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原

马原

马原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3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3.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4.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三个原理: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填空题1.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气火土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6.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8.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10.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1.斗争促进了事物的发展,斗争不等于发展,不是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

12.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13.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二.名词解释1.物质:就是不依赖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表示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否定之否定含义: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上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三.简答题1.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三方面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方法论:思维如何反映存在的问题。在这方面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4.为什么世界统一于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思维是物质的;(3)人类社会是物质的。5、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是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6.内容与形式两者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8.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颠倒);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9.必然与偶然两者的关系: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10.现实与可能两者的关系: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11.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1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基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营养: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通路: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5.两点论和重点论:(回答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原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16、量变质变规律(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与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7.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要注意重量的积累(2)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3)要把握适度原则。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2.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1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填空题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3、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4、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生而知之——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求之而后得——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认识及回忆——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唯物主义:白板说、影像说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又被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7、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这两种属性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10、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二.名词解释1、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4、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客观存在着的‘实事’中,找到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把事物的客观之‘理’转化为人的认识之‘理’,即真理。三.简答题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时间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在她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辩证法);(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物论);(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法),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说它完成了,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说它又没有完成。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两者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对性依赖于真理的相对性,而真理的相对又依赖于真理的绝对性;(2)两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而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1)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始于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矛盾)(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创新不能停)(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及其相互关系。

其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就是: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智慧结晶,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3.社会意识根据不同层次分为社会心理(低层次,以感性认识为主)和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以理性认识为主)。4.社会意识形式存在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与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论。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6.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生产力。8.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9.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10.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1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产力。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名词解释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5.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6.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7.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8.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三、简答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c.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相应的或早或迟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b.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2.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5.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社会革命还能极大的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段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6.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3)从历史上看,改革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不同。有的是局部性的浅层次的改革,有的则是全局性的深层次的改革。由于后者对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深层的触动和调整,因而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一定社会的发展方向。(4)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改革,并经常进行改革的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8.社会主义为什么常要改革?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仍然需要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人进步。9.为什么习近平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从历史上看,改革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不同,有的改草是局部性的,有的是全局性的、深层次的改革,后者对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深层的触动和调整,因而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一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同样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伟大变革,就其广泛性(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变革)和深刻性(体制上的根本变革)而言,可以比喻为一场伟大的革命。10.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从理论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离开社会都无法生存。整体的社会历史是个体历史作用的合力。从社会实践来说,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一.填空题1.商品的两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生产矛盾的基本矛盾6.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式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的7.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8.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9.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1.产业资本再循环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和资本执行的三种职能:(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12.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对外职能: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二.名词解释1.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3.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5.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6.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或者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7.资本的有机构成: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8.资本的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三.简答题1.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一.填空题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二.名词解释1.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2.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三.简答题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2.导致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2)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4)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用表现在:(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2)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3)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上一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下一篇: 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背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