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人的寿命的增加和人口的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尽最大努力 提高人的寿命,把老年人的增加看做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可同时又有人把老龄化当做人口危机的契机之一。本文拟就对老年人的社会作用做些分析。
老年人和老龄社会的区别
老年人和老龄社会不是一回事。老年人是指在人的生命过程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如60岁以上,是老年人。老龄社会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一定的比例,如老年人占人口的10%以上的,称之为老龄社会。 两个概念在论述老年人问题时同时使用,不能混淆。
老年人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一般是指六七十岁以上的人,但在科学研究和有关社会政策方面要复杂得多。为老年人下一个统一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科学的定义,很不容易,因为依据的不仅是人生经历的时间阶段,还包括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比如说有生物年龄和社会年龄区分之说。人的年龄是一个变数,由于时间,地点和生活条件的不同,人的寿命的不同,年龄不能完全代表生命的各个阶段的人生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领域,根据各自的需要会有有不同的规定。不同的国家也各有自己的人的生命的分期。
西方一些国家, 通常将人生划分为四个相连续的年龄期:
儿童青少年期,(0-17岁)
职业谋生期,男性: 18-64 岁, 女性: 18-59 岁
退休期,男性 65-79 岁, 女性:60-79岁
依赖期, 80 岁以上.
有的学者将退休期称之为第三年龄。第三年龄”这个词,最初来自法国,现已成为西方国家在社会及教育政策制度中的重要范畴。是老年学的研究的 重要领域。在这一时间段里,一个人若能处于良好的身心状态,就能有效地减少生活中的不适,提高生活的质量,缩短第四年龄期即依赖期的时间。同时,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生活压力较低,家庭负担不重,在发展自身的才能和兴趣方面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和便利条件,对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是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期。
我们国家常用的分期是:
1.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的用法是将年龄阶段划分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具体的年岁不顾及。把老年人看做是人生的最后阶段。
2. 从年龄本身 ,有各种法律方面的规定, 中国的退休年龄一般是50岁到60岁不等。 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
3. 对老年阶段本身,还有更为细致的划分,如区分出 暮年阶段,临死阶段。
以上的划分,只是从年岁角度进行的划分,没有顾及到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状况。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寿命也在延长。有很多人,即使到六七十岁也还是中年人的体魄 。他们在生活中仍然是积极活动者,现代的国家高层次的政治领袖,有许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可见,年龄阶段的划分与身体的素质 ,两者之间不是相对应的关系。年龄阶段不能决定身体的健康和工作能力的程度。在应用领域,有两个误区。一是把退休年龄当做判断能否承担社会劳动的标准,退休了就不再是社会的劳动力了,个人也用不着再 工作了。二是以前或是几十年以前 规定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已经不适用现时代的人的人健康水平。比如说建国初期,中国的女工规定是50岁退休,仍继续到现在。其他国家的退休年龄也是类似的规定,女性退休的年岁比男性早。从现在情况看来,五六十岁的妇女可是身强力壮,他们的寿命又比男性长,怎么就不算是社会劳动力了呢。
人类社会为什么出现老年人的群体
历史上看,老年人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原始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没有老人的社会。 幸存的铭文的罗马墓碑表明,那时的预期寿命不超过20至35岁。在中世纪,人类社会也是处于恶劣的生活条件之中,战争、流行病、缺少食物、缺乏医药等。几个世纪以来人口状况情况变化缓慢。 据推测,十六世纪是25岁,十七世纪大约是38岁,在十八世纪是40岁,在二十世纪早期是46 岁.人寿命达到50多岁是近代的事情。
随着社会发展,人的寿命的增加,出现了一批程度不等的只是消费的人群,不仅不生产社会财富,还要有人照料他们。人类社会为什么这样做。根据马恩的名言,人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既包括个人的需要,又包括作为人的集合体的社会的需要。那么老年人自然也是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的产物。对老年人本身来讲,具体的是那些需要,对社会来说又是那些需要呢。
老年 ,是人的生命过程必经的最后阶段 。老年人就个人讲,首先是生存的需要,这是老天爷规定的,人人皆如此。 当然有自杀者,实际上不是自杀者不愿意生存,而是在当时条件下无法生存。人到了老年也还是要继续生存,这是人的本性。古人云,蝼蚁尚贪生,何况人乎。作为人的本性,是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支配的。
对与人有直接关系,即爱情,亲情,友情关系的人也是如此。爱情关系指夫妻关系,亲情关系指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及姻亲等 ,友情关系包括范围较广,如朋友、同事、同学、战友等等。他们自然希望这些人长寿。这也是人之长情 。
