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各个阶层和群体的社会心态日益成熟,总体呈现出积极、自信、开放、包容的良好态势。同时,随着社会变迁和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心态也呈现多元、多变和多样的复杂特点,人们面临价值观选择困惑,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浮躁、不满情绪,出现社会认知偏差、社会信任感降低、社会公平正义感缺失等负面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因此,新时代健康社会心态引导和培育值得高度重视。
一
新时代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为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期待具有重要价值。
1.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承担起聚民心的使命任务,“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社会心态是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多元多样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从而增强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只有社会心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才能有效避免负面社会心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根基。
2.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现实要求。社会心态深刻体现个人、群体、阶层、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防范公共安全风险,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助于形成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内容,也是检验和影响社会治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期待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人们对物质层面需要提高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注重性情陶冶和精神升华,对社会公正感、社会信任感,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要求不断提高。拥有健康社会心态,人民群众才能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美好生活开拓进取,产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持久动力;拥有健康社会心态,人们才能在追求美好生活向往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理性表达自己深层的社会需要,形成稳定积极社会情绪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和获得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建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共识,从心理层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二
新时代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思想道德浸润、舆论导向和社会治理整合作用,多方协同努力、多层次推进,从而汇聚起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1.充分发挥文化在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中的滋养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涵养着自强不息、以德养心、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为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提供了丰富传统文化养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包含着不畏牺牲、忠诚乐观、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等优秀品质,让人们在百年革命奋斗史中看到中华民族日益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的历史进程,看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成为促进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对涵养人们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文化,具有鲜明规范性和价值导向性,为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提供更为持久、更深层的滋养。
2.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在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中的塑造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当前,社会中一些人对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道德评价标准产生困惑,这是不良社会心态在道德领域的折射。因此,要注重发挥道德对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作用,用道德的力量唤醒人们心中强大的责任感、义务感,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的要求,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引入和谐的秩序水平,以更加开放、宽容、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评价和对待自我、他人及周围生活事件。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和对真善美的弘扬,负面社会心态的滋长自然就会减少变弱。要以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完善惩恶扬善机制,大力宣传美德义行善举,加大对失信失德失范行为的曝光力度,促进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3.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在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中的导向作用。用正确舆论导向凝聚共识、凝聚人心,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潜移默化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做好网络舆情监控与管理,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心态动向,营造良好的线上与线下舆论环境,传播主旋律,汇聚社会心态正能量。
4.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在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中的整合作用。一方面,要着力改善民生,为社会心态培育奠定坚实基础。新形势下,着力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重大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逐步规范决策中的心理影响评估,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多样化心理服务,满足多层次心理服务需求,确保各群体的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帮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