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洪银香、李慧和李辉等三位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信息

当下社会思潮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_当前社会思想

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_当下社会思潮_当前社会思想

1.洪银香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当前社会思想_当下社会思潮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当下社会思潮_当前社会思想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01

学位论文简介

本文以宋代儒学的身份危机为研究起点,以南宋书院为突破口,深入南宋书院的讲学、祭祀、学规、藏书、刻书五大事业展开论述,找寻解除身份危机的“儒家道统”与“理学学统”两条主线,探寻南宋书院“传道立学”何以可能的因子。因此,本文选择南宋时期的理学与书院作为研究主题,以理学为经,书院规制为纬,可以为研究南宋理学与书院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

(1)研究思路的创新。一是论文悬置南宋理学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选择以书院为突破口,研究南宋理学发展和传承的文化因素。二是论文以宋代儒学的身份危机为研究起点,找寻解除身份危机的“儒家道统”与“理学学统”两条立论主线。三是论文选择从南宋书院的讲学、祭祀、学规、藏书、刻书五大事业展开论述,探寻南宋书院“传道立学”何以可能的因子。

(2)研究内容的创新。一是论文阐明南宋书院的讲学、祭祀、学规、藏书、刻书五大事业既传承了儒家“道统”也推动了理学“学统”的创立,对理学起到了“传道立学”的作用。二是论文阐明南宋时期寺观藏书刻书对儒学社会化的发起了冲击,理学家对佛道典籍展开了质疑和批判,并发起了书院藏书刻书运动,理学家以书院藏书刻书辟佛排老,实现了对儒家道统的弘扬。三是论文指出南宋理学家创制的书院学规中蕴含了丰富的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观点,是南宋理学家外化显现“学以成人”价值取向的载体。

当下社会思潮_当前社会思想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02

主要学术成果

[1]《儒家士大夫的身份认同与孟荀之争》,《孔子研究》,2017年第4期。【CSSCI】(导师一作,本人二作)

[2]《南宋理学与书院教育宗旨》,《湖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CSSCI】(本人一作,导师二作)

[3]《宋儒的义理解经与书院讲义》,《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4期。【CSSCI】(导师一作,本人二作)

[4]《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2期。【CSSCI】(导师一作,本人二作)

2.李慧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当前社会思想_当下社会思潮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当下社会思潮_当前社会思想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01

学位论文简介

林罗山(1583-1657)不仅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创作颇丰的文学家。他现存用汉语创作的辞赋七篇,书、记、论、传、碑、铭等各体文章数百篇,诗歌更多达4693首,这些数量惊人的诗文被编入《林罗山文集》和《林罗山诗集》,两书均七十五卷。他的诗文除部分应用性、理论性文章外,绝大多数属于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称为江户学者中文学的开创者。我们可以发现,中日学界对林罗山文学思想研究颇多,而林罗山诗赋的文本研究比较零散,不够全面。林罗山诗赋研究篇幅与林诗赋数量和艺术成就不成正比。学术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本人将林罗山的诗赋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做一个相对系统,更加全面而详细的研究。

通过写作分析,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

《林罗山诗赋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众学者对林罗山的历史地位评价不一,有褒扬有贬低,林罗山对于儒学的贡献以及他出仕幕府所进行的外交等各项活动,本文从心理学和唯物史的角度重新评价他,既不贬低也不过度夸大他的历史功绩。

第二,中日学者对林罗山的研究具有突出成就的在思想方面,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虽然林罗山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较之林罗山丰富的文学创作,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他的诗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国内外学术界却没有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只有一些书籍部分章节对其进行研究,单篇小论文也有评论,但不够系统也不够全面。本文致力于发掘林罗山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力求更加客观地去评价林罗山在日本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第三,本文发掘出罗山对中日诗歌理论的贡献。他对诗歌的缘起、诗与文的关系、诗与作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他除了对日本汉诗与和歌进行深入而细致地点评外,还对中国历代诗歌有独到的见解。不仅如此,林罗山还在汉诗与和歌中发现了两者的相通及相融之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倭歌咏汉事,以唐诗赋倭歌”的创作理论。此外,林罗山对语言文字学也有一定论述:梵语、日语、汉语、朝鲜语,以及汉字、片假名、佛教拉丁字等。他还提出掌握双语创作异常艰辛的论题,是古代文人中较早解释比较文学中语言运用和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论家之一。

第四, 林罗山并非以往学者界定的“功成名就”。林罗山作为一名特殊的日本人,他既热爱大和文化,又崇慕中华文化,他的人生理想是儒家的“修、齐、治、平”。林罗山坚持日本开国源于中华的历史观,并认为儒家道统应成为日本的核心文化。众多学者都从林的论文中发现他的这些观点,而林罗山的诗赋中也有大量的论文,这是以往学者忽略的部分,面对目前中日学者一致肯定的林罗山实现了人生价值,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但本人从诗赋的梳理研究发现,这只是外界对林罗山的“定义”,实际而言,林罗山不仅没有实现人生价值,他常常因此而感到惆怅、痛苦、哀伤,最终不得不妥协现实。

当下社会思潮_当前社会思想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02

主要学术成果

[1]郭建勋,李慧:《论张衡在诗赋形制表现上的创新》,湖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5年7 月