对社会来讲, 他们不是累赘。除了最后的暮年阶段以外,还为社会做许多事情。不只是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更为多的是精神财富的生产。极为重要的是对社会文化精神伦理道德的继承和传递。应该认识到,我们的社会,无论是人口,还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历代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尊重老人也就是尊重祖先,是做人之本。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老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老年人.仍然是社会活动 参与者。应该将人的社会活动的能力与退休年龄区分开来。退休不等于社会活动的能力的消失,尽管因人而异。总来说,退休人员,即第三年龄阶段的人。他们有工作能力,而且积极性也不见得低。这里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是广义的,是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一切活动,一方面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的管理与服务,另方面是人的生产和再生产,不仅维持人的生存,还要繁衍后代。老年人有的在社会生产领域,有的在社会服务领域,有的在文化教育领领域从事社会活动。更多的是在家庭从事家务和照管后代。可将老年人的社会作用归纳如下。
广泛的人力资源。据统计,所谓第三年龄段的退休人员大部分仍以各种形式就业于社会,甚至是退休不退职。其中男性老人就业率高于女性老人;女性老人更多的是从事从事家务劳动, 主要是 照料配偶,子女和第三代。
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领域中,老年人除了以自己的知识,技能直接服务于社会以外,更为重要的在于他们起着传递的作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人。如果缺少了这方面的继承与传递,人类文明就会会中断。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对社会和生活的发展有了较深刻的体验,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中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思想的精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耳濡口染,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老年人是伦理道德的具体体现者。 道德是维护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继承祖上传传递下来的伦理道德归范,并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出来。
对中国来说,传统文化的一些观念主要是靠老年人的身体力行来维持和传递的。比如说宗族观念和家庭关系,将传宗接代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年人把后代看做是自己生命的继续,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孙后代。一切所有资源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的精神的都要给自己的子孙。对后代来说,不仅是血统 和财产的继承等,还有精神的继承。如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 这种优秀的传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当然,对老年人也不能一概而论。老年人中也有一些人表现出自私、狭隘、保守,与晚辈或年轻人疏远,自我封闭等弱点。
老年人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 。社会的部分生产企业是为老年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有众多的社会组织和从业人员人员为他们服务,如养老院, 还有作为专业人员的保姆。
政治领域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指,在一些所谓民主国家中,对国内的政治情势的影响,主要是选举。老年人都是选民,他们人数众多,在俄罗斯是选民的27.6%。 政治家们也特别关心这个群体。他们的政治倾向对参选的政党的竞选提出的口号是有影响的。
老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认识问题
社会人口老龄化,总的说是生产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结果,但两者并非永远是平行的。有的国家大体相适应,如许多发达国是如此。中国则不然,人口老化与生产的发展不协调,未富先老。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满足每个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的需要 。因此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在地区和阶层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别。
目前处于困难地位的主要是处于暮年龄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阶层。人数众多,对社会已毫无贡献,也没有力量自我服务,维持生存,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何对待暮年老人是世界性的问题,尤其是贫穷,独身的 老人。据统计,中国截止到2013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 2200万, 占老年人口的 25%。空巢老人数量已超过1亿。失独家庭 累计就有110万个左右 失能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是3600万 。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没有正式的养老金,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2300万。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大众舆论很少关注这些老年人,他们有权利获得同样的社会保障
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老龄化中的问题呢
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途径有两种观点,一是提高出生率,如现在实行的放开二胎的政策,通过增加人口,使中国的人口状况趋向人为的合理。 一是努力提高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使劳动生产率能供养更多的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和行政措施促使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减少对物质产品的消耗。就是以富治老,这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
因为中国现代人口总量,已
发表评论