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她姐 她刊
前几天,她姐的首页为着一个新词「子宫道德」争得头破血流。刚消停一会儿,又借着生育的话题卷土重来了。
初看「子宫道德」几个字有点懵:有子宫还不够人受罪的,现在还要让子宫讲道德了吗?
于是,她姐去做了一下功课。原来早在2013年,这个词就出现在百度贴吧里。
她们认为,优秀男性要通过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方才获得繁殖机会。女性没有理由只因为有子宫就随意生育,制造垃圾和怨孩。
到了2021年,演变成了“找漂亮男性生漂亮小孩是子宫道德”。
这股思潮在互联网上越演越烈,甚至成为辱骂和规训已婚女性的武器。
有女孩活在爸爸的阴影里自杀,网友却指责起妈妈不讲子宫道德:一个母亲连自己女儿都保护不了。
用子宫道德来攻击死者母亲
但网友解释说,子宫道德的初衷是好的,本意是给女性赋权:
女孩为了对自己的子宫负责,不会轻易生育,即便要生孩子,也会对孩子父亲做严格的筛选。有家暴史、社会地位不高、长相不好看的男性率先剔除在外。
如此一来,女性地位提高,下一代整体质量上升,家暴、强奸、弃婴等社会现象大大减少,你好我好大家好,讲道德一本万利。
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女性可以选择生或者不生,跟谁生,生几个。
而当下互联网,子宫道德的使用场景就跟婚驴一样,成为女性对女性的谩骂和攻击。
这让她姐想到去年一部火遍全世界的电影——《女人的碎片》。
多少规训,假以正义之名
这部片由马丁·斯科塞斯担任制片,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映,当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女主角凡妮莎·柯比第一次演女主角,就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还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拿奖势在必得。
《碟中谍6》中的凡妮莎
在《碟中谍6》和《王冠》里美艳大杀四方的凡妮莎,放下铅华,成为一个待生产的普通女人玛莎。
《女人的碎片》开始于一场悲剧,玛莎生下女儿,但几分钟后又永远地失去了她。这时候所有人都在告诉玛莎:“你要起诉助产士,这是你的权利”。
一个母亲失去了孩子,让助产士付出代价,便成了最大的正义。
以正义之名绑架她的母亲
想要起诉助产士的有玛莎的妈妈,她需要终止悲剧,需要女儿走出阴影,一场审判就是捷径。
想要起诉助产士的有玛莎的丈夫,丧子之痛在他心里割出一道口子,证明助产士的失责,才能让自己重建安全感。
想要起诉助产士的还有律师,因为这个案子一定能赢。
甚至在场所有人都希望起诉助产士,仿佛只要做了这件事,失去孩子的母亲就能顺理成章地重新开始。
但这里的所有人,并不包括唯一的当事人玛莎自己。
玛莎放过了助产士
最终,玛莎选择了不起诉——居家分娩是她和丈夫一早做出的决定,助产士很专业,女儿去世是一场意外。
她不起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丧子之痛就发生在她身体里,就发生在当下,这不是一场正义审判可以弥补的。
起诉助产士,在这一刻成为了社会规训:失去了这个婴儿,你必须做点什么,好有人来承担这个错误。
当有人说,拥有子宫意味着「你应该做什么」,就要保持警惕了,因为这跟自由不再有半毛钱关系。
生育权是属于女性的权利,权利意味着「女人可以做什么」同时也有「女人可以不做什么」的自由。
玛莎可以起诉,为自己的生育权抗争;也可以不起诉,不起诉也是她的自由。
玛莎通过不起诉的自由,重新掌握了自己的身体。
长达30分钟的分娩镜头
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是开头30分钟的长镜头,它记录了玛莎分娩的全过程,没有一处剪切。
那个镜头仿佛压在所有观众的心口,你不能眨眼,不能喘息,因为正在生孩子的女人只能用力向前,命运没给她们喘息的机会。
如果分娩镜头有样板戏的话,多半是这样的三幕:虚弱的产妇一边尖叫一边用力、亢奋的助产婆不断鼓励她使劲、婴儿啼哭然后被送到妈妈怀里。
而《女人的碎片》,则多出来太多复杂而微妙的情绪。
即便玛莎做好了十足的准备,还是完全没料到生孩子原来这么痛,她甚至想到临阵逃脱,想跟助产士说:“我做不到”。
在她痛得死去活来的时候,闻到厨房的异味,玛莎竟然还有空要求丈夫去倒垃圾。
而当身体完全暴露在助产士和丈夫面前,玛莎依然会感到羞耻,即便她的女性意识如此强大,还是会受「身材羞辱」的困扰。
刚生产完的玛莎抱着女儿,她光顾着喜悦,完全没注意到宝宝浑身发青,毕竟她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呀。
突然发现,以前的影视作品似乎从来没有好好讲述过女性分娩。
纪录片《生门》
