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你的养老观念与时代脱节了吗?

你的养老观念与时代脱节了吗?

你的养老观念与时代脱节了吗?提到养老这个话题,无论子女还是老人都有些敏感,这样的敏感更多是来自外部而不是源于内心。因为养老避不开的一个词就是孝道,正是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奉行的孝道

提到养老这个话题,无论子女还是老人都有些敏感,这样的敏感更多是来自外部而不是源于内心。因为养老避不开的一个词就是孝道,正是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奉行的孝道,构建了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养老体系的道德底线与价值导向。随着时代的巨变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如何养老成为大家更多议论的话题,尽管延续几千年的道德文化难以短时间改变,但是孔老夫子在论语中也说过:“色难……是以为孝乎” ?真正的孝道要遵从父母的本意与需求,而不是为了尽孝而尽孝。

对于养老观念的剖析,将从下列四个方面展开:

历史背景推动养老观念变迁

家族消融影响养老惯常行为

时代特征改变老人价值选择

产业发展提供养老新型途径

NO• 1∣历史背景推动养老观念变迁

先秦时期

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经济形态在先秦时期已基本完成,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成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类似于现有法律框架下,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的规定,先秦时期特别强调家庭赡养的职责与义务。

先秦时期的养老观念除了基本的物质供养外,更注重孝的内涵,即精神层面对父母的尊敬。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博爱”、“广敬”的概念,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上》)。这种“养老敬贤”、“敬老慈幼”的思想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汉唐以降

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养老观念无论从思想体系还是社会体系都基本趋于稳定。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不但老人的社会地位继续提高,国家在老人的物质赡养力度上相比先秦时期也有所加大。

当时除了固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外,实际意义上的社会养老方式也有了发端。在制度方面,这一时期也多有建树,如完善了类似现代的“退休金”制度,对“致仕”官员有着非常详尽的规定;在机构养老方面,国家常设专门机构如养济院、福田院给予老人以照顾。

这一时期的养老举措虽已开始超越社会救济层面,向国家义务层次迈进,但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父母有不慈儿女不可不孝”逐渐成为世人普遍的养老观,养老实践开始随着封建专制走向极端化。

晚清民初

西方文化的入侵使民主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批评封建文化专制性、绝对性的同时,开始重新考量带有浓郁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非孝”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

这一时期中由于西方福利思想的渗透,我国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并且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在制度设置上,国内也开始将西方的养老年金制度、退休制度及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经验引入本土,进行了相关实践。

建国之后

国家意识形态发生转换,这一时期开始鼓励人们追求“独立自主”,呼吁公民实现“个体价值”。社会流动的加速推进,“父母在,不远行”的孝亲敬祖观念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行寻求发展机会,以追求个人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我国传统“侍奉在侧”的孝亲模式被打破,厌老、弃老、不养老的社会现象有增多的趋势。

同时,市场条件下社会伦理观念与价值倾向迅速变化,年轻一辈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他们可以在就业、恋爱、成家等大事件上自己做主,而不用听从长辈的安排。而老一辈的绝对权威转向平等化,我国延续已久的崇老文化随着老年人地位的降低而衰退,传统的家庭伦理基础开始动摇。

西方养老行业的发展渐成规模,尤其是养老文化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较大。不同于我国“孝亲敬祖”的伦理理念,西方呈现出的是松散的家庭关系及疏远的亲子关系,而这种独特的养老文化使得养老从来就不是家庭的必然责任。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这种养老文化不断入侵,日益影响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

虽然我国现代文明中仍然延续着子女赡养父母的传统惯性,但可清晰看到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真正严峻的挑战,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开始不断出现并被大力提倡。

NO• 2∣家族消融影响养老惯常行为

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是我们传统伦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家族对内负有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生儿育女,配偶成家,恤孤养老;家族对外提供劳动力、智力、财力,包括对社会上老、弱、病、残、孤、寡的人道帮助与扶持。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家族内部的老人,整个家族都负有赡养的责任;对于家族外部的老人,家族还承担着扶养的义务。同时,在家族内讲究上慈下孝,包括生养、死葬、祭祀;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及传宗接代。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使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

建国以后,家族制度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逐渐消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从经济基础方面消灭了私有制,由私有制所支撑的父系大家族中的小家族或个体家庭已从封建家长制下解放出来,形成了若干较为单纯的血统关系结合成的家庭。

