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后来这个讲话经过整理和若干修改、补充,被正式定名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60年前,中国正处在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时期,《正处》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今天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矛盾体系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创新
如何建立一套成熟稳定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始终代表劳动者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正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学说。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明确而又准确地阐发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毛泽东是第一人。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一矛盾虽有冲突的一面,但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因此,它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调整和解决。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对于这一论断,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
2.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殊性,第一次科学地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为主体代替私有制为主体(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存,而且人民内部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大量存在。毛泽东创造性地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鲜明地把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社会作用作为划分人民和敌人的标准。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而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性,独创性地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三部分,即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对于官僚资产阶级,我们采取推翻和没收的政策;而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则作了独特的处理,我们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对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不同。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矛盾,但由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历史条件,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看作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上没有说过的,在共产主义运动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没有先例的,这也更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在理论及实践上的独特创举。
二、人民民主专政和统筹兼顾:国家治理的前提和方针
1956年9月,党的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和宣布了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全国人民正在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这样一个刚刚经历了几十年革命战争、落后的多民族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宏伟的任务,要想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治理,必然要有一个根本前提和保证。
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治理的前提。社会主义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只有建设强有力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才能实现人民真正的联合,把社会组织起来。一个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进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前提。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个专政是干什么的呢?”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压迫国家内部的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的剥削者,压迫那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就是为了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专政还有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当然,专政不适用于人民内部。在人民内部只能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敌对势力的专政内在统一,共同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内涵。而且不断发展人民民主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任务。
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这一事业事关方方面面,需要我们“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群众协商,作出适当安排。
三、发展理念和工业化道路:国家治理的主线和基础
发展理念是国家治理的主线。在《正处》中,毛泽东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念。就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而言,他说:“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并且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只有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大量存在的前提下,正确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而“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毛泽东初步地提出和论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农业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毛泽东以苏联和东欧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借鉴,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毛泽东还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对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重工业就会更快地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历史和实践证明,毛泽东提出的这一工业化道路,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也是非常正确的,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还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主题和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前瞻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得到实现。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无论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一个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对当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做探索的延续,也是我们党要在新时期回答“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课题。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历史任务。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极端错误的。今天,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最终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坚持发展的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想问题、作计划、办事情,都要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当前,我们就是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兼顾,深入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凝聚民族智慧,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毛泽东在《正处》中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个民族的团结”,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和各个民族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的目标和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站在新的起点上审视国家的统一,努力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
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危机,推动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仍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不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就会片面地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陷入主观主义和空想主义,不尊重群众的创造性就会错失发展机遇。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客观与主观的良性互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进步的强大合力。
《正处》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上有了一个初步概括和总结。它所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基本经验,对于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长治久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行进在继续“赶考”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正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定能够以优异的成绩不断回答这个历史性课题,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5JD710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