而过去的社交媒体又总是充斥着「完美女人叙事」:卡戴珊生宝宝仿佛跟做瑜伽一样轻松;凯特王妃刚生产完几个小时,就抱着小王子闪亮登场…
事实上,女性分娩是一个如此复杂、琐碎又心力交瘁的劳动,那些男性生育体验课完全无法与此划等号。
而且,这还不是生育的全部。
虽然失去了女儿,但玛莎的身体依旧刚挺过大风大浪,她必须穿纸尿裤以防止漏尿的尴尬,走在路上胸部会突然涨奶弄湿上衣。
还有激素影响情绪波动;还有需要安慰的丈夫像小孩儿吵着要奶喝;还有自己的办公室被他人占领…
随时有漏尿和涨奶的风险
这一切,都只源于她拥有子宫。
没有哪个女孩天生就是为了成为母亲。可一旦选择生小孩,就必须经历上诉那些旁人无法想象的情感劳动和体力劳动。
所以,生育权必须是女性的权利。
因为,生育使用的是她的子宫,她的身体。
再谈子宫道德的底层逻辑
事实上,它的底层逻辑并不新鲜了。
早在上世纪就出现了类似的概念,那时候人们称之为「优生学」。
优生学诞生于英国,在美国生根落户,很快升级为「优生法」推行了整整70年。
优生学宣传手册
那些年里,美国人筛选劣等基因、做智商测试,6.5万人被阉割,至少15万儿童被送去低等儿收容所。而所谓“收容所”,其实是充满虐待和性侵的人间炼狱。
美国这段臭名昭著的历史已被尘封,但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之后又出现了相似的案例,譬如众所周知的纳粹种族清洗。
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小孩
再后来,优生学被证明是伪科学,是对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一知半解下生产的民科。
因为遗传学并非绝对的显学,漂亮父母生漂亮孩子是概率事件,而男性劣质基因更是非常粗糙的简单定义。
现在人们所做的婚检和产前筛查是为了避免生出有重大基因缺陷的婴儿,跟优生学已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子宫道德的理论基础,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科学。
生育自由,而非子宫道德
我们应该推崇的是「生育自由」,而不是「子宫道德」。
因为自由是去桎梏的,而道德反而又上了一道枷锁。
就好比《女人的碎片》里的玛莎,她可以通过做点什么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样也可以不必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子宫道德」这个词背后,隐藏着一条判断女性价值的鄙视链,不结婚>不生孩>跟高富帅生小孩>跟帅哥生小孩>跟矮穷矬生小孩...
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妇人》的二女儿梅格就是最不讲子宫道德的人——她嫁给了一个穷人,还生了一对双胞胎。
她姐永远记得梅格结婚前夜,乔哭着劝她:“你应该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我们一起逃走吧。”
梅格也哭了:“就因为我的梦想跟你不一样,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小妇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排序,结婚如此,生孩子如此,追求什么样的家庭、理想、生活方式亦是如此。
不能因为这条简单粗暴的鄙视链,就矮化了所有女性的自我价值。
即便退一千步,有的女孩真心认同子宫道德的标准,拿来自我要求也无可厚非。
「道德」是对自己的要求,一旦把标准强加到别人身上,那就成了「道德绑架」。
而退一万步讲,姑且认为“对男性进行基因筛选,选择跟更优秀的人生小孩”是一种正确,那么问题来了:人有没有可错的权利。
刘擎教授在奇葩说「妈妈疯狂追星不着家该不该阻拦」的辩题里,是这样说的:
“要尊重一个人第一人称的理由,他是当事人,这是他的生活。尊重意味着,把他当做一个可以犯错的、但是可以承担责任的人。”
「尊重」甚至比「正确」更重要。
2020年是女性元年,中国互联网上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如井喷一样勃发,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当我们陷入一个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并不意味着站队、分庭抗礼、与异己划清界限。
这只是智识上讨论,离开辩论席,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
讨论「子宫道德」可以,但她姐希望——
每个女孩在自己的人生里,都能追求心之所往的灯塔,不负爱与自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