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湄潭县充分发挥群众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群众会+”的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模式,谱写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画卷。
群众会规模一般以村民组为单位召开,内容紧紧围绕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通过明确群众会的功能定位、内容要点,通过转变干部作风,彻底改变了群众会不会开、开不起、开不好的尴尬局面,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群众会+”加出民意账
“群众会+”融合宣传教育。群众会是干群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平台,是宣传教育的一个好阵地。广大村干部、能人结合实际先学一步,力争学懂学透,然后把政策法规转化成自己的认识,“翻译”成方言、土话,以群众身边的案例事例、农业生产、生活常识等切题,用群众语言,重点宣讲好政策、法律法规、生产生活知识,彻底改变群众会上读书念报、官话套话空话的旧习,上联天线、下接地气,确保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有收获。
“群众会+”解决村民诉求。群众会是广大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好方式。面对群众想把所想、所急、所需的事说一说、摆一摆,以期得到理解、帮助和解决,建立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有序引导村民集中诉说自己或村里的事,搭建诉求、处置、落实工作机制,确保村民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困有组织帮、惑有政府解。3年来,全县共召开村民集中诉求会议798场次,收集诉求事项6350条,处置反馈率达100%。
“群众会+”尊重民主决策。群众会是群众说事议事的好场地,更是干部问政、问计、问需于民的好去处。通过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科学、民主、公开。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征地拆迁、产业发展、“四在农家”创建等公益事业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均召开群众会大家谈、众人议、集体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上,都是通过群众会来民主议事、集体决策的,使财政奖补项目跟着农民的需求走、建议走。3年来,全县完成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90个,总计投入资金7692.78万元,受益群众达10.83万人,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和减少矛盾纠纷产生。
“群众会+”开放阳光村务。针对群众希望明心见心、有一本村务财务的明白账的愿望和权利,着力通过群众会推行阳光村务,采取口头公开、点题公开、质询公开、书面公开等方式,公开群众想知道的、有疑惑的事项。在低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上,通过群众会进行民主评议。对村干部的考核,在群众会上进行述职评议,并与村干部的奖惩和任用挂勾,促进村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群众会+”完善制度建设。始终按照系统、简明、务实、管用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村规民约为总纲、其他衔接制度相配套的“1+N”制度模式,即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村民集中诉求会议、一事一议、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学法用法、禁止滥办酒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一系列制度,并加以量化、硬化、具体化,务求制订民主、内容合法、宣传到位、执行严格,并适时废改立。
“群众会+”加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群众会、村民代表会议等作用,建立健全综治、调解、民兵、群团、协会、合作社等各类基层组织及其运转保障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和水平。如在建设乡村旅游景点“七彩部落”过程中,外引内联成立乡村旅游公司和合作社,建立“村民主体、股份合作、公司运作、利益共享”运营管理机制,在3个月的时间里召开20余次群众会,有效凝聚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监督的共识和合力。
“群众会+”重塑淳朴民风。通过群众会把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开办农民夜校、流动课堂,开设道德和法治讲堂,教育培训群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广泛开展健康文娱活动,挖掘展演花灯、傩戏、书画等地方文艺,寓教于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十星级小康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表彰活动,彰显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法治、开化民智、纯洁民风。
“群众会+”让民富村美
心气顺,自律强。“群众会+”模式充分体现了群众在自治中的参与权、话语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群众当家做主,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统一意志又讲个人心性,群众生产有激情、生活有奔头。同时,通过群众会等形式,不断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使村民成为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遵守者,自律意识增强,订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按规矩办事成为群众的基本行为模式,执行力增强。
秩序好,社会稳。随着“群众会+”模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村民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普遍提高,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守法为本、平安是福等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全县共创建平安村寨296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85个。
群众富,村子美。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找到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社会安的路子,全县发展形成了茶叶、优质米、烤烟、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44元;全县已规划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204个,实施村庄整治819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51820栋,60%以上的农民住上新民居,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88.3%,惠及9万农户37万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为越来越多城里人的向往。
党群近,干群亲。“群众会+”模式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增强了村干部的群众观念、群众立场和群众方法,增强了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维护和发展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党群一家亲、干群心联心”良好局面。
民风淳,党恩浓。“群众会+”不仅有效宣传和传递了党的富民惠民政策,让群众感知党的声音、感受党的恩情,让群众与党同心同行,还有效地组织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构筑起“党心民心心心相印、同心同苦同步小康”的精神高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