[2] 郭建勋,李慧:《论林罗山诗文对“楚辞”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1期

[3] 李慧,郭建勋:《论日本汉文学对杜诗的接受——以江户硕儒林罗山为中心》,《贵州社会科学》 2018年第10期

3.李辉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当前社会思想_当下社会思潮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当下社会思潮_当前社会思想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01

学位论文简介

唐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是早期全球化时代贸易与设计的代表,陶瓷器物融合了功能与审美、艺术与商业,并具有明显的波斯与伊斯兰跨文化设计属性。探索其饮食器具基于波斯、伊斯兰文化的造物特征、设计活动及发展演变过程,凝练背后隐含的设计方法和造物思想,能够找出传统的设计规律,挖掘古代设计的当代价值。

研究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2BAH85F00)、“设计新丝路”系列学术活动,以及作者近年来基于长沙窑为主题的教学实践工作为基础。立足于全球史与跨文化的视角,从设计生产、流通销售到消费使用等过程考察长沙窑设计与文化互动。研究基于设计学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类型学、案例分析、跨文化研究等方法,从文化系统的多维度观照技术、艺术的交流与互鉴,探索长沙窑面向跨文化消费者的设计理念与造物思想特征。

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内涵与范围进行界定,分析了前人研究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接着对长沙窑陶瓷跨文化因素、设计师文化与消费者文化,以及伊斯兰世界考古发现的长沙窑陶瓷设计特征进行了辨析。论文重点从功能价值、装饰审美与商业设计三个方面,对长沙窑陶瓷进行深入的剖析。在陶瓷功能与造型的研究方面,论文对长沙窑与伊斯兰的典型陶瓷器物,以及“物”背后的“事”,即当时的饮食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进行了共时性比较研究,探索了长沙窑基于生活方式的适用性设计原则。随后从审美与装饰设计的角度出发,对青、白等典型釉色,以及与伊斯兰文化关系密切的鸟类、几何、植物与文字等彩绘装饰主题进行了跨文化研究,讨论其设色与纹饰的审美取向与动因。论文还讨论了长沙窑古代商业化设计的表现与基础,分析了目标市场与消费者定位,并对长沙窑基于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创新演变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分析。基于上述“器”的研究,论文从“术”与“道”的层面,对长沙窑创新设计的典型策略与跨文化设计的思想特征进行提炼,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当代全球化与本土化设计进行思考。

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提出了长沙窑陶瓷具有全球化和跨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从设计生产、贸易流通到消费使用等各环节。论文围绕“物-事-人”相关问题,通过文献与实物辨析,认为长沙窑在伊斯兰世界主要的陶瓷类型是碗、盘、碟、壶、罐等容器,装饰以模印贴花与彩绘为主,符合波斯、伊斯兰审美取向。研究还原了长沙窑陶瓷的使用场景和文化语境,推断长沙窑陶瓷在伊斯兰世界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意义功能等价值,对跨文化消费者来说是一种陶瓷奢侈品,因此伊斯兰世界目标市场与消费群体不同于唐代的中等阶层,而是包括王公贵族、社会精英与富民等在内的精英阶层。

研究从工具技术、身体技术与社会技术等三种技术形态出发,对长沙窑在其发展历程中衍生出的典型设计策略和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模件化和程式化支持了其高效设计、批量化和标准化生产,在坯体组合、造型与纹饰搭配以及纹饰母题之中得到广泛应用;设计分工模式同样为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持续创新提供了保障,这种分工体现在产品类型的生产细分、多工种协调、不同水平窑工合作,以及商人与设计师互动等方面;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采取的“装饰为上”的设计策略,确保了产品的多样化与设计的灵活性,提升了商品价值。研究认为,在当时跨文化语境下,设计师基于融合了岳州窑、唐三彩等国内窑口技术以及西域波斯、粟特、佛教造物艺术元素的设计技术,针对穆斯林、佛教徒等消费者在物质技术、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等文化多维度的需求,开展了持续的设计创新,展现了地域本土与外来文化多维度交融的设计图景。

研究首次尝试总结跨文化情境下的长沙窑设计造物思想特征,从设计师、消费者与设计对象三者的辩证关系入手,探讨长沙窑造物过程中的自然观、人际观和物用观,窥探长沙窑设计的“真、善、美”品性。在古代造物文化与湖湘地域文化精神影响下,长沙窑形成了“融合创新、敢为人先”的自然观,反映了求“真”的态度。长沙窑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形成了定制化的设计生产模式,展现了“善”意以及“和敬、兼爱”的人际观和服务理念。为实现“美物极用”的目标,长沙窑立足本土,放眼海外,随时间推移与国内外消费者的变化不断进行“适用为本”的设计,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长沙窑的“物”与“造物”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地域文化振兴与设计创新面临全球化与跨文化的机遇与挑战,长沙窑无疑为当代设计提供了文化滋养与方法借鉴,既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当下社会思潮_当前社会思想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02

主要学术成果

[1] 何人可,李辉. 全球史视野下的长沙窑古陶瓷设计研究.装饰,2018,(09):32-37

[2] 李辉,何人可,肖狄虎. 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研究.包装工程,2016,37(18):86-91

—END—

来源|湖南大学研究生院

审核|闫文昀

编辑|葛俊驰

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_当前社会思想_当下社会思潮

上一篇: 理解教育的起源(1)——源自轴心时代的谜团?
下一篇: 夏海:浅论儒家之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