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新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统计数据表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家庭户平均人数为5.3人;1982年时是4.43人;1992年降低为3.96人;2012年底中国家庭户平均人数只有3.02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1人户和2人户的微型家庭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至2010年,1人户数量翻倍,2人户数量增加68%。2000年这两类家庭户占全部家庭户的1/4,到2010年已接近40%,共计1.6亿户。在未来一个时期,微型家庭数量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平均家庭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随着传统家族结构的瓦解,“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上世纪初开始,我国养老实践就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并且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养老开始强调国家责任,服务理念也从单纯的“救养”向“救”、“养”、“教”三位一体转化,如三民主义“在批评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与‘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走向大同”。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到来,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四代同堂现在只剩一代同堂,现代大城市典型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传播更快。越老越多的独生子女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远离成长的原生家庭,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丁克家庭或单身贵族蔚然成风。同时,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以及民众家庭观念逐渐转变,多子多福、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越来越鲜见,养老传统观念和养老现实问题之间的割裂也越来越深重。

NO• 3∣时代特征改变老人价值选择

近年来,能够自主选择入住中高端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老人,大都是在1930-1950年出生的。这个时代的老人经历过国家动荡和人生苦难,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再到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人生厚重如书。他们在经历了人生的波澜之后渴望晚年的平静与幸福,渴望去实现年轻时没有条件实现的梦想与爱好;同时,他们还保持着艰苦朴素、节俭持家的习惯,会考虑养老方式的性价比以及子女的继承问题,不会太过奢侈的享受过于高端的生活;再次,这一代老人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他们曾经体现过自身价值并也渴望在晚年生活中能再度发挥余热。

每个时代的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家庭人口数量越来越少,大家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国际化视野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当下时代的老人有着全新的价值观念与选择意愿。

经济追求独立、注重理财观念

相比之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现在的老人更实际的做法是存钱防老。老人站在社会发展前沿,能了解到更多的新型理财方式和知识,通过正确的投资理财增值自己的存款,而幸免于通货膨胀下的财产萎缩。比如投资房产、股票、基金、保险或其他的理财产品等。

对于经济支出,老人更多的是量入为出,有多少养老金和存款就过什么样的日子。真正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完全靠子女供养的老人比例只占很少一部分。同样,老人在经济上希望完全独立,金钱的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相比之前想把更多的资产留给子女的观念,现在老人更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也愿意把自身积蓄的一部分拿出来享受更好的生活。

选择希望自主、渴望养老品质

在以前的观念中,人老了之后,应该由家里年富力强的子女当家作主,而老人的一切生活安排都归结于子女的尽孝。当今时代,老人有更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希望自己来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席前教子、膝下弄孙的古稀之乐相比,现在的老人更渴望从身心俱疲的繁重家务劳动和隔代扶养中脱离出来,他们更希望在自己的朋友、同学圈层延续社会交往,更希望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的爱好与兴趣,更希望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享受精神生活。为了避免家中的孤单寂寞和消极情绪,现在老人更愿意主动出发寻找生活乐趣,觉得被需要是一种乐事。他们读书、画画、学乐器、跳舞,做自己合适又增值的事,余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养老本身,现时代的老人渴望健康长寿,希望尽量不麻烦子女、不麻烦他人;同时也希望能够老得其乐、老的有尊严。更多的城市家庭老人希望余生能够自理或者花钱买服务,而不渴望长期烦扰子女,往往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机构欢度余生。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大城市,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卖房养老,愿意花比自己退休金更多的钱来提升晚年养老品质。甚至更有老人在自然死亡、避免痛苦与延长寿命、过度医疗之间更愿意选择前者。子女希望老人做的与老人真正想去做的往往不太一样,这更加说明这个时代老人更珍惜并看重自身独立与选择的权力。

生活回归自然、亲近宜居环境

在传统观念中,老人认为生老病死于家中都是必须的,家是根。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房地产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拆迁,在城市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小房换大房、平房搬高层,传代的长期固定住所亦慢慢被淡化。叶落归根、故土难离尽管仍是每个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现时代却也难以再找寻过去的记忆与承载。

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选择候鸟式的旅居生活,根据季节的寒凉暑暖去追逐春天的脚步。空气质量好,水质好,温湿度适宜,风景秀丽的度假城市成为老人旅居的首选。更有条件的老人退休后即选择旅居国外,地广人稀、资源广袤的异域有着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先进的医疗条件,风景那边独好。

也有很多老人重新来到郊区和农村,租下几亩山林土地,搭建具有乡野情趣的院落,晴耕雨读,与山林和瓜果为伴,也是其乐融融,独享悠然见南山的晚年时光。时代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同存异,趋同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价值理论,存异的是个人理想与生活方式。现在的老人认为选择适合自己的退休生活远比固守在家重要。退休之后的生活更要建立在自己的理想与爱好之上,而不是依托于他人、依托于子女。

上一篇: 矛盾: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与解决之道
下一篇: 热烈祝贺佘桂锡会长荣获汕头市社会组织十大“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