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家建构议题?近年来国家建构理论10本前沿书籍
摘 要:
国家建构的相关理论与历史社会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至第二波历史社会学思潮时达到鼎盛。彼时,国家建构作为一个宏观结构性议题受到了广泛讨论。但自从进入第三波与第四波历史社会学思潮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事件性的时间性(temporary)与行动者能动性(agency of actors)的研究维度,以及使用档案、口述史等历史记忆(social memory)与量化技术分析(quantitative method)的研究方法。在这种趋势下,国家建构相关研究也显得更加的微观、多元与案例国别化。
本期我们将介绍近五年来与国家建构相关的十本书籍,分享给各位读者。
当代国家建构前沿研究十本书
1. Andreas Wimmer. 2018. Nation Building: Why Some Countries Come Together While Others Fall Apar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ation Building 一书与第二代历史社会学中常见的在内部结构(internal structures)和外部结构(external structures)之间寻找解释民族国家形成的机制并无多大的不同。
在这一基础上,Wimmer提出了三个机制:(1)一个是来自托克维尔式、Reily-like的志愿者组织的密度;(2)国家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类似赵鼎新的绩效合法性);(3)书面语言的同质性(homogeny)这三个机制直接影响了国家是否可以跨越族群或家族因素而得到建构。
我认为,这本书的亮点并非在此,最出彩的一部分在于非常大规模地使用超长时间序列的面板数据以及各种各样的线性回归、logit回归等定量方法。在国家建构中定量样本收集与变量指标设定难度很大,可见此书用功之深。
另外,Andreas Wimmer在2006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次在ASR上发文,可能是二十一世纪国家建构领域在ASR上发文最多的学者。本书已经被叶江老师翻译成中文,参见链接。
2. Wagner-Pacifici, Robin. 2017. What Is an Ev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hat Is an Event?一书则是很典型的从文化转向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剧目探讨国家建构。几乎在任何时候,我们的日常活动都会被遥不可及的事件打断,事件对于个人和社会体验生活的方式至关重要。与Sewell不同,Wagner-Pacifici将事件的维度打的更扁平,她认为,事件不仅是社会变迁的关键结点,事件中的个人和社会最终面临的风险是身份、忠诚、社会关系以及我们的日常时空体验。
以9.11为例,Wagner-Pacifici分析了事件如何爆发并从持续的日常生活中起飞,以及它们如何在时间和图景中移动。
3. Kentor, Jeffrey D. 2015. Capital and Coercion: The Economic and Military Processes That Have Shaped the World Economy, 1800-1990. New York: Routledge
正如本书题名Capital and Coercion,和Tilly 的Capital and Coercion中的两大机制并无太大的不同之处,但研究宏观环境从国家转向了以欧洲与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4. Gerstle, Gary. 2017. Liberty and Coercion: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Government from the Founding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iberty and Coercion和Tilly的书名也似乎有相似之处,但似乎关系并没有Jeffrey 那本书这么深。Gerstle的亮点在于强调了国家结构之中的社会网络,以及国家与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与Gould和Barkey一脉相承)。他认为联邦与州权力之间的冲突塑造了美国国家。
一种机制塑造了联邦政府,为保护人身自由设置了权力限制。另一种机制塑造了国家,授权它们竭尽全力,甚至侵犯个人权利,以促进“联邦的善与福”。宪法制定者认为这些理论可以舒适地共存,但是两者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美国的历史。Gerstle展示了国家政治领导人如何出色地临时发挥作用,以将联邦政府的权力扩大到其本应达到的范围之外,但以牺牲私人利益和州政府对公共政策的过多控制为代价。
5. 徐勇,《关系中的国家》(第一卷、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勇教授《关系中的国家》(第一卷、第二卷)接续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历史比较传统,对中国国家建构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再探讨。研究方法上转向宏观结构中社会关系的叠加机制,通过多组因果关系链条探讨国家建构的机理。理论架构则强调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力求在中国历史图景中挖掘通则性机制。
《关系中的国家》第一卷与第二卷分别在2019年与2020年出版,是国内探讨中国国家演化与建构议题最新且具有权威的著作。购买链接:
6. Adut, Ari. 2018. Reign of Appearances: The Misery and Splendor of the Public Sphe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ign of Appearances 是一个优秀的文化转向视角探讨国家建构的作品。对于大多数社会学者来说,公共领域只是他们这样的人辩论政治的地方。Ari Adut 认为,公共领域无论是希腊集市还是《纽约时报》专栏,都是表象的领域,而不是公民身份。它的中心事件是审美体验,而不是话语对话。
Adut 的经验研究历时丰富、国别广泛。包括2008年金融危机,欧洲的反犹太主义,对美国总统的信心,社交媒体中的交流,特别检察官调查,非裔美国人的知名度,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暴力行为,伊斯兰面纱和当代性政治。
7. Zhao, Dingxin. 2015.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赵鼎新教授的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大家很熟悉,我们也介绍过非常多次了。作为一本出色的宏观结构关怀下的国家建构机制研究,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评论。其中以迈克尔曼为代表:Michael Mann(2018)回应赵鼎新的挑战?欣赏与批评
8. Stephanie L. Mudge. 2018. Leftism Reinvented: Western Parties from Socialism to Neoliberal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左派为什么四处碰壁?Stephanie L. Mudge以一种宏观结构与微观行动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结合的视角,探讨瑞典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英国工党和美国民主党的历史。Mudge 打破了一个假设,即政党只是对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力量作出反应,他认为左政党不断变化的诺言表达了各种专家的世界观。
中左翼政党的成功取决于他们“赢得、代表和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能力。后一个目标曾经是拥护“凯恩斯主义伦理学”的“经济学家理论家”的省份。但是随着经济学的改变,指导左翼政党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左派之所以衰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干预。
9. Heather A. Haveman. 2015. Magazines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 Modernization, Community, and Print Culture, 1741-18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自文化转向视角在90年代成为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中的显学,更多的学者也就将 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中杂志/民族国家共时性纳入研究之中。从殖民时代到南北战争爆发,Haveman 着眼于杂志以及个人,组织和环境如何将美国带入现代。
鉴于杂志在调解和维持重要辩论以及各种人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考虑了这些印刷出版物如何帮助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美国社会。
10. Reed Iaasc. 2020. Power in Modernity: Agency Relations and 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the King’s Two Bod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ed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权力理论,描述了重叠的权威和统治网络。权力链及其代表,跨越时空将群体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由相互交织的联盟、从属、再分配和暴力排斥组成的庞大网络。Reed追溯了“派别人为您做某事”的常见行为,因为它向外扩展到控制领土、人、物质、思想和金钱的层次结构中。
他动员了这一理论来研究西方世界现代性的起源,重点研究了北美殖民地、美国早期共和国、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的叛乱,革命和国家形成。
Reed认为,现代性摆脱了“君王的两个身体”(The king's two bodies),即君主的身体和他灵巧而神圣的第二身体,其中包括政治身体,作为建立权力关系的一种表示形式。Reed的叙述为以“人民”的名义伪造的民主可能性和暴力排斥提供了新的理解,因为革命者正在寻求新的方法来确保权威、建立等级制度和力量转化。
监制/华堂门生 主编/辛然然
原创/李致宪
©Political理论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