆家的朦胧不清的记忆,就会时常浮现于脑海里。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费老用极通俗的文字,剖析中国社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传统文化、社会发展演变等规律的研究,给出中国的社会性格,“乡土”,帮我们从本质上理解中国社会的基底,理解何谓乡土,也更理解中国人。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关键词:乡土、不流动、礼俗社会、文字不必要、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圈子、私人联系、克己复礼、父系家族、生育传承、男女有别、礼治而非人治、无讼、长老的教化权力、血缘、地缘、注释性改动、欲望而非需求。
从这本书里可以了解中国社会形成的原由和特色,可谓“了解过去,解释当下”,从这里读懂中国。
中国社会源自农业,农业扎根土地。乡土社会构建了面对面的社群,和水波纹般的差序格局。乡土社会无法设置明确的界限,相处之道唯有“克己”,道德和法律、氏族关系也只能“推己及人”依靠个体维系。
其实“乡土”无关褒贬,中国几千年来社会主体就是农耕社会,虽然游牧民族征服过中国,可从来没实现过对建立在农耕文明上的中国文化的征服,所以中国的乡土性格是必然的。
乡土社会的内在性是固有的稳定,没有横暴权力的干涉,而又建构不起同意权力,唯有世代更替构建起长幼之序式的教化权力;另一方面稳定社会需要了解的力量而非感情,保证感情冷漠因而男女区别。
看完这本书,让我觉得惊讶的是,这居然是一本写于70年前的书,可是对中国社会规律剖析的深度让我惊叹。仿佛就是说的当下的社会,要知道现在的社会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费老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社会规律,短短70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就是一刹那,想到这里,也就不会过于惊奇了,只是为费大师叫声好。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社会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文化、政治、历史,可以说社会就是天下。
想不到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可以从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中发现规律。就仿佛全息技术一般,从一个人能看到一个家族,一个家族能看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能看到一个民族,一个民族能看到一个国家。看费老的分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豆瓣读书评分
01.
很多观点和认识都对我极具启发价值,下面是我对这本书里重点内容进行的摘抄梳理与回顾: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得到心安。”
“中国社会关系是一个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找不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关系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也因此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西方是法制社会,中国是人治社会。人治社会其实就是礼制社会。礼和法同样是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
“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男女有别的界线,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乡土社会所追求的是稳定。”
“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阶层如果能够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个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混乱。”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时势权力。”
费老说透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玄机,其实说是运作机理更为恰当,这是由自然环境和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起来的我国社情。
要理解中国,就不能不明白“差序格局”及其衍生出的人情网和运转链,传统在逐渐消亡,理性会压过非理性,但它始终像一个影子徘徊在现代中国的方方面面,缠绕着我们的头脑,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
写在后面
想到快手做助农活动的时候一个广告语,“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作为乡土社会的中国,一百年前如此,一千年前如此,现在依然是这样,纵使上下阶层有各种殊异,但其遵循的逻辑是一样的。
米尔斯说,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人们能看清世事的品质。
从文化性格的角度去审视中国人的心理,可以对很多司空见惯的行为产生同理心。现象的背后存在本质的原因,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去了解自己,了解身处其中的文化和人群,从而跳出思维的局限和条框,获得更理性的认知。
对于长老政治,教化这一章感触很多,社会就像是无情的机器,为了社会的良好运转,一切都可以被碾压。我又想问那个人生的终极问题,人究竟活着有什么意义?
书真的是读的越多,越觉自己的无知啊。 看完后悔没有早点读到这本书。
我想跟周围人所有人都说,这本书其表述之简明、洞见之深刻在我的阅读中实为罕见,太棒了,有限文字之内展示宽广天地!请一定要读这本!
文字/绿皮火车
图片/豆瓣截图
关于作者:绿皮火车,阅读症深度患者。这里有我的读书、电影、生活分享,阅读需要主张,让我们一起追寻,从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