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通过云端成功举办。
活动当天,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作《“叙事”和“做事”与“语言哲学”和“工程哲学”》主旨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科协常委、省科学素质联盟理事长丁德科致辞并作主题报告,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参加活动并讲话。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全国高校10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
论坛开幕式上,丁德科表示,工程是人建造的,也是为人而建造的,因此需要有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贯穿其中。在新时代,关注工程伦理、关注工程活动中的正义问题是促进社会整体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次论坛的举办,希望参会的知名专家可以通过研究探讨,深化对工程谋划、设计、建设、运营的理解与认识,真正促进和实现工程人文价值,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发挥重要学术影响与“智库”作用。
陈建有强调,新时代如何铸造更多更好的“正义工程”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国防特色鲜明、工科基础雄厚的“双一流”高校,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为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将以此活动为契机,继续支持和推进工程研究,助力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工程伦理学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赵月刚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逐渐成为独立的对象,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和研究,并且在工程哲学、工程伦理等领域,产生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理论上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和内容,实践上也促进了各项工程的健康发展。自然辩证法引导学者积极进入这一具有前景和远大潜力的研究领域,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构建和创新贡献我们自然辩证法学界的力量。
记者从会上获悉,20多年前,李伯聪提出“我造物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开辟了我国工程哲学新的研究领域。论坛期间,李伯聪在《“叙事”和“做事”与“语言哲学”和“工程哲学”》主旨报告中表示,工程与社会发展是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领域与问题场域。他用当代语言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即“做事”这一概念,为工程哲学提供本体论的范畴。这一提法,体现了哲学的高度统一性,实现了造物工程和社会工程的统一,以及“做事”这一日常化的语言避免了专门哲学术语带来的壁垒,更容易被工程界人士所接受。从“造物”到“做事”,既是李伯聪思想的转变,也是工程哲学的发展与完善,这为工程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丁德科作《公众科学素质与工程正义》主题报告时提出:提高公众工程正义科学素质,应重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质,工程设计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工程设计建设融入自然生态,体现和谐性;利于提升人文生态,体现内在性;利于优化发展生态,体现进步性。应重视提高公众科技文明素质。工程设计建设运用科技成就,务实创新创造,体现科技进步。深蕴文化传统,体现务实性;富有现代特征,体现先进性;凸显创新创造,体现引领性。应重视提高公众法治文明素质。工程设计建设应依法、依规、顺民愿。遵循法治原则,体现正确性;督查法治落实落细,体现广泛性;排查惩处错误行为,体现严正性。
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胡志强、上海交通大学陆群峰、南京大学胡大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浙江大学潘恩荣、南京大学蔡仲、安徽大学王金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贵红、南京财经大学卓承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连庆、上海大学闫坤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西安交通大学王亮、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分别以《想象力作为工程师的认知美德》《公民科学与工程风险治理》《通过工程理解社会发展》《工程共同体新观察》《工程概念:从技术人物到社会人工物》《恩格斯视域中的当代反科学阴谋论》《设计与遗忘》《工程设计中的价值问题分析》《“灰色生态学”危机及其克服——维希留与技术批判理论新进展》《“没有伦理问题,只有存在问题”——技术伦理学的现象学基础》《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及其实践研究》《面向中国实践的工程管理伦理探索》《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伦理》《伦理与政治:工程正义的两条研究进路》为题作报告交流。这些报告和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工程谋划、设计、建设、运营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丰富了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内容。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经过参会代表投票选举,李伯聪任专委会名誉主任,胡大平任首届主任,张恒力等9位专家任副主任,张云龙任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报记者 孟星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