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体验:
在一个团队中工作的时候,团队中总有那么几个人不干活,想方设法的逃任务。不管是讨论、做研究项目、还是做汇报展示,不管是什么样的队伍,总有那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人处于游离态。每当这个时候,辛辛苦苦完成任务的你是不是觉得心很累?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辛勤劳动反而成为他人偷懒的借口?是不是也想过干脆大家都不做了同归于尽?是不是也最终还是为了成绩为了考核忍气吞声?
那些划水摸鱼的人是真的没有责任心么?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所谓“出工不出力”,说的就是这种现象。社会惰化作用往往发生在那些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合作,但个人的努力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拉绳实验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于1913年最先指出一群人拉绳时没有他们单独拉绳时那么用力。他要求被试们分别在单独的与不同规模的群体等情境下来拉绳子,同时用电瓶秤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拉力减少了。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 公斤;3个人的群体拉时,每人平均出力是53.5 公斤;8人群体时是31 公斤。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区分实验结果是由于个体在群体中付出的努力变少了还是由于团队中低效的协作。直到1974年Alan Ingham, James Graves和其团队用 1)全是被试组成的队和 2)只有一个人是真正被试、其他是工作人员假扮的被试组成的队进行对比实验,才证明了社会惰化是造成个体在群体中的努力变少的原因。
社会惰化产生的部分原因
责任分散效应
随着团队内人数的增多,人们倾向于感到“去个体化”。即在某些情景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的自我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景之上。
这既解释了个人和其成就的分离,又解释了个人责任的降低,从而导致了个体在集体环境中付出的努力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感染力且很难改正,进而使整体的效率降低 。人们会感觉“埋没在群体中”,所以他们觉得就算他们全力以赴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同样导致人们觉得他们可以“藏在人群中”,从而避免不努力带来的不好的结果。当对于团体目标的热情降低时,整体的贡献会下降。当个体觉得他们的努力不重要时,他们倾向于受到社会惰化现象的影响。
积极性
社会心理学发现积极的程度会影响个体在群体环境中的行为。这项发现,被Karau和Williams (1993, 2001)命名为集体努力模型,指出更加积极的个体会倾向于被社会促进(在群体中更加努力)影响,而那些没有那么积极的个体则倾向于被社会惰化影响。研究者发现两个因素会决定个体的积极性,进而决定个体会被社会促进还是社会惰化影响。这两个因素分别是个体对于实现目标的期待和目标本身的价值。Karau和Williams (1993, 2001)发现当个体认为目标有价值并且可以轻易达成时,会有较高的积极性。反之,当目标没有价值并且看起来不可能实现时,个体的积极性会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此外,群体的表现会影响个体对这两个因素的看法。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个体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充满积极性很强的人的团队里,这些人努力工作,确保了未来的成功;个体也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满是怠慢工作的人的团队里,这些人使目标看起来无法达成。
文化的影响
Christopher P. Earley在1989年提出假设:社会惰化在集体主义社会下会一定程度上被缓和,因为集体主义更关注团队的而不是个人的成果 。为了证明这个假设,他分别在美国和中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两个代表性国家)进行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表明集体主义的思考模式减少了社会惰化现象对于团队工作的影响。
如何减少社会惰化?
第一,让每个人的努力和成果都得到容易的区分。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单独评价的。
第二,提高群体成员对任务完成的责任心,工作压力是克服社会惰化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提高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四,让个体看到他的贡献是唯一的、不可为他人所替代的。此外,控制群体规模,增加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提升群体的内聚力等,都能有效减少社会惰化,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社会惰化
Wikipedia-social loafing
图片来源//堆糖
SDSZ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发现更好